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发生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手术的患者共749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肠梗阻之间的相关性。排除9例接受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患者,共74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596例,女性144例。患者中位年龄67岁,中位体重指数23.0 kg/m^2,共有82例患者(11.1%)术后发生肠梗阻。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肠梗阻,将患者分为术后无肠梗阻组和术后肠梗阻组。结果:术后发生肠梗阻患者的年龄较大(中位年龄68岁vs.67岁,P=0.025),体重指数偏低(中位体重指数23.2 kg/m^2vs.23.9 kg/m^2,P=0.006);相对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的患者,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更高[13.2%(66/500)vs.6.7%(16/240),P=0.008];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肠梗阻发生率高于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2.2%(77/632)vs.4.6%(5/108),P=0.021]。发生肠梗阻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更长(中位住院时间24 d vs.17 d,P=0.000)。术后肠梗阻与性别、既往腹部手术史、术前血红蛋白和肌酐水平、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异体输血、开放或腹腔镜手术、术后入监护室、肿瘤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值1.185,95%置信区间1.036~1.355,P=0.013)、体重指数(OR值0.605,95%置信区间0.427~0.857,P=0.005)、尿流改道方式(OR值2.422,95%置信区间1.323~4.435,P=0.004)、盆腔淋巴结清扫(OR值2.798,95%置信区间1.069~7.322,P=0.036)和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年龄和体重指数存在相关性,高龄和低体重指数的患者发生术后肠梗阻的危险性增加;接受回肠膀胱尿流改道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高于接受
目的: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因为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个外科医生60例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的学习曲线,探讨如何缩短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减少并发症,分析医生从第1例手术到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个外科医生完成的60例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其中女性9例,男性51例,平均年龄(60.8±11.4)岁,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9±2.7)kg/m2。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组,每组20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术中出血为(799.2±717.8)mL,平均手术时间为(420.2±119.8)min;平均术后住院日为(15.7±11.0)d。3组患者在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BMI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497.5±131.2)min、B组(413.6±75.6)min、C组(349.4±100.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中出血A组(1 080.0±1 028.8)mL、B组(862.5±510.6)mL、C组(455.5±26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后住院日A组(20.8±13.5)d、B组(16.4±10.6)d、C组(9.8±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在术后并发症方面,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手术例数的累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术后住院日。经过大约20例手术后,医生可以达到较熟练掌握手术技术的程度;经过大约40例手术后,医生的手术熟练和稳定程度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