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利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新生儿
  • 4篇血性
  • 4篇早产
  • 4篇早产儿
  • 4篇缺血
  • 4篇缺氧
  • 4篇缺氧缺血性
  • 4篇脑病
  • 4篇产儿
  • 3篇新生儿缺氧
  • 3篇新生儿缺氧缺...
  • 3篇缺血性脑病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新生儿缺氧缺...
  • 2篇行为神经
  • 2篇行为神经测定
  • 2篇婴儿
  • 2篇预后

机构

  • 14篇蚌埠市第三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郑利华
  • 9篇韩旻
  • 9篇叶晓琴
  • 6篇袁建强
  • 4篇王子斌
  • 3篇李社会
  • 3篇孔宪珍
  • 2篇巫绍明
  • 2篇高侠
  • 1篇胡丽娜
  • 1篇王君琴
  • 1篇张万侠
  • 1篇王文侠
  • 1篇潘家华
  • 1篇孙曼莉
  • 1篇齐中强
  • 1篇张万霞
  • 1篇邵波

传媒

  • 10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淮海医药
  • 1篇安徽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多器官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多器官损害(MOD)与出生时体质量(BW)、胎龄(GA)及1 min、5 min Apgar评分相关性。方法:对269例伴有MOD新生儿按BW<1 500 g、1 500~<2 500 g、2 500~4 000 g分为3组,按GA<32周、32~<37周、37~42周分为3组,按Apgar评分1 min≤7分及8~10分、5 min≤7分及8~10分各分为2组,分别统计各组MOD发生率;比较不同BW及GA各组器官损害个数(2个、3个、3个以上)。结果:随着BW和GA的增加,MOD发生率降低(P<0.01);3组3个及3个以上脏器损害发生率随BW下降、GA减小而增加(P<0.01)。1 min、5 min Apgar评分≤7分组MOD发生率均>8~10分组(P<0.01)。结论:低BW、早产儿、低Apgar评分尤其是5 min Apgar评分是新生儿MOD的危险因素,MOD发生率、脏器损害个数均与BW及GA呈负相关。
叶晓琴韩旻郑利华邵波孙曼莉
关键词:低出生体质量儿多器官损害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临床分析
2002年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及其防治。方法 :对 6 0例低出生体重儿的血糖进行监测 ,观察其表现及补充葡萄糖后的反应。结果 :6 0例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为 75 % ,≤ 1.1mmol/L 8例 ,>1.1~ 1.4mmol/L 2 4例 ,>1.4~ 2 .2mmol/L13例 ;主要表现有反应低下、哭声低、拒奶、肌张力减弱、面色苍白、心率减慢、呼吸暂停等 ,经治疗后临床表现在 2~ 2 4h内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郑利华
关键词: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0例病因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160例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资料。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感染因素60例(37.5%),母乳性黄疸42例(26.25%),围产因素32例(20.0%),原因不明16例(10%),其它因素8例(5.0%)。结论: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措施。
韩旻袁建强王君琴叶晓琴巫绍明王子斌郑利华
关键词:病因
儿童癫癎54例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
2003年
目的 :探讨小儿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经临床及脑电图诊断为癫的 5 4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 ,并根据发作类型选药 ;采用丙戊酸钠 (VPA)或卡马西平 (CBZ)单药治疗 ,并监测药物浓度及随访脑电图 (EEG)。结果 :临床表现为全身性发作 37例 ,局灶性发作 17例。 37例单用VPA治疗 ,6个月后发作获完全控制 ,VPA平均血药浓度 89.2mg/L ;17例单用CBZ治疗 ,6个月后获完全控制 ,CBZ平均血药浓度 6 .37mg/L。治疗前EEG异常 5 2例 ,治疗后恢复 34例。 结论 :小儿癫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 ,具有反复发作、暂时性的特点。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单药治疗小儿癫具有良好的疗效 ,血药浓度监测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
齐中强张万侠郑利华
关键词:儿童癫痫脑电图
新生儿期后持续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后持续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a iscmenthemic encephalopathy,HIE)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8例中、重度HIE患儿根据家长意见及患儿家庭的实际情况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39例(C组);观察组又分为A组37例和B组32冽。A、B组患儿进行相同早期干预,A组患儿在新生儿期后均给予3个疗程的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常规育儿,1、6、12个月时随访。比较12个月时三组患儿的智能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结果:12个月时A、B、c组患儿的MD1分别为92.027±8.48、87.844±7.89和83.821±8.693;PD1分别为93.216±9.096、88.500±8.474和84.231±9.068,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新生儿期后持续治疗可改善HIE的预后,且药物治疗结合早期干预综合治疗比单纯早期干预效果好。
韩旻潘家华李社会郑利华叶晓琴王子斌袁建强孔宪珍高侠
关键词:婴儿脑缺氧脑缺血预后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观察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GM1。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5%和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0~14天后NBNA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联合应用GM1治疗HIE效果确切,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胡丽娜郑利华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神经行为评分
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多脏器损害20例临床分析
2001年
目的 探讨重度窒息复苏后新生儿多脏器损害的治疗。方法 对 2 0例重度窒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例患儿均表现为多个脏器不同程度损害 ,其中合并持续胎儿循环及肝、肾功能、心肌损害 3例 ,心肌损害合并吸入性肺炎 11例 ,吸入性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损害及硬肿症 2例 ,应激性溃疡合并肺炎、低血钠及低血糖 4例。结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后多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 。
郑利华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并发症多脏器损伤
西咪替丁佐治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
2000年
郑利华
关键词:西咪替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为神经测定与临床、头颅CT表现关系探讨
2002年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行为神经测定 (NBNA)与临床、头颅CT的关系。方法 :对 96例HIE患儿进行动态 2 0项NBNA评分 ,并与临床分度、头颅CT分度比较。结果 :第 5~ 7天临床、头颅CT愈重 ,NBNA评分异常率愈高(P <0 .0 1和P <0 .0 0 5 ) ;第 12~ 14天临床轻中度患儿NBNA评分恢复正常率明显高于重度患儿 ,其中轻度恢复更明显 (P <0 .0 0 5 ) ;第 2 4~ 2 8天轻中度患儿NBNA评分可进一步恢复 (P <0 .0 0 5 )。第 4周头颅CT检查 9例异常者 ,NBNA均低于 35分 (P <0 .0 0 5 ) ,临床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
韩旻袁建强孔宪珍郑利华叶晓琴李社会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为神经CT
早产儿98例临床干预体会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临床管理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98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结果:98例早产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高胆红素血症、寒冷损伤综合征、肺炎、呼吸暂停、低血糖、低血钙、颅内出血、肺出血、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脑室膜炎。痊愈82例,病死16例,病死率16.33%;胎龄≤32周病死率明显>32周者(P<0.01);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大于1 500 g者(P<0.05)。死亡原因主要有肺出血、颅内出血、肺炎、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结论:早期识别、正确处理早产儿并发症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韩旻王子斌叶晓琴袁建强郑利华
关键词:婴儿早产疾病并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