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方刘

作品数:61 被引量:22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政治法律
  • 24篇哲学宗教
  • 17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9篇主义
  • 34篇文化
  • 34篇马克思主义
  • 24篇传统文化
  • 14篇马克思主义中...
  • 9篇马克思主义大...
  • 8篇中国传统文化
  • 8篇社会主义
  • 7篇大众化
  • 7篇文化相结合
  • 7篇共产党
  • 6篇中国共产党
  • 6篇文化观
  • 6篇国共
  • 6篇传统文化观
  • 5篇当代中国马克...
  • 5篇中国马克思主...
  • 5篇和谐社会
  • 4篇当代中国马克...
  • 4篇优秀传统文化

机构

  • 36篇中共上海市委...
  • 20篇中共中央党校
  • 4篇上海市委党校
  • 2篇安徽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天津市委党校

作者

  • 60篇陈方刘
  • 2篇张品彬
  • 1篇田辉
  • 1篇田辉
  • 1篇王芳
  • 1篇罗俊丽
  • 1篇周明海
  • 1篇梁德阔
  • 1篇徐兵

传媒

  • 4篇党政论坛
  • 4篇思想理论教育
  • 3篇学术论坛
  • 3篇理论视野
  • 2篇中共中央党校...
  • 2篇兰州学刊
  • 2篇党建研究
  • 2篇前沿
  • 2篇求知
  • 2篇中共青岛市委...
  • 2篇科学社会主义
  • 2篇中共四川省委...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实践(思想理...
  • 1篇求实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毛泽东思想研...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13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个结合”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被引量:7
2023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又必然离不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主体性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才有的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往交流中体现出的文化表征,突出表现为独立性、主导性和自为性。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发生动摇,“两个结合”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根本途径,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提出和推进“两个结合”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两者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互推共进。经由“两个结合”,传承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
陈方刘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主体性
2008年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四个热点问题被引量:3
2009年
2008年以来,国内理论界的广大专家和学者重点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正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毛泽东的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四个方面的论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陈方刘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是基于新时期发展实践的需要而对以往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批判继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之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国共产党从全球化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更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以人为本"的这三大特色统一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独特价值。
陈方刘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族特色
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被引量:8
2014年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进步作为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思想基础;但继承也只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只讲继承不讲批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陈方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引量:51
2008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陈方刘田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源被引量:2
2008年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源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在20世纪初,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与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
陈方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学说文化现代化文化背景
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2010年
总结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在内容上,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在对象上,要以农民为主;三是在学科上,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四是在形式上,要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五是在手段上,要实现与时俱进。
陈方刘
关键词: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被引量:51
2008年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陈方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
共产党的哲学不是斗争哲学——与王进教授商榷
2010年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误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能成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和谐的价值更加凸显,但也不能用"和谐哲学"来代替"斗争哲学"。为了防止对共产党哲学基础的简单化与庸俗化,并鲜明地表述其特征,应该始终坚持"共产党的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陈方刘罗俊丽
关键词:共产党斗争哲学和谐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何谓契合、何以契合、以何契合
2024年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而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文化根源上看,除了在于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之外,还在于两者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王芳陈方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文化根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