万成
- 作品数:36 被引量:45H指数:3
- 供职机构: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小学生竞赛的开展及其优化被引量:1
- 2011年
- 学生竞赛(诸如体育竞赛、文艺竞赛、学习竞赛、数学竞赛等)是指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争取优胜的一种形式。由于竞赛能激发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积极上进,克服困难,争取优良成绩,因而历来被视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教育心理学家查普曼和费德对小学五年级两个等组学生进行的10天加法练习的对比实验表明,无竞赛组只是由于兴趣和严肃地对待学习而参加实验活动,
- 万成
- 关键词:体育竞赛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家小学五年级数学竞赛
- 高职高专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被引量:3
- 2012年
-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进行教育、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从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现状入手,总结了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教育实习实效性的一些对策。
- 李建英万成
-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教育教育实习
- 如何给幼儿树立榜样
- 2008年
- 榜样总是具体的、形象的,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能使他们理解和接受,并易为他们所模仿和效法。榜样教育历来都是学前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又可以促使他们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和干扰。然而,就其实质而言,榜样属于二种外因,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具体的措施以及是否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 万成
- 关键词:树立榜样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品德教育学前儿童榜样教育
- 浅论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变化的新趋势及其引导被引量:1
- 1998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观念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论述了新形势下,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具有自主性、务实性、社会性、两极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 万成
-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校园文化建设
- 试论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改革
- 1999年
- 实施素质教育对未来人民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及二十一世纪人民教师的具体目标,高等师范教育应进行改革,以培养胜任于素质教育的人民教师.
- 万成
-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基本功
- 人格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引量:5
- 2009年
-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其本质则是一种人格的,生命的启迪教育,如果教育中舍弃了学生人格塑造,那就等于舍弃了根本,充其量是一种职业的训练。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来看,其着力点还是大学生的成才教育,这当然不能说有什么错误,但却忽视了大学生的成人教育。其中,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无论是理论和方式、方法尤其滞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失误。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务之急,高校必须强化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注重其健康人格的塑造。
- 万成
- 关键词:人格教育高等教育健康人格
- 中学生校外活动的社会化倾向及引导
- 2008年
- 为了探索中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变化的轨迹,今年上半年,笔者就中学生校外活动的情况,对本市十多个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生的校外活动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变化是已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社会化的特征。中学生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学习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虽然中学生的社会化并未完全定型,但其趋势是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万成
- 关键词:社会化倾向校外活动中学生社会经验社会规范社会角色
- 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教育被引量:2
- 2007年
- 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思潮多元化,使大学生人格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从教育教学各因素的建设、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环境的改善入手,来塑造学生的人格。
- 付敏轩万成
-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塑造心理教育
- 新时期教师职业素质刍议
- 2002年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将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 万成
-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教师资格制度受教育者教育行为实施素质教育
- 国民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构建的若干思考
- 2007年
-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贫苦不是和谐社会,缺乏创新活力也建不成和谐社会。只有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国民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当务之急,我们应加速国民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以开发国民的创新能力。
- 范希贤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