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咽食管同时性多原发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1例报道
- 2023年
- 下咽食管同时性多原发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难以早期诊治,预后差。本文报道1例体检发现下咽食管同时性多发早期癌病例,对病灶进行白光、Lugol碘染色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观察后分次对3处病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复查见下咽、食管恢复良好。
- 张虹陈朝元陈静唐杜鹏杨陈婷
- 关键词:食管早期癌多原发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针刺麻醉在超声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针刺麻醉在超声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6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超声胃镜检查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超声胃镜检查,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麻醉,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15 min疼痛程度[采用主诉疼痛分级法(VRS)评估]、平均动脉压、恶心呕吐程度、配合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检查过程中及检查结束后15 min的V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检查过程中配合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平均动脉压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麻醉在超声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不适感,提高其检查配合度,稳定平均动脉压。
- 张虹林万庆陈朝元陈静陈瑛玲吴期浓林宇琛
- 关键词:针刺麻醉超声胃镜平均动脉压恶心呕吐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肠功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其术后肠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将随机抽取的72例于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分成两组,试验组患者实施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照组患者不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结果:两组对比,试验组术后肠鸣音等肠道功能恢复用时及住院时间均明显更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对比,试验组VAS评分均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腹痛、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为结直肠癌患者实施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促进其术后肠功能恢复,减轻其术后疼痛感并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
- 陈静方燕玲蓝月英
-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结直肠肿瘤术后并发症
- 浅论痰瘀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致病作用
-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最常见的风湿免疫病之一,属中医痹病范畴.痰浊、瘀血既是其重要的病理产物,又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痰浊、瘀血同源同因又相互化生,两者密切相关,并在痹病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研究不断揭示了痰瘀形成...
- 许正锦陈进春邱明山陈静李依寒赵文杰张倩张怡燕彭海聪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中药药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病理机制
- 文献传递
- 浅针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观察浅针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浅针联合双氯芬酸钠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可靠性,为临床运用浅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提供更多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
- 陈静
-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双氯芬酸钠
- 文献传递
- 血清脂肪酶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酶(LPS)水平对急性胰腺炎(A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腹痛患者294例,按病因分为非AP组、AP组,AP组分为胆源性组、酒精性组、高脂血症性组、特发性组及其他组。比较分析各组间LPS水平的变化;LPS水平与AP不同病因的关系;LPS、血清淀粉酶(S-AMY)对AP诊断效价的差异;并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TG与LPS的关系。结果:AP组S-AMY和LPS明显高于非AP组(P<0.001)。AP组中各种不同病因组的LPS均值均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当LPS超过正常上限2倍时对AP的诊断效价较高。饮酒与否与LPS水平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TG则与LPS无关(P>0.05)。结论:AP组S-AMY、LPS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P性腹痛组;在AP的不同病因中LPS值变化不大;LPS对AP的诊断效价高于S-AMY;饮酒与否对LPS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 陈静吴婷
- 关键词:血清脂肪酶急性胰腺炎
- 5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特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素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对5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四诊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证素名称,根据其积分数值确定其病位与病性。结果:70分以上的证素分布百分比,居于前列的为肝[33(64.71%)]、湿[30(58.82%)]、脾[26(50.98%)]、阴虚[22(43.14%)]、气滞[21(41.18%)]、热[20(39.22%)];在70分以上的证素中,肝脾同见者19例、肝肾并见者12例,湿、热并见者17例。结论:本研究的5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病理特性表现为:病位以肝为主,多与脾共见,病性以阴虚为本,湿热为标,而湿较热更多见。
- 甘慧娟吴同玉陈妍李东良张婷婷陈静沈建英张凌媛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证素辨证中医证候
- 浅论痰瘀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致病作用
-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最常见的风湿免疫病之一,属中医痹病范畴。痰浊、瘀血既是其重要的病理产物,又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痰浊、瘀血同源同因又相互化生,两者密切相关,并在痹病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研究不断揭示了痰瘀形成...
- 许正锦张倩邱明山陈静李依寒赵文杰张怡燕彭海聪陈进春
- 关键词:痹病类风湿关节炎瘀血化痰通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