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于高

作品数:9 被引量:153H指数:3
供职机构:台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热释光
  • 1篇单轴
  • 1篇单轴压缩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表破裂带
  • 1篇地震层析
  • 1篇地震层析成像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前
  • 1篇应力场
  • 1篇运动学
  • 1篇震前
  • 1篇砂岩
  • 1篇珊瑚
  • 1篇深部
  • 1篇试件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年代

机构

  • 8篇台湾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陈于高
  • 3篇刘聪桂
  • 2篇魏谷
  • 2篇吴文雄
  • 2篇徐锡伟
  • 1篇韦刚健
  • 1篇陈桂华
  • 1篇刘波
  • 1篇孙鑫喆
  • 1篇王晓山
  • 1篇孙建宝
  • 1篇鲁人齐
  • 1篇冯向东
  • 1篇张淑萍
  • 1篇刁桂苓
  • 1篇陈文山
  • 1篇杨灿尧
  • 1篇谭锡斌
  • 1篇陈正宏
  • 1篇何登发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核技术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地球学报(中...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的再论证及其构造内涵分析被引量:67
2010年
地震地表破裂基本参数是反演地震破裂过程的基本约束条件和预测其他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不可缺少的物理量.以野外地表破裂带重要观测点全站仪或差分GPS仪实测数据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遥感资料解译、先存断层陡坎构造地貌标志的识别、以及地形测绘资料的考证等,重新论证了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样式、长度、最大同震位移值等基本参数.结果表明,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可达240 km,最大垂直位移为6.5±0.5 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 m,基于倾角向下变缓逆断层模型推测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产生了最大~7 m的地壳缩短量,说明青藏高原东缘横向逆断层为将高原内部东向水平运动转换为高原隆升的转换构造,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理.
徐锡伟陈桂华于贵华孙鑫喆谭锡斌陈立春孙建宝陈于高陈文山张淑萍李康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地表破裂带青藏高原
单轴压缩下含倾斜单裂纹砂岩试件裂纹扩展量测研究被引量:31
2011年
选用砂岩作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倾斜角度单预制裂纹的单轴压缩试验研究,透过裂纹扩展量测技术以及配合相关断裂准则,得到:(1)理论与实验的裂纹起裂角随裂纹倾斜角增加而增大;(2)透过相关断裂准则,砂岩试件在裂纹尖端产生反翼裂纹是因为剪力破坏;(3)在单轴压缩作用下砂岩试件裂纹扩展受单裂纹的倾斜角影响,当裂纹倾斜角较小时,裂纹不易起裂;当裂纹倾斜角较大时,裂纹起裂比较容易;(4)在单轴压缩作用下砂岩试件则受单预制裂纹的倾斜角影响,当裂纹倾斜角较小时,裂纹扩展属于非稳定扩展;当裂纹倾斜角较大时,裂纹扩展属于稳定扩展;(5)在单轴压缩作用下砂岩试件裂纹尖端A侧与裂纹尖端B侧的裂纹扩展平均速度随裂纹倾斜角增加而降低。
谢其泰郭俊志王建力陈于高
台湾地区温泉与泥火山气体来源之探讨
台湾地处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交界,快速的隆起造山,造成了年轻造山带异常的地温梯度,也孕育了温泉形成的良好环境。加上北部大屯火山群与东部吕宋岛弧因火成作用产生的地热,使得全岛温泉总数多达一百余处。本研究采集了台湾...
谢佩珊杨灿尧陈于高
文献传递
南海珊瑚TIMS U—Th和^14C年代学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利用本实验建立起来的TIMSU-Th定年方法,测定地海一些全民珊瑚的TIMSU-Th年龄,并同时测定其^14C年龄,建立这两种年龄结果的校正关系,探讨南海全新世珊瑚高精度年代学方法。
韦刚健陈于高
关键词:珊瑚全新世同位素年代学
汶川M_W 7.9和集集M_W 7.6地震前应力场转换现象及其可能的前兆意义被引量:50
2011年
2008年四川汶川M_W 7.9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M_W7.6地震均为挤压推覆构造环境下发生的板内逆断层型地震.通过对比分析2次地震前的CMT解、震源区附近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其反演的应力场可知,集集地震主震震源机制解与用台湾内陆中西部的CMT解反演得到的逆断层类型构造应力场吻合,而在主震前震源区附近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与构造应力场不一致的走滑类型局部应力场,但当局部应力场变化到与构造应力场一致时,数月后发生主震;同样,用青藏高原东部的CMT解震源机制反演得到走滑类型的构造应力场,逆断层类型的汶川主震与构造应力场的压应力轴吻合,震区附近中小地震反演得到了与构造应力场一致的区域应力场,但震前局部应力场变化与逆断层类型应力场一致时,随即发生主震.说明逆断层型主震区附近随着震源区应力积累,在震前会出现相似的局部应力场转换现象,当最终转换到与发生主震的应力状态一致时,表明震源区附近应力已达到相当高的应力水平,可能是发生大地震的征兆,应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刁桂苓徐锡伟陈于高黄柏寿王晓山冯向东杨雅琼
关键词:集集地震构造应力场
台湾云林浊水溪扇洲沉积层的热释光年代测定
1995年
用热释光测年法对台湾云林浊水溪扇洲沉积地层钻井不同深度岩芯的五个样品进行了初步测试.在50ha范围内样品的测年结果和14CN年法的结果一致.这表明TL年法对测定台湾第四纪沿岸沉积层年代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吴文雄罗嘉辙陈于高刘聪桂魏谷
关键词:沉积层热释光
深部俯冲板片三维构造重建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研究——以汤加—克马德克地区俯冲板片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西南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之间的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是研究地球动力学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本文研究根据MIT~P08地震数据,结合板块构造边界、地震活动分布、海岸地形数据等,基于GOCAD软件平台建立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对西南太平洋板块的汤加-克马德克俯冲板片进行三维解释.地震层析成像显示汤加-斐济地区地幔至少存在三个“高速”异常体.早期汤加-克马德克俯冲板片穿过地幔转换带,并进入下地幔,最大深度达1600km.三维构造模型揭示了汤加克马德克板片在深度600~800km处存在断折形变,该俯冲板片去褶皱恢复后,测量其俯冲的最大位移达2600km.汤加-克马德克板片开始快速俯冲的时间至少在30Ma之前,平均移动速率约为68~104mrn/a.俯冲板片三维构造重建和恢复,可以有效揭示俯冲板片几何学、运动学,为研究深源地震成因、地球深部变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约束.
鲁人齐John Suppe何登发Jonny WuRavi V S Kanda刘波陈于高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俯冲板片几何学运动学
龟山岛的热释光年代研究
1999年
用细粒技术测定了台湾龟山岛的热释光年代为距今7000±800a。
陈于高吴文雄刘聪桂陈正宏
关键词:测年
台北盆地沉积物的热释光年代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报道了用热释光断代研究台北盆地沉积物的结果.
魏谷姜宏伟陈于高刘聪桂
关键词:沉积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