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庆霞

作品数:15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虫病
  • 6篇流行病
  • 6篇流行病学
  • 4篇钉螺
  • 4篇丝虫
  • 4篇丝虫病
  • 4篇吸虫
  • 4篇湖北钉螺
  • 3篇血吸虫
  • 3篇日本血吸虫
  • 2篇吸虫病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1篇血吸虫病
  • 1篇疫苗
  • 1篇日本血吸虫病
  • 1篇双氢青蒿素
  • 1篇绦虫
  • 1篇绦虫病
  • 1篇突变体
  • 1篇疟疾

机构

  • 7篇华中科技大学
  • 7篇河南省卫生防...
  • 1篇国立阳明大学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作者

  • 15篇韩庆霞
  • 6篇蔺西萌
  • 6篇李辉
  • 5篇许汴利
  • 5篇牛安欧
  • 4篇常江
  • 4篇黄倩
  • 3篇赵旭东
  • 3篇朱艳红
  • 2篇李莹
  • 2篇李柳哲
  • 2篇任伟
  • 2篇赵庆法
  • 2篇李金木
  • 1篇关飞
  • 1篇常江
  • 1篇李莹
  • 1篇邓艳
  • 1篇孙家振
  • 1篇崔兆麟

传媒

  • 4篇中国寄生虫病...
  • 2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自然医学...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全国人畜共患...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 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 .0 35 ,其余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 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 .12 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株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结论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韩庆霞牛安欧李金木
关键词:湖北钉螺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湖北钉螺是目前已知的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研究表明,相同或不同地域株血吸虫对不同地域株钉螺感染率差异显著.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我们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发现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035,剩余其它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12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由此可见,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韩庆霞牛安欧李金木
日本血吸虫病Sj23DNA疫苗的增效研究
目的改进日本血吸虫Sj23DNA疫苗,提高其免疫力。方法利用重叠PCR技术将Sj23DNA上与ME491同源的部分碱基缺失,得到Sj23DNA疫苗的突变体,将其转染入真核细胞,监测表达情况。并以BALB/c小鼠为动物模型...
朱艳红韩庆霞任伟牛安欧李柳哲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重叠PCR
文献传递
磷酸咯萘啶及其合并双氢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观察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观察国产抗疟药磷酸咯萘啶单方和磷酸咯萘啶合并双氢青蒿素在厄利特里亚治疗疟疾的近期疗效。 方法 以显微镜血检疟原虫阳性者为观察对象 ,服药后逐日血检疟原虫 ,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单方治疗间日疟与恶性疟的原虫平均转阴时间分别为 32 .0 0 h和 5 0 .18h;联合治疗间日疟与恶性疟的原虫平均转阴时间分别为 2 4.0 0 h和2 7.6 9h;联合治疗抗氯喹恶性疟平均转阴时间为 2 4.0 0 h。两组药物治疗的病人均于治疗结束前体温恢复正常。未见明显副反应。首次治疗后 7d,单方组有 5 5 .5 6 %的恶性疟病例携带配子体 ,高于联合用药的 18.18%。 结论 联合用药优于单用 ,但两组药物对当地疟疾均 10 0 %临床治愈 ,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尚乐园韩庆霞
关键词:磷酸咯萘啶双氢青蒿素疟疾
健康教育全民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研究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配合全省全民肠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寻找适合大面积防治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的方法。方法 应用不同的组织方式进行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结果 进行健康教育的地区较未进行地区居民自觉服药驱治率的防治寄生虫病知识提高率显著提高 (P <0 .0 1)。结论 健康教育可提高民族素质 ,以最小的投入 ,获得极好的防治寄生虫病的效果。
赵旭东李莹蔺西萌黄倩韩庆霞李辉王昊
关键词:健康教育寄生虫病
日本血吸虫Sj23DNA突变体疫苗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对日本血吸虫Sj23DNA进行缺失突变,构建Sj23DNA突变体疫苗,为寻求更佳免疫效果的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重叠PCR技术将Sj23DNA上与ME491同源的部分碱基缺失,获得Sj23DNA的突变体,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质粒pcD-NA3-Sj23突变体,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并用CLUSTALX和primerpremier软件将测序的结果与Sj23DNA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序列分析显示pcDNA3-Sj23突变体缺失序列与原设计一致,双酶切pcDNA3-Sj23突变体获得预期大小的DNA片段。结论成功构建了缺失与ME491同源部分碱基的质粒pcDNA3-Sj23突变体。
朱艳红韩庆霞任伟牛安欧李柳哲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突变体
湖北钉螺COI序列差异的扩展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中国2l株湖北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序列差异和各地域株的亚种分化。方法收集中国4省7地湖北钉螺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后,PCR扩增COI基因部分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加入原有14株钉螺COI序列,用ClustalX进行序列比对后输入MEGA软件计算遗传距离,并分析序列集变异情况。采用距离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所有21株标本经过序列比对得到一致性长度为611bp。序列集中变异位点为19.3%。编码的203个氨基酸中仅有1个氨基酸的差异。21株钉螺平均遗传距离为0.0526,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他地域株之间差异较大,为0.1296~0.1572,其余两两之间的距离均〈0.06。采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平均法两种方法构建系统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四川、云南株聚为一支,其余株位于另外分支,且湖北赤壁株及湖北远安、钟祥株显示出特异性。结论中国湖北钉螺COI基因存在差异。原有分类中滇川、福建、指名、广西亚种成立。湖北赤壁株似为独立亚种。
关飞牛安欧韩庆霞陈琼荣
关键词:湖北钉螺系统发育
日本血吸虫Sj23DNA疫苗的增效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缺失肿瘤转移有关基因ME491同源序列的日本血吸虫Mr23000膜蛋白基因(Sj23DNA)突变体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将Sj23DNA中与人黑素瘤细胞膜上的ME491同源序列进行基因缺失突变,再将突变基因转染真核细胞人胚肾HEK293细胞,通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其表达情况。将pcDNA3-Sj23突变体经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小鼠(100μg/只),免疫后4周取注射部位肌肉作冰冻切片,IFAT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经股四头肌注射pcDNA3-Sj23突变体、pcDNA3-Sj23、空白质粒pcDNA3(均100μg/只)和生理盐水(30μl/只)免疫1次。免疫后4周用尾蚴攻击感染(40±2条/只)。第42天剖杀,肠系膜静脉灌注法及挤压法计数成虫,取肝脏计算每克肝组织虫卵数(EPG)。以减虫率和减卵率评价其免疫保护力。结果pcDNA3-Sj23突变体疫苗可在真核细胞HEK293中瞬时表达。pcDNA3-Sj23突变体在小鼠注射部位骨骼肌细胞上出现较强荧光,空白对照组未见特异性荧光。pcDNA3-Sj23突变体获得40.3%减虫率和42.8%减卵率,pcDNA3-Sj23获得33.1%减虫率和28.9%减卵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pcDNA3-Sj23相比,缺失ME491同源序列的pcDNA3-Sj23突变体疫苗能诱导BALB/c小鼠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朱艳红韩庆霞任伟牛安欧李柳哲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膜蛋白基因免疫保护
ICT卡在丝虫病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0年
李辉韩庆霞许汴利蔺西萌常江孙其良郭新华黄金永
关键词:丝虫病流行病学
1988~1999年河南省丝虫病监测结果与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消长规律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方法 从 198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 ,病原学监测为血检微丝蚴 ,蚊媒学监测为蚊媒剖检幼丝虫。 结果 在7个 (张庄国家监测点除外 )省级纵向监测点中 10例微丝蚴血症者于 1990~ 1993年内陆续自然转阴 ,1993~ 1999年的复检均未复阳 ,连续 12年未发现丝虫新感染者。蚊媒监测 1994年以前发现阳性蚊 15只 ,检出幼丝虫 18条 ,均为 ~ 期幼虫。在蚊种构成上各监测点人房内优势蚊种仍为淡色库蚊 ,其次为中华按蚊 ,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很少。露宿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大 ,高者达 36 0 .6 0只 /人·夜 ,低者仅为 7.2 0只 /人·夜。帐内人群蚊媒叮人率波动较小 ,一般在 1只 /人·夜左右。经产蚊比率 2 7.2 7%~ 88.10 %。 1988~ 1999年横向监测 ,全省累计血检 11186 81人 ,1988~ 1990年查出微丝蚴血症者 2 6例 ,1991年以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1994~ 1999年蚊媒监测 ,共剖检蚊媒 15 7815只 ,未发现阳性蚊。 结论 河南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并已进入区域消除阶段。
许汴利李辉韩庆霞蔺西萌常江黄倩赵庆法
关键词:丝虫病流行病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