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世会

作品数:64 被引量:15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会议论文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6篇梗死
  • 18篇脑梗
  • 18篇脑梗死
  • 16篇卒中
  • 14篇继发
  • 13篇脑梗死后
  • 12篇继发性
  • 12篇继发性损害
  • 9篇大脑
  • 8篇血管
  • 8篇血性
  • 8篇缺血
  • 8篇缺血性卒中
  • 8篇弥散
  • 8篇弥散张量
  • 8篇成像
  • 7篇张量成像
  • 7篇弥散张量成像
  • 6篇灶性
  • 6篇青年缺血性卒...

机构

  • 61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
  • 3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自...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惠州市第一人...
  • 1篇广东省医学会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63篇邢世会
  • 46篇曾进胜
  • 27篇刘刚
  • 24篇张健
  • 20篇陈红兵
  • 18篇党超
  • 17篇陈歆然
  • 17篇谭双全
  • 12篇张爱武
  • 10篇凌莉
  • 10篇洪华
  • 10篇李晶晶
  • 9篇梁志坚
  • 8篇范玉华
  • 8篇余剑
  • 7篇侯清华
  • 6篇陈艺聪
  • 5篇裴中
  • 4篇王芳
  • 3篇李踔

传媒

  • 9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2014国际...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科技资讯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6篇2016
  • 13篇2015
  • 7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质下脑梗死后手运动功能与白质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的研究
目的 卒中后手功能康复是目前神经康复的挑战之一,约30-60%患者即使接受规范的康复方案,手功能仍康复不良,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证实,白质...
党超陈红兵陈歆然党鸽曾进胜邢世会刘刚范玉华余剑张健李晶晶陈莉
实验性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后继发丘脑损害与DNA氧化损伤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大鼠大脑皮层梗死后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oposterior nucleus of the thalamus,VPN)的继发性损害是否有DNA氧化损伤,并研究抗氧化剂依布硒啉(ebselen,EB)对这种远隔部位损伤是否具有改善作用。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RHRSP),建立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后分为:①假手术组,②模型组,③溶剂组,④抗氧化剂EB10mg.kg-1组,⑤抗氧化剂EB30mg.kg-1组,每组5只大鼠。2周后行肢体运动神经功能评估并取VPN后行尼氏染色,免疫组化检测VPN的8-羟基-2-脱氧马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表达。结果EB10mg.kg-1组和EB30mg.kg-1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假手术组(1.80±0.56,1.72±0.48vs2.28±0.33,P<0.05)。尼氏染色可见假手术组同侧VPN细胞形态规整。而梗死同侧VPN神经细胞出现细胞体积变小,胞核固缩,尼氏体退变为萎缩的深色细胞。EB30mg.kg-1组尼氏染色观察到改善作用。溶剂组同侧VPN的8-ohdG阳性细胞数目(0.1mm2)显著增加(146.8±12.1vs108.4±19.2,P<0.05);与溶剂组相比,EB10mg.kg-1组和EB30mg.kg-1组阳性细胞数目显著下降(123.6±14.7,123.4±17.4vs146.8±12.1,P<0.05)。结论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2周,同侧VPN存在DNA氧化性损伤。抗氧化剂EB对VPN的DNA氧化损伤有抑制作用,并可改善神经功能。
何美霞邢世会曾进胜杨波赵立群华海婴裴中梁志坚
关键词:丘脑腹后外侧核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局灶性脑梗死继发逆行性神经纤维变性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技术前瞻性动态观察皮质下或脑干局灶性脑梗死后,病灶上方继发的神经纤维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探讨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具有单侧内囊区或脑干的独立病灶的脑梗死患者16例,选择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6名作为对照组。患者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W1)、第4周(W4)、第12周(W12)进行DTI检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计算半卵园中心的DTI参数和各临床评分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灶上方半卵园中心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减少(患者组W1:(0.43±0.02),W4:(0.39±0.01),W12:(0.33±0.02),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46±0.01),P<0.01),而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从W1至W12,半卵园中心FA值减少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与NIHSS评分减少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49,P<0.05)及与FM增加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r=-0.56,P<0.05)呈负相关,与BI变化的百分数的绝对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皮质下脑梗死可引起神经纤维逆行性的继发性变性,而且这种逆行性的神经纤维继发性变性会持续存在并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凌雪英徐安定余剑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脑桥梗死后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nging,DTI)动态观察脑桥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延髓及小脑中脚神经纤维华勒变性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脑桥梗死患者14例,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4名作对照组。分别在发病第1、4、12周进行 DTI 检测,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scale,FM)、共济失调评分(ataxia rating scale,ARS)和Barthel 生活指数(Baahel index,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从第1周至第12周逐渐减少(延髓梗死同侧 FA值:第1周0.43±0.01;第4周0.37±0.02;第12周0.30±0.02,小脑中脚梗死同侧 FA 值:第1周0.50±0.02;第4周0.43±0.02;第12周0.35±0.04,小脑中脚梗死对侧 FA 值:第1周0.54±0.02;第4周0.52±0.03;第12周0.47±0.04,t=1.92~28.56,均 P<0.05),而平均弥散量(meandiffusivity,MD)的变化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患者梗死灶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的 FA 值减少的百分数绝对值与同期 NIHSS 及 BI 变化的百分数绝对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桥梗死后,同侧延髓及双侧小脑中脚神经纤维的华勒变性持续存在,并且可能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刘斯润曾进胜徐安定凌雪英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
关键词:神经纤维弥散
EphB2对大脑皮层梗死后神经和血管增生的调节作用
邢世会曾进胜范玉华张玉生张健
关键词:脑梗死EPHB2神经再生血管增生
减少β淀粉样蛋白沉积可减轻高血压大鼠大脑皮质梗死后继发性丘脑损害并改善感觉功能
张玉生邢世会张健李晶晶曾进胜
DTI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继发性损害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 maging,DTI)动态观察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的弥散变化,及其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探讨脑梗死后颈髓皮质脊髓束纤维继发性损害及其意义。方法患者分别在的第1周,第4周以及第12周进行DTI检测,每次MRI检测之前采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和Barthel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分别测量颈髓皮质脊髓束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与平均弥散量(mean diffusivity,M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各个时间点都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第1周:(0.66±0.01,vs,0.71±0.01,P<0.01),第4周(0.61±0.02,vs,0.69±0.01,P<0.01),第12周(0.53±0.02,vs,0.69±0.01,P<0.01),MD值则无明显差异。患者病灶对侧颈髓皮质脊髓束FA值在观察期内变化的百分数与NIHSS、Fugl-Meyer运动评分变化的百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引起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继发性损害可以延续到颈髓水平,颈髓皮质脊髓束的继发性损害可能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梁志坚张中伟曾进胜王芳凌莉侯清华邢世会宋来晶裴中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张量成像皮质脊髓束
颅内段与颅外段后循环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头颈动脉夹层是青壮年卒中的主要病因。目前关于后循环头颈动脉夹层的研究很少。我们比较了颅内段与颅外段后循环动脉夹层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方法选取近十年确诊后循环头颈动脉夹层患者,依据夹层病变部位不同分为颅内段组与颅外段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差异。结果共59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颅内段后循环动脉夹层组33例、颅外段组26例。颅外段组年龄比颅内组更年轻(P=0.0022)。平均年龄分别为(45.12±13.33)岁与(34.85±10.57)岁。颅内组17例(51.52%)合并有吸烟史,颅外组3例(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颅外段组发病前有外伤诱因的患者更常见(26.92%VS 6.06%,P=0.0269)。颅内组患者头痛更多,而颅外组患者颈部疼痛更多。结论颅内、颅外后循环动脉夹层的易感因素及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有助于后循环颅内、颅外动脉夹层的鉴别。
吴永钧陈红兵陈歆然谭双全邢世会谭燕张健
关键词:后循环影像特征易感因素
脑内多处灰质结构参与工作记忆处理过程
背景和目的: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检查工作记忆的相关量表,包括数字广度和空间广度,涉及多种神经心理学机制,如:听觉理解、视觉辨认、逻辑推理、执行能力等等。而既往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发现,脑内广泛灰质区域,包括前额叶、顶叶皮质、扣带...
范舒涵肖佩仪牛星阳邢世会
关键词:工作记忆VBM颞叶
脑梗死后白质继发性损害的弥散张量成像与偏瘫手恢复机制
目的 目前缺乏预测卒中后偏瘫手功能预后的敏感影像学指标,本研究采用多时点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分析偏瘫手患者预后与继发白质纤维变性的特征及联系.方法 序贯入组首次新...
党超刘刚邢世会陈红兵谭双全陈歆然党鸽曾进胜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