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静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角膜
  • 9篇准分子
  • 9篇准分子激光
  • 9篇激光
  • 9篇分子
  • 7篇原位
  • 7篇准分子激光原...
  • 7篇准分子激光原...
  • 7篇激光原位
  • 7篇激光原位角膜...
  • 5篇原位角膜磨镶...
  • 5篇手术
  • 5篇屈光
  • 5篇准分子激光原...
  • 5篇磨镶术
  • 5篇近视
  • 5篇激光原位角膜...
  • 5篇角膜磨镶术
  • 5篇分子激光原位...
  • 4篇屈光参差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顺天堂大学

作者

  • 12篇黄静
  • 9篇周跃华
  • 4篇李志辉
  • 3篇安伟丽
  • 3篇徐铮
  • 3篇孟玉玲
  • 2篇张青蔚
  • 2篇卢炜
  • 2篇松秀梅
  • 2篇谢培英
  • 2篇王宁利
  • 2篇田磊
  • 2篇李颖
  • 1篇郑燕
  • 1篇唐萍
  • 1篇王钢
  • 1篇牛波
  • 1篇华琳
  • 1篇乔治邱
  • 1篇孙霞

传媒

  • 5篇眼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人民军医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IJASIK手术矫治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从高级视功能方面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对45例双眼屈光度参差≥2.25D的近视患者分别检查术前裸眼、戴框架眼镜及LASIK术后的视力及双眼视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视力≥0.8的眼占91.57%,患者双眼视力术后较术前显著提高。手术前后的屈光度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手术前后除存在同时视功能之间差异不显著(P=0.431)外,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屈光参差的度数越大,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就越大(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者LASIK手术后近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矫正(P〈0.05)。结论LASIK手术不仅可以提高屈光参差患者的双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LASIK手术是一种矫正屈光参差、提高视觉质量安全有效的方法。
黄静卢炜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屈光参差近视双眼视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不同的微型角膜刀对术后散光的影响
2002年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不同的微型角膜刀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158人(24眼)随机分为H230型微型角膜刀组80人(124眼)和HT230型微型角膜刀组78人(124眼)。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并对其术前、术后1,3,6个月的散光及其轴的绝对改变和矢量改变进行分析。结果LASIK术后1,3,6个月,散光的绝对值,H230型组分别为0.23D±0.38 D,0.15±0.37D和0.13 D±0.38 D,而 HT230型组分别为0.18D±0.41,0.14 D±0.43D和0.12D±0.42D;散光的矢量值,H230型组分别为0.53D±0.28 D,0.46 D±0.30 D和0.46 D±0.30D,而HT230型组分别为0.46 D±0.33 D,0.50 D ±0.37 D和0.41±0.35D。手术所致散光矢量的改变(包括轴的改变),除术后3个月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余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时,P=0.04;3个月时,P=0.06;6个月时,P=0.02)。结论H230型比HT230型微型角膜刀更易引起较大的散光轴改变,而HT230型比H230型微型角膜刀所致的术后散光改变更趋向于逆规性散光。
周跃华李志辉黄静孟玉玲安伟丽徐铮李颖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微型角膜刀散光
LASIK术中不同切削模式对混合性散光疗效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比较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与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治疗中、高度混合性散光的疗效和可预测性。设计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混合性散光患者35例(40眼)。方法用VISX STAR-S4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将患者随机分为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19例20眼)和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16例20眼)。随访6个月以上。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球镜、残余散光度以及角膜厚度。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治疗组的UCVA均≥0.5,其中≥1.0者13眼(65.0%);球柱镜联合切削治疗组的UCVA均≥0.5,其中≥1.0者11眼(55.0%)(P=0.683)。残余散光度:交叉柱镜模式治疗组为(1.13±0.62)D,球柱联合模式治疗组为(1.15±1.00)D(P= 0.045)。治疗切削深度:交叉柱镜模式为(15.60±6.85)μm,而球柱联合模式为(36.73±13.12)μm(P=0.031)。结论中、高度混合性散光患者LASIK手术治疗时,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手术后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及角膜厚度均优于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
黄静周跃华翟长斌郑燕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混合性散光
MoriaⅡ90、110、130刀头制作角膜瓣的前节OCT分析
目的:探讨LASIK(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中不同厚度的微型角膜刀(90、110、130刀头)制作角膜瓣的均匀性及可预测性。<br>  方法:选取3组准分子激...
张青蔚周跃华田磊王宁利张晶黄静松秀梅
关键词:微型角膜刀角膜瓣准分子激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性手术治疗近视的相关性研究
周跃华李志辉齐颖孙葆忱乔治邱安伟丽孟玉玲陆文秀王钢张葵孙霞刘磊郑远远牛波黄静徐铮李颖
近视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我国是近视眼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995年的调查估计,我国近视眼患者超过3亿,约占全世界近视眼总数的33%。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性手术(PRK、LASIK)是目前矫正近视等屈光不正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关键词:角膜屈光手术近视准分子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80例 (14 3只眼 )双眼屈光参差均≥ 2 5 0D的患者施行LASIK治疗 ,并对其手术前后的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的程度、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分析。随访时间为 6个月以上。结果 :LASIK术后 6个月 ,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 ,屈光参差的程度明显减小 ;大部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 ,或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LASIK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一种有效、安全和可预测性的手术方式。
黄静李志辉周跃华
关键词:激光手术屈光参差近视
长期戴用软性接触镜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
1999年
目的:观察软性接触镜(SCL)长期戴用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探讨如何提高SCL使用的安全度。方法:利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SP500,SEEDCo.Ltd),观察长期戴用SCL的48只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分为日间戴镜组(DW组)和连续过夜戴镜组(EW组),并分别探讨戴镜期间的长短与角膜内皮变化的关系。同年龄组正常非戴镜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参数作为对照观察。结果:(1)9年以上DW组中与正常对照比较,细胞密度减少10%以上,平均细胞面积增加10%以上,而EW组中两种变化均超过20%。(2)DW组中,平均细胞面积增加偏离正常范围的占41%,而EW组中占54%。(3)DW组中,细胞变异系数增加偏离正常范围的占28%,而EW组中占42%。结论:(1)随着戴镜年限的延长,角膜内皮细胞的数目减少,形态学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9年以上戴镜组此种变化显著。(2)EW戴镜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明显高于DW方式。(3)长期戴用SCL后是否引起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存在着个体差异。(4)戴镜定期检查中,在密切注意角膜上皮状况的同时不应忽略对角膜内皮的观察。
谢培英黄静唐萍
关键词:接触镜软性接触镜
应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测量机械板层角膜刀所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角膜瓣厚度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使用不同厚度的微型板层角膜刀(90、110、130刀头)制作角膜瓣的可预测性、均匀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照病例研究.选择LASIK术后87例(174只眼)患者,其中手术中使用MoriaⅡ微型角膜刀90刀头组26例(52只眼),110刀头组29例(58只眼),130刀头组32例(64只眼).应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CT)测量患者角膜上0.、45.、90.及135.共4条子午线所在截面的角膜瓣厚度,先在每条子午线所在截面选取5个点,再于每个角膜瓣上测量20个点的角膜瓣厚度.3种刀头所制角膜瓣偏差情况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oriaⅡ微型角膜刀90、110、130刀头组制作的角膜瓣中央区厚度均值分别为(119.23±15.65)、(140.42±12.26)及(165.92±17.00)μm.3种刀头所制角膜瓣皆为中间薄、周边厚,形状近似一凹透镜.其中角膜瓣中央部厚度变异小,而旁中央和周边部厚度变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419,P<0.05).右眼角膜瓣厚度均值(19.58±0.44)μm,高于左眼(16.55±0.44)μm;入刀侧角膜瓣厚度差值均值(21.30±0.55)μm,高于出刀侧差值均值(14.36±0.64)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341,44.461;P<0.05).结论 3种刀头所制角膜瓣中央区厚度预测性均较好.角膜瓣厚度并非均匀一致,预计值越厚的角膜瓣其厚度变异越大,因手术顺序所致右眼角膜瓣比左眼角膜瓣厚,入刀侧角膜瓣厚于出刀侧角膜瓣.
张青蔚周跃华田磊王宁利张晶黄静松秀梅
关键词:眼前半段角膜人体测量术
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后双眼视觉的远期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LASIK手术矫治近视性屈光参差对视功能的远期影响.从双眼视觉方面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性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参差≥2.50 D)患者30例(57眼)。方法应用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随访24~44个月,平均(31.1±6.2)个月。主要指标手术前后裸跟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以及双眼视功能。结果术后2年时的裸眼视力达到0.8以上者54眼(94.74%)。手术后双眼屈光参差度数(0.69±0.77 D)较手术前(5.17±2.50 D)明显降低(P=0.041)。手术前、后存在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者分别为24例、29例(P=0.059),8例、29例(P=0.000),1例、16例(P=0.000)。术前戴框架眼镜矫正与LASIK手术后比较,近立体视正常者分别为4例、11例,近立体视异常者分别为15例、15例,立体视缺失者分别为11例、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远期疗效稳定,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对其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也有促进作用。
黄静周跃华刘爱珍华琳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屈光参差近视双眼视觉
配戴隐形眼镜后角膜内皮细胞短暂的改变被引量:1
1996年
利用新型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SP-500(日本,SEED Co.Ltd.),观察无戴镜史健康眼,在配戴各种不同隐形眼镜(CL)的状态下角膜内皮细胞出现的短暂性变化。戴镜20分钟后,PMMA HCl引起角膜中央区bleb改变,软性隐形眼镜(SCL)则引起角膜整体的变化,而且高含水性SCL的bleb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含水SCL。高透气性硬镜(Dk=105×10^(-11))配戴时,角膜内皮细胞不出现任何改变。
谢培英黄静二木斡夫金井淳中岛章
关键词:角膜隐形眼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