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卫

作品数:16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膀胱
  • 7篇切除
  • 6篇切除术
  • 6篇肿瘤
  • 6篇膀胱切除
  • 5篇膀胱切除术
  • 4篇全切
  • 4篇根治性
  • 4篇根治性膀胱全...
  • 4篇膀胱癌
  • 4篇膀胱全切
  • 4篇膀胱肿瘤
  • 3篇阴茎
  • 3篇术后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2篇预后
  • 2篇手术

机构

  • 16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6篇郑卫
  • 12篇周利群
  • 9篇李学松
  • 8篇方冬
  • 6篇郝瀚
  • 5篇辛钟成
  • 4篇袁亦铭
  • 4篇崔万寿
  • 4篇彭靖
  • 4篇张志超
  • 3篇张争
  • 3篇葛鹏
  • 3篇高冰
  • 3篇吴鑫
  • 3篇唐渊
  • 2篇何群
  • 2篇郭应禄
  • 2篇宋卫东
  • 2篇虞巍
  • 2篇林健

传媒

  • 5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分析(附740例报道)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749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肠梗阻之间的相关性。排除9例接受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患者,共74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596例,女性144例。患者中位年龄67岁,中位体重指数23.0 kg/m^2,共有82例患者(11.1%)术后发生肠梗阻。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将患者分为术后无肠梗阻组和术后肠梗阻组。结果:术后发生肠梗阻患者的年龄较大(中位年龄68岁vs.67岁,P=0.025),体重指数偏低(中位体重指数23.2 kg/m^2vs.23.9 kg/m^2,P=0.006);相对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的患者,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更高[13.2%(66/500)vs.6.7%(16/240),P=0.008];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高于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2.2%(77/632)vs.4.6%(5/108),P=0.021]。发生肠梗阻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长(中位住院时间24 d vs.17 d,P=0.000)。术后肠梗阻与性别、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血红蛋白和肌酐水平、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异体输血、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术后入监护室、肿瘤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1.185,95%置信区间1.036~1.355,P=0.013)、体重指数(OR值0.605,95%置信区间0.427~0.857,P=0.005)、尿流改道方式(OR值2.422,95%置信区间1.323~4.435,P=0.004)、盆腔淋巴结清扫(OR值2.798,95%置信区间1.069~7.322,P=0.036)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年龄和体重指数存在相关性,高龄和低体重指数的患者发生术后肠梗阻的危险性增加;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高于接受
孟一森苏杨范宇虞巍王宇郑卫谌诚周利群张骞李学松韩文科何志嵩金杰
关键词:肠梗阻膀胱切除术淋巴结清除术尿流改道术
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单中心60例学习曲线结果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因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个外科医生60例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的学习曲线,探讨如何缩短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减少并发症,分析医生从第1例手术到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个外科医生完成的60例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其中女性9例,男性51例,平均年龄(60.8±11.4)岁,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9±2.7)kg/m2。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组,每组20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术中出血为(799.2±717.8)mL,平均手术时间为(420.2±119.8)min;平均术后住院日为(15.7±11.0)d。3组患者在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BMI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497.5±131.2)min、B组(413.6±75.6)min、C组(349.4±10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出血A组(1 080.0±1 028.8)mL、B组(862.5±510.6)mL、C组(455.5±26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住院日A组(20.8±13.5)d、B组(16.4±10.6)d、C组(9.8±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例数的累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住院日。经过大约20例手术后,医生可以达到较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程度;经过大约40例手术后,医生的手术熟练和稳定程度明显提高。
郑卫吴鑫张雷宋刚张争龚侃宋毅李学松何志嵩周利群
关键词: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膀胱镜检查
保留女性生殖器官膀胱切除术的临床预后分析(附87例报告)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的膀胱切除术的临床预后情况,探讨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行膀胱切除术的87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是否保留女性生殖器官分为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组(52例)和传统组(35例)。两组年龄、既往疾病史、BM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学特征、术后恢复情况及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尿路改道方式、手术入路、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情况、平均住院日和术后病理分期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组[(371.71±108.72)min vs.(294.42±93.67)min,P=0.001];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组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9±1.81)d vs.(5.77±3.83)d,P=0.019)]。两组在肿瘤无进展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中,在高危膀胱癌患者(≥T_3N_0M_0和/或G_3)中,两组在预后方面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的膀胱切除术在预后方面可以与传统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相媲美,即使是在高肿瘤分期和(或)肿瘤分级中。这种保留女性生殖器官的手术技术能极大的保留女性生殖功能,更好的提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一些经过特定选择的女性膀胱癌患者,应尽可能行保留女性生殖功能的膀胱全切术,当然要注意该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唐世英郝瀚方冬郑卫彭东詹永豪鲍正清李学松周利群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切除术预后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治疗效果,并总结此类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共164例,分析其术后总生存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复发情况,以及影响其术后生存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入组的患者中159例为T1期,5例为单纯原位癌(CIS),6例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3.7%),中位随访时间46.5个月(7~99个月),有14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有16例(9.8%)患者发生疾病复发,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肝转移,其次为骨转移和肺转移。本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5%,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1%。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在总生存(P=0.012)和疾病特异性生存(P=0.011)上均显著优于未清扫者,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者,总体预后较差,其总生存时间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复发者(P均〈0.001),是否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是术后发生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OR=2.695,95%CI 0.999~7.27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0.008,OR=1.071,95%CI 1.018~1.126)和是否进行淋巴结清扫(P=0.011,OR=3.385,95%CI 1.329~8.621)与疾病特异性生存相关。结论: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有较大的治疗意义,对于这类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有可能带来生存上的获益。
郝瀚苏晓鸿郑卫葛鹏何群沈棋杨新宇张争李学松林健周利群
关键词: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
阴茎硬结症的手术治疗经验总结
目的:阴茎硬结症手术方案选择较多,各有其适应症及局限性;现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中心近年来手术治疗的21例阴茎硬结症患者,总结其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患者平均年龄42.8岁,平均起病时间3.5年;8例合并痛性勃...
方冬郑卫崔万寿袁亦铭彭靖宋卫东高冰张志超辛钟成
腹腔镜与开放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疗效对比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开放及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行开放(ORC)及腹腔镜(LRC)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资料,其中ORC组13例,LRC组21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控尿情况及肿瘤学随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RC组较ORC组具有术中出血量少(P=0.013)、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短(P=0.001)、住院时间短(P=0.005)的特点。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725)。所有患者术后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P=0.393)以及淋巴结阳性率(P=0.562)方面无统计学差。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8~47个月)。在术后1年内,LRC组与ORC组在日间控尿率(88.2%vs.84.6%,P=0.773)及夜间控尿率(70.6%vs.76.9%,P=0.697)无明显差异。在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中盆腔复发2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1例。3例患者死亡。LRC组与ORC组在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术后控尿功能及肿瘤学结果与开放手术疗效相当,因此应作为首选手术方案。
吴鑫刘沛朱雨泽郑卫唐琦姚林张崔建郝瀚李学松周利群
关键词:膀胱肿瘤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根治性膀胱切除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性别差异(附427例报告)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427例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行院外随访,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膀胱癌临床及病理特点的性别差异,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及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膀胱癌长期预后的差异。结果:本组男361例,女66例,男女发病人数之比约为5.5∶1。入组患者中,男性吸烟比例更高(P<0.001),女性化学物品接触比例更高(P=0.018)。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较低的肿瘤分期(P=0.003);手术过程中,女性患者较男性出血少(P=0.018),手术时间短(P=0.005),更倾向选择非可控的尿流改道方式(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整体总生存率(P=0.894)、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差异(P=0.73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膀胱全切术后膀胱癌患者更易出现较低的肿瘤分期,倾向选择非可控的尿流改道方式,但患者整体长期预后无显著性别差异。
钟文龙郝瀚苏晓鸿方冬郑卫葛鹏李学松周利群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全切术性别差异
淫羊藿次苷Ⅱ对糖尿病环境下人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中miR-181c及其靶基因KLF6、KLF9、KLF10和KLF15的表达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检测淫羊藿次苷Ⅱ(ICAⅡ)对糖尿病环境下人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细胞(HCECs)中mi R-181c及其靶基因KLF6、KLF9、KLF10和KLF15的表达影响。方法经分离鉴定的原代HCECs,随机分为三组:正常+BSA组(NC组)、AGE-BSA+高糖组(DM组),ICAⅡ治疗组(DM+ICAⅡ组)。蛋白印迹实验检测e NOS和RAGE蛋白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mi R-181c在模型中的表达差异;生物学信息网站预测mi R-181c的靶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对应靶基因在模型中的变化;蛋白印迹实验验证靶基因KLF6、KLF9及KLF6下游TXNI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结果与NC组相比,蛋白印迹实验的DM组在AGE-BSA联合高糖刺激下,e 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RAGE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表明成功构建用于模拟体内的糖尿病模型;而ICAⅡ干预后能够有效恢复e NOS和RAGE蛋白表达(P<0.05)。与NC组相比,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糖尿病环境下mi R-181c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ICAⅡ治疗后可显著提高其表达水平(P<0.05);mi R-181c的靶基因KLF6和KLF9在DM组明显升高(P<0.05),而KLF10和KLF15的m RN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ICAⅡ干预后有效降低其KLF6和KLF9的m RNA表达水平(P<0.05)。蛋白印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KLF6和KLF9的蛋白水平变化,与上述的KLF6和KLF9的m RNA表达变化结果一致。另外,KLF6作用的下游TXNIP蛋白水平变化在模型下呈现和其一样的变化趋势。结论 AGE-BSA联合高糖刺激下mi R-181c及其靶基因的显著表达差异揭示其参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发生发展,而ICAⅡ能够有效逆转上述变化,为进一步研究ICAⅡ与mi R-181c信号通路具体的作用机制提供前期依据。
关瑞礼雷洪恩唐渊方冬郑卫辛钟成
关键词: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男科门诊常见疾病患者抑郁焦虑患病特点的单中心大样本调查研究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评估男科门诊常见疾病患者中抑郁焦虑的发病率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3月-2015年3月就诊于我院男科中心门诊的常见男科疾病患者1 489例,了解原发疾病、年龄、身高、体重、学历、职业等信息,采用患者抑郁自评工具[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和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进行抑郁和焦虑的评价。结果:1 489例患者中,"感觉疲惫或没有活力"和"变得容易烦恼或急躁"分别成为抑郁和焦虑最普遍的症状。57%患者诊断为抑郁,其中轻度抑郁患者占31%,重度抑郁患者仅占3%;而42%患者诊断为焦虑,其中轻度焦虑患者占27%,重度焦虑患者仅占1%。学历相对较高及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相对不容易受抑郁困扰。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勃起功能障碍和慢性前列腺炎三种疾病诊断抑郁、焦虑的比例最高,不育症、BPH相对诊断比例和严重患者比例较低。共病患者总人数535例,占总人数的35.9%,占罹患抑郁或焦虑患者的56.4%。结论:男科常见疾病抑郁焦虑发病率高,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勃起功能障碍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及学历相对较低、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风险更高。疾病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应客观针对原发疾病和合并精神因素进行评估。
袁亦铭方冬张志超高冰宋卫东彭靖崔万寿唐渊郑卫辛钟成周利群郭应禄
关键词:男科疾病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勃起功能障碍抑郁焦虑
体质指数对于根治性膀胱全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研究体质指数对膀胱癌根治性全切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采集427例因膀胱癌行根治性全切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治疗过程和随访结局,根据BMI将患者分成3组,分别是正常组(BMI<23kg/m^2)、超重组(BMI 23kg/m^2~24.9kg/m^2)和肥胖组(BMI≥25kg/m^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患者特征,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差异。[结果]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患者例数分别是148例、122例及157例。在基础临床特征方面,BMI高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高(P=0.002);治疗过程方面,BMI高者手术时间长(P=0.001)、术中出血多(P=0.007);各组病理结局(肿瘤分期、分级、淋巴结状态)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分析显示3组的总体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MI高的膀胱全切患者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但BMI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洪鹏李一帆方冬郭润碛钟文龙郝瀚郑卫葛鹏巩艳青张争李学松林健周利群
关键词:膀胱癌体质指数根治性膀胱全切术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