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 作品数:32 被引量:26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A)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肝血管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微波消融术组和开腹肝切除组,每组患者30例,评价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微波消融术组ALT低于开腹肝切除组,AST高于开腹肝切除组,且两种术后均降低趋向正常范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微波消融术组缓解率为80.00%,高于开腹肝切除组的70.00%,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术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肝切除组(P<0.05);微波消融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半年后微波消融术组复发率为3.30%,开腹肝切除组复发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创伤小,复发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 师晓娟刘学梅高洁王胜利訾永红
- 关键词:超声引导肝血管瘤
- 彩超在颈动脉狭窄、闭塞、斑块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利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近段血管的残余管腔内径、面积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及狭窄段血流比值(PSV/EDV)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全部病例用CDFI、PDI显示率较高,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达98%,且能清晰显示血管的边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斑块的性质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且具有实时成像、价廉方便、无X线辐射、多切面准确测量管腔内径,可床头使用,便于患者接受。
- 高洁郝翠芳段世玲杨小刚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狭窄
- 不同麻醉方式对早期肺癌术后感染率及疼痛状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TIVA)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CGEA)对早期肺癌术后感染率及疼痛状态的影响。方法:按麻醉方式不同将79例早期肺癌患者分为TIVA组(n=38)与CGEA组(n=41),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切口、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术后0、6、12、24、48h的疼痛评分。结果:CGEA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少于TIVA组。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0、12、24、48h的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GEA组术后6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TIVA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镇痛良好,可作为早期肺癌患者的优选麻醉方法。
- 毕翻利高洁党璐刘磊何秀莉
-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肺癌术后感染
- 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1850例结果分析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结果,为胎儿畸形筛查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行孕期保健的1850例孕妇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于妊娠后10w内建档,并按照《中国孕前孕期保健检查规范》规定行产前保健检查。对于孕期超声筛查发现畸形者,根据畸形部位、数量、程度、对发育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处置办法: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并对终止妊娠胎儿行病理检查,所有胎儿出生后均行超声检查,进一步确认是否有畸形。统计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结果(例数、畸形部位、畸胎高危因素)、处置方法、病理诊断结果、检出胎儿畸形孕周分布、超声确诊胎儿畸形所用方法,综合分析产前超声检查胎儿畸形的合理方案。结果 1850例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共确诊胎儿畸形41例,畸形部位以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为主。41例超声诊断胎儿畸形中,12例终止妊娠。二维超声确诊畸形26例,二维联合四维超声确诊41例。新生儿超声筛查畸形34例,其中29例与产前筛查诊断比一致,漏诊5例,漏诊率10.87%。孕18~24w检出胎儿畸形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孕周段检出畸形率(P<0.05)。病理检查和新生儿筛查畸形出生缺陷的46例孕妇中43例具有畸胎高危妊娠因素,占比达93.48%。主要以遗传、母体感染、接触射线、长期接触化学物质为主。结论对有胎儿畸形高危因素的孕妇,可在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产前超声检查筛查胎儿畸形的频次及增加四维超声检查,尽可能降低胎儿畸形漏诊率及出生缺陷率,提升母儿妊娠结局。
- 师晓娟石秀英张昕涂金晶段世玲高洁
- 关键词:胎儿畸形产前超声筛查二维超声四维超声孕周漏诊
-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D1、D2三组,三组给予相同的麻醉方式,但采取不同的自控镇痛方式。观察三组在术毕(T1)、术后4 h(T2)、8 h(T3)、24 h(T4)的VAS、Ramsay评分、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并检测三组患者T1及术后T4时间点的IL-6及TNF-α水平。结果对照组、D1组与D2组在T2、T3、T4点的VAS评分显著低于T1点,而D1、D2组在T2、T3、T4点的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在同时间点的低,P均<0.05,D1、D2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与T1点对比,D1组、D2组在T2、T3、T4点的Ramsay评分明显较高,D1、D2组在T2、T3、T4点的Ramsay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同时间点高,P均<0.05;D2组T4点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D1组;D1、D2组在T4点的IL-6及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T1点,D1、D2组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D2组的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D1组,P均<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D1及D2组,D1组明显高于D2组;对照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低于D1、D2组,P均<0.05,D1、D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癌术后应用1.5μg/(kg·d)右美托咪定镇痛效果良好,且可更有效地减少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但会增加患者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 高洁毕翻利
- 关键词:镇痛炎性反应结肠癌
- 细胞因子IL-17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2021年
- 结肠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和慢性炎症刺激等关系密切。IL-17 为重要的促炎症因子,能激发诸多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并加速细胞增殖与血管生成,是诱发炎症和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现阶段针对IL-17 与结肠癌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对IL-17 在结肠癌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进行简述。
- 高洁马园园
- 关键词:IL-17结肠癌炎性因子
- 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疝气手术的麻醉效果分析被引量:26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疝气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腹股沟疝气手术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静脉注射氯胺酮,观察组(41例)先吸入8%七氟醚,然后进行骶管阻滞麻醉,通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生命体征、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麻醉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和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Induction Compliance Checklist,ICC)及麻醉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疝气手术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切皮后T1、T2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均高于T0时的值(P<0.05),两组切皮后T1、T2时组间HR、MAP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切皮后T3时HR、MAP水平基本恢复到T0时的水平。两组切皮前后4个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Sp O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术中麻醉持续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能达到期望麻醉时间,观察组患儿PAED评分和IC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对小儿疝气手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快,苏醒快,小儿配合度高,术后躁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高洁毕翻利党璐何秀莉胡彬
- 关键词:七氟醚骶管阻滞麻醉苏醒期躁动
- 超声在腹部闭合性脏器损伤及内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 2004年
- 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0~2002年经超声检查收治的腹部闭合性损伤致腹部内脏损伤或出血的病例共124例,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研究,发现超声诊断符合率高,尤其是对实质脏器破裂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 武坤白浪涛高洁
- 关键词:内出血腹部内脏损伤超声腹部闭合性损伤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腓肠肌静脉丛血栓43例被引量:3
- 2008年
- 王胜利张小斌高洁
- 关键词:血肿骨骼超声检查多普勒
- 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5
- 2016年
-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800例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是否发生躁动为依据分为躁动组、非躁动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EA发生率为6.25%。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糖尿病、导尿管留置、麻醉诱导后导尿管留置、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术后贫血、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导尿管留置、手术类型、全身麻醉方式和术后疼痛为全身麻醉患者E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P<0.01)。结论影响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因素较多,需采取针对性、全面干预措施预防EA发生。
- 高慧郑军王敏高洁
- 关键词:苏醒期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