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兵
- 作品数:24 被引量:110H指数:7
- 供职机构:阜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游离腓骨瓣楔形截骨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楔形截骨塑形与小型钛板分段固定的方法。方法:16例下颌骨病变患者均按改良方法制备腓骨瓣,断蒂前在所需修复下颌骨的角部及颏部的相应位置上,直接由腓骨外侧面楔形截骨塑形,精细磨削截骨面,调整至所需的弧度及角度,采用2块小型钛板在腓骨的不同骨面固定。结果:16例患者的骨瓣及骨皮瓣均存活,出院时下颌骨颏部及下颌角外形良好,咬合关系、语音功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术后15例随访3-18个月,下颌骨全景片示移植骨段均一期愈合。结论:应用楔形截骨法塑形结合小型钛板分段固定重建下颌骨,可灵活调整骨瓣所需的弧度和角度,使每个骨段得到充足的血供,有利于截骨段的愈合,安全可靠,制备简便,易于操作和掌握。
- 陈旭兵
- 关键词:游离腓骨瓣下颌骨缺损
- 引导骨再生术在前牙区种植中的应用及对美学效果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前牙区种植联合引导骨再生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0月笔者医院接受前牙区种植的14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2)。对照组单纯进行牙种植,观察组在牙种植基础上联合引导骨再生术治疗。通过临床资料收集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牙槽骨密度、植骨厚度和成骨厚度、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s,PES)、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骨密度、植骨厚度和成骨厚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PD、CAL及GR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PD、CA及GR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PES指标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91.4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9%,低于对照组的8.57%(P<0.05)。结论:前牙区种植联合引导骨再生术美学效果好、PES评分高,临床总有效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周宇刘效文王娜娜姜仁杰陈旭兵
- 关键词:引导骨再生术前牙区美学效果临床疗效
- 老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5例治疗体会被引量:8
- 2007年
- 陈旭兵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老年人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伴随疾病住院病人
- CAD/CAM在腓骨瓣-种植体功能性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在单层腓骨肌(皮)瓣移植-种植体功能性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对9例因下颌骨病变导致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患者进行数据分析,利用CAD/CAM技术,设计腓骨塑形为后期种植修复牙列缺损创造有利的骨性条件,结合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手术导板,并在重建后的实体模型上预成型重建钛板。其中5例术后一年完成种植修复。修复完成后6、12个月对患者面形、开口度/型、颞下颌关节、咬合功能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种植体边缘骨水平测量。结果9例腓骨瓣全部成活。术中在手术导板引导下,截骨及腓骨塑形顺利,耗时减少。5例完成种植修复的患者,种植术后6、12个月随访,患侧面形丰满,两侧对称,开口度3.1~3.9 mm。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颜色正常无明显种植体周围龈炎。咬合关系及咀嚼功能无异常。CBCT示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无明显吸收。结论CAD/CAM能更精确的指导腓骨塑形同时为后期腓骨种植修复牙列缺损创造有利的骨性条件。
- 王凌柳兆刚田宏伟唐振华周宇陈旭兵
- 关键词: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三维模拟技术在游离腓骨瓣移植重建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在游离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CAD/CAM)的方法。方法 :对11例患者(成釉细胞瘤8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下颌牙龈癌2例)术前应用三维模拟技术进行模拟手术,利用快速成型机制作出与患者下颌骨实际大小和外形完全一致的实体模型和手术辅助导板,在模拟修复完成的下颌骨模型上预成形重建钛板。手术中,一组根据术前设计的截骨方案切除病变下颌骨;另一组利用辅助导板在不断蒂状态下对腓骨进行精确的分段截骨,将截开的腓骨段准确塑形后,用预成形重建钛板加以固定,待受区准备完成后断蒂移植。结果:11例患者移植的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中移植腓骨所截取的长度合适,截骨、塑形、定位速度明显加快。术后随访1~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下颌骨重建形态及固位良好,颞下颌关节就位准确,口内检查剩余牙列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在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三维模拟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手术难度与风险,节省手术时间,还可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手术效果。
- 陈旭兵柳兆刚袁建兵田宏伟
- 关键词:游离腓骨瓣下颌骨缺损快速原型技术
- 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2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的成人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7例成人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和腮腺直接入路行髁状突复位、钛板内固定,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复查27例患者均达到骨折复位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面部瘢痕隐蔽,并发症少。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损伤,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2例轻度张口受限。结论: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应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手术切口,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内固定时尽可能行双板固定,以达到三维稳固。
- 陈旭兵
- 关键词:髁状突骨折手术复位
-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例(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8.2岁)行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根据不同组织缺损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组织瓣类型对缺损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例游离皮瓣面积6 cm×10 cm^8 cm×10 cm,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术后近期及远期随访效果满意,供区无功能受限。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组织量丰富,可塑性良好,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理想游离皮瓣。
- 陈旭兵周洪翔柳兆刚田宏伟刁成军
-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颌面缺损
- 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3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5例,观察组采取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4.5744,P<0.05);观察组患者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χ^2=12.5656,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麻痹、咬合不佳和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χ^2=4.6082,8.8072,5.5971,P<0.05);观察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退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开口度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t=2.2111、1.7894、1.9851,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能够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且具有并发症少、恢复效果佳等优点。
- 倪萌陈旭兵田宏伟唐振华
-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切除后缺损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胸锁乳突肌瓣即刻转移修复腮腺部分或全叶切除后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常规进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深叶及肿瘤切除,即刻转移胸锁乳突肌瓣覆盖固定于腮腺缺损区,关闭手术创口。结果:10例病例术后均无感染或肌瓣坏死,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12个月无明显局部凹陷畸形,仅1例发生Frey综合征,颈部运动正常。结论:采用胸锁乳突肌瓣即刻修复腮腺部分或全叶缺损,能明显改善腮腺肿瘤术后畸形。
- 柳兆刚陈旭兵赵勇邹多宏
- 关键词:胸锁乳突肌瓣腮腺FREY综合征
- 11例人工种植牙临床应用观察
- 1997年
- 人工种植牙是应用人工生物材料制造的仿生牙植入颌骨内用于修复牙及牙列缺失。系卫生部向全国推广的十大高新技术之一。我科自1994年以来用于临床人工牙种植11例,初步报道如下。
- 丁杉杨玲陈旭兵林强
- 关键词:人工牙牙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