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静

作品数:6 被引量:31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修饰
  • 2篇催化
  • 1篇电极
  • 1篇毒性
  • 1篇修饰电极
  • 1篇循环伏安
  • 1篇氧化物
  • 1篇乙酰胺基
  • 1篇有机催化反应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水生
  • 1篇水生生物
  • 1篇酮酸
  • 1篇配合物
  • 1篇葡萄糖氧化酶
  • 1篇吡哆醛
  • 1篇吡咯
  • 1篇吡唑
  • 1篇吡唑啉

机构

  • 6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陈静
  • 2篇田海涛
  • 2篇赵雯
  • 2篇吴霞琴
  • 1篇林静容
  • 1篇王珂
  • 1篇陈军
  • 1篇李琳
  • 1篇郁慧
  • 1篇陆中庆
  • 1篇许东芳
  • 1篇何其庄
  • 1篇田承云
  • 1篇程宁宁
  • 1篇赵宝国

传媒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电化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199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铜-吡唑啉酮-2,6-吡啶二羧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
2014年
以氯化铜、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和2,6-吡啶二羧酸为原料,制备了一个新型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热重-差热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及TEM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化学组成可能是Na[Cu(PMBP)(PDA)].抗菌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一定的抑制作用.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配合物可能是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的.
陈静程宁宁郁慧许东芳林静容何其庄
关键词:配合物抗菌DNA
吡哆醛催化酮酸转氨化的研究
2016年
吡哆醛及其衍生物是酶催化转氨化的活性中心.在酶催化的转氨化过程中涉及到碱去质子化和酸质子化的过程,而酸或(和)碱的引入有可能降低转氨化反应的活化能.因此通过在吡哆醛上引入胺、酸或脲等基团可能得到更加有效的转氨化催化剂.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带有不同官能团的吡哆醛催化剂.这些吡哆醛在α-酮酸转氨化反应中展现出了较高的活性且能以较好的收率合成多种氨基酸.该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操作,是一种合成α-氨基酸的好方法.
陈静赵濬宇赵宝国
关键词:酮酸Α-氨基酸吡哆醛
多层酶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陈静赵雯田海涛陆中庆吴霞琴
N-(3-二茂铁乙酰胺基)丙基吡咯聚合物修饰的葡萄糖电极的研究被引量:10
1998年
于铂电极上修饰一层N(3二茂铁乙酰胺基)丙基吡咯聚合物膜,应用循环伏安法对聚合物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发现N位取代吡咯聚合物的电活性大大降低;聚合物中的二茂铁基团氧化还原性能稳定,制成酶电极后,在+0.2V对葡萄糖有一明显的催化峰,而对抗坏血酸、尿酸则几乎没有响应.该葡萄糖电极性能稳定,连续工作十天。
田承云陈静张黎
关键词: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化
两层CPO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电化学方法制备聚L-赖氨酸膜(PLL)修饰的玻碳电极上固定氯过氧化物酶,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修饰一层和两层的CPO修饰电极上均观察到CPO直接可逆的电子传递,其中,修饰两层CPO的电极(CPO/PLL)2/GC的氧化还原峰电流较为明显;氧气饱和的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显示,(CPO/PLL)2/GC电极上氧的还原峰电流显著增大,且还原峰电位相对于修饰一层CPO的电极正移了150 mV,表明修饰两层CPO的电极对氧还原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效应.(CPO/PLL)2/GC修饰电极应用于原位产生过氧化氢催化苯甲硫醚的反应,得到了目标产物苯甲亚砜,产物的量随电解催化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实验结果为开发环保、绿色的生物酶催化有机合成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陈静赵雯田海涛王珂李琳吴霞琴
关键词:氯过氧化物酶修饰电极循环伏安
地表水中抗生素复合残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及其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20
2018年
针对上海地区地表水中混合并持久残留的抗生素对水生态的危害,测试了3种主要被使用的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Z;土霉素,OTC;氟苯尼考,FF)对4个不同营养级的水生生物代表种(蛋白核小球藻、费氏弧菌、大型蚤和斑马鱼胚胎)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并进一步对生态风险进行评估来探究抗生素对水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研究表明:水生生物对单一抗生素暴露的毒性敏感顺序为:蛋白核小球藻>斑马鱼胚胎>费氏弧菌>大型蚤。用联合指数(CI)来评价抗生素二元混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发现对于不同水生模式生物,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以拮抗作用(CI>1)为主。通过与浓度加和(CA)和独立作用(IA)2个传统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发现CI模型能准确预测到抗生素联合毒性偏离相加作用。由于养殖废水中这3种抗生素的含量均远高于其他水体(如黄浦江、长江口、工厂废水),其对不同营养级的水生生物均表现出较高的风险性,需要对养殖废水采取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相比之下,其他水体中抗生素对费氏弧菌、斑马鱼胚胎、大型蚤均表现出低风险,但是对蛋白核小球藻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警惕抗生素对水体初级生产者的风险性。
王作铭陈军陈静徐汉杰
关键词:抗生素水生生物联合毒性生态风险评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