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昕
- 作品数:13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放疗前后宫颈鳞癌组织凋亡指数与bcl-2、bax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检测了宫颈鳞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中凋亡指数 (AI)及bcl- 2、bax的基因表达 ,探讨了宫颈癌组织中基因表达与凋亡之间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 2和bax基因的表达 ,TUNEL法检测宫颈癌活检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bcl- 2和bax基因表达的细胞阳性率与凋亡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X射线照射 10Gy后 ,宫颈癌组织bax基因表达增强 (p<0 .0 5 ) ,凋亡指数亦明显增加 (p <0 .0 1) ,bcl- 2基因表达的细胞阳性率水平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照射前宫颈癌组织bcl- 2和bax的基因综合表达细胞阳性率与自发凋亡相关性较差 (p >0 .0 5 ,r=0 .370 3,其上界为 0 .70 71) ,而 10Gy照射后 ,宫颈癌组织中bcl- 2和bax的综合表达细胞阳性率与辐射诱导的凋亡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p <0 .0 5 ,r =0 .5 2 6 4,其上界为 0 .70 71)。
- 郭万峰郭国祯韩良辅丁桂荣惠延平郭燕马海昕
- 关键词:凋亡指数BCL-2基因BAX基因放疗基因表达
- 放疗对人宫颈癌组织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fos表达的影响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照射前、后人宫颈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c fos表达的变化。方法 在多聚甲醛固定的活检癌组织冰冻切片上 ,进行PCNA和Fos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放疗前的宫颈癌组织内 ,多数癌细胞呈PCNA免疫染色阳性 ;放疗后 ,多数癌细胞无PCNA染色 ,但间质细胞的PCNA免疫染色明显升高 ,大量间质细胞则呈中等或强阳性染色。放射治疗前的宫颈癌组织内 ,多数癌细胞呈Fos免疫染色阳性 ;放疗后的宫颈癌组织Fos免疫染色显著降低 ,多数癌细胞无Fos染色 ,但放疗前、后间质细胞的Fos免疫反应无明显变化。结论 照射抑制宫颈癌细胞的PCNA和c fos表达的同时 ,诱导间质细胞的PCNA表达。提示PCNA和c fos的表达状态可作为放射治疗中评价宫颈癌细胞增殖和间质组织修复的分子指标之一。
- 石梅魏丽春孙朝阳马海昕郭燕
- 关键词:C-FOS宫颈癌放射疗法
- 肿瘤低氧放射疗法与低氧放疗临床研究被引量:1
- 1994年
- 肿瘤低氧放射疗法与低氧放疗临床研究孙朝阳,马海昕,王志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疗中心(西安710032)在航空航天医学和高山医学研究中,有关低氧技术及其对人体生理效应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而利用低氧进行恶性肿瘤的放疗,则始于70年代[2]。...
- 孙朝阳马海昕王志祥
- 关键词:肿瘤低氧放射疗法
- 肝癌相关抗原HAb18G mRNA及其蛋白产物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和意义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肝癌相关性抗原HAb18G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功能。方法 用免疫组化及核酸原位杂交的方法对4 0例肝癌组织和 10例正常肝组织中HAb18G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肝癌组织中HAb18G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 ,其表达量随其分化降低而增加 ,在正常肝组织未见表达。结论 HAb18G的表达与肝癌细胞的分化有关。
- 段旭东马海昕陈志南
- 关键词:肝癌核酸原位杂交
- NMDA受体与NOS在大鼠脊髓中间外侧柱的定位和生后发育被引量:7
- 2000年
- 目的 探讨 N-甲基 -天冬氨酸受体 (NMDAR1和NMDAR2 A/ B亚基 )、一氧化氮合酶 (NOS)及还原型辅酶 II硫辛酰胺脱氢酶 (NADPH- d)活性在大鼠脊髓中间外侧柱(IML )的定位与生后发育特征 .方法 在甲醛固定的脊髓切片上 ,进行 ABC法免疫染色和 NADPH- d组织化学反应与半定量分析 .结果 NMDAR1,NMDAR2 A/ B,NOS 和NADPH- d反应产物丰富地分布于 IML ,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胞体、树突和轴突样纤维终末 .在生后早期发育中它们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生后 7d(P7)有微弱或中等的表达 ,随后逐渐上调 ,P2 1或 P2 8达到高峰 ,然后保持于此水平于成体动物 .结论 NMDA受体 - NO通路可能是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一条重要的细胞内信号途径 ,并参与神经元生后发育成熟的调控过程 .
- 魏丽春石梅马海昕王志祥
- 关键词:NMDA受体一氧化氮合酶
- 人宫颈癌组织放射治疗后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放疗前、后人宫颈癌组织原癌基因 c- fos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取临床确诊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活检组织标本共 18例 ,其中放疗前 8例 ,放疗后 10例 ,在多聚甲醛固定的活检癌组织冰冻切片上 ,进行 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放疗前的宫颈癌组织内 ,多数癌细胞呈Fos免疫染色阳性 ;照射 (30~ 40 Gy)后的宫颈癌组织 Fos免疫染色显著降低 (P<0 .0 1) ,多数癌细胞无 Fos染色 ,但放疗前、后间质细胞的 Fos免疫反应无明显变化 .结论 放射明显抑制宫颈癌细胞的 Fos表达 ,Fos的表达状态可作为放射治疗中评价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指标之一 .
- 石梅魏丽春马海昕杨守京陈良为
- 关键词:宫颈癌放射疗法原癌基因C-FOS
- 脊柱转移瘤放疗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24
- 2005年
- 目的探讨放疗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收治的椎体转移瘤患者中符合入组条件的123例分为3个组放疗组42例,椎体成形术组40例,放疗联合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组41例。放疗方案为20Gy分5次1周完成或30Gy分10次2周完成。椎体成形术是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骨水泥注射到患椎内。联合方案是在放疗或椎体成形术治疗后3d内,再给予另一疗法;先放疗者22例,后放疗者19例。疼痛缓解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判断,脊柱运动功能维持或较治疗前改善为有效。结果放疗、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78.5%、77.5%、100%,症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1.0%、22.5%、58.5%,联合治疗疗效较前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0.22,P<0.05)。结论放疗、椎体成形术都是脊柱转移瘤有效的治疗手段,前者减轻肿瘤负荷,后者加固椎体,二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症状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降低或防止另一种治疗的并发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陆军邓敬兰赵海涛石梅刘晓莉马海昕
-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放疗椎体成形术放射疗法脊椎肿瘤
- 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测定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子宫颈癌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 PCR- TRAP微孔杂交法检测 45例子宫颈癌组织标本和 8例正常的子宫颈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结果 45例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86 .6 % ,其中宫颈癌 期 2 7例 ,阳性率 77.7% ,宫颈癌 期12例 ,阳性率 10 0 % ,宫颈癌 期 6例 ,阳性率 10 0 % . 8例正常宫颈组织中未检测出端粒酶阳性者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指导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 石梅苏明权杨秀芝马海昕张歌萌
- 关键词:宫颈肿瘤端粒末端转移酶
- 小鼠肠型放射病时小肠壁肥大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一氧化氮的关系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在肠型放射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组织化学和常规组织染色方法,观察受辐照小鼠小肠壁肥大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成分、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结果:受照后随着存活时间从24h,48h至72h的延长,小鼠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肠管扩张、肠壁充血水肿和组织损伤坏死,肥大细胞出现脱颗粒、含着染颗粒的肥大细胞数目呈进行性下降,并伴随着肠壁NOS活性或数量的增加.给予特异性NOS抑制剂后,肥大细胞脱颗粒受到抑制,肠壁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肠壁肥大细胞通过释放其胞浆颗粒活性物质参与肠型放射病病理过程;一氧化氮可能调节肥大细胞颗粒的释放;肥大细胞释放的活性物质如单胺和神经肽(如VIP),可能是肠道放射病病理过程如肠壁充血。
- 魏丽春马海昕范风云王志祥
- 关键词:肥大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肠型放射病放射病
- 乳腺癌术后放疗218例回顾性分析
- 2002年
- 马海昕石梅段旭东
- 关键词:乳腺癌骨转移肿瘤转移放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