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萌
- 作品数:33 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h17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的作用
- 赵萌王红侯彬
- 一种骨牵引针孔消毒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牵引针孔消毒装置,包括喷管、空气球囊和喷嘴,喷管设有容纳消毒液的内腔,内腔中设有与喷管的内壁接触的活塞;空气球囊设在喷管的末端,与内腔连通,空气球囊设有单向进气阀;喷嘴设置在喷管的喷口上;本装置通过挤...
- 王红春张琳张明珠王巍聂志红王克涛赵萌吕可敬
-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和探讨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免疫100只Lewis大鼠诱导EAU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从免疫后第1天至第28天,给予环孢霉素A(CSA)灌胃,20mg/(kg·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免疫前、免疫后7、14、21、28d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部变化并抽取其心脏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2、干扰素(IFN)-γ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BMC内SOCS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免疫后14d时炎症最明显。对照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治疗组前房轻微炎性渗出,但无虹膜后粘连及前房积脓。对照组血清中IL-12、IFN-γ免疫后14d达到最高峰,28d下降到基础水平,治疗组在免疫后14d达到高峰,但是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与免疫前比较无差异;IL-4在对照组中下降不明显,治疗组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SOCS1、SOCS5mRNA免疫后14d表达最高,对照组分别是免疫前的4.05和3.83倍,治疗组分别为1.15和1.16倍;两组中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与SOCS3mRNA轻度升高,对照组较治疗组略明显。对照组中SOCS1、SOCS5蛋白在免疫后7、14、21d时显著高于免疫前,CIS、SOCS3蛋白在免疫后14、21d显著高于免疫前;治疗组中仅SOCS1蛋白在免疫后14d显著高于免疫前,其他时间点较免疫前无明显改变。结论SOCS1、SOCS5水平升高与EAU发生过程中的Th1型反应增强有关,CIS、SOCS3水平轻度升高可能是存在着Th2细胞反应的增强以对抗Th1细胞反应,实现动态免疫平衡。
- 周增超王红彭晓燕赵萌
- 关键词: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
- 60例眼睑全层裂伤的临床特征和急诊手术方法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诊眼睑全层裂伤的病因、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急诊的60例(60眼)眼睑全层裂伤患者。方法询问病史,详细眼科检查。应用垂直褥式、水平褥式和三缝线缝合法修复眼睑全层裂伤。对伴有泪小管断裂、内外眦韧带离断、眼睑皮肤缺损、眼睑全层缺损、提上睑肌断裂者,还需行泪小管断裂吻合、内外眦韧带复位、提上睑肌断裂缝合复位、皮肤缺损及眼睑缺损修复术。主要指标眼睑形态,眼睑位置,眼睑运动功能,吻合后的泪小管是否通畅。结果眼睑全层裂伤病因主要是车祸伤、外物击伤、坠落伤、动物咬伤。眼睑裂伤多伴有泪小管断裂、内外眦韧带离断、眼睑皮肤及全层缺损、提上睑肌断裂。急诊手术后随访6~12个月,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眼睑外观形态、眼睑闭合以及运动恢复良好,38例(95%)泪小管吻合术后保持通畅。结论车祸伤和外物击伤是急诊眼睑全层裂伤的主要原因,及时、正确、细致地手术处理可使大部分眼睑裂伤在Ⅰ期得到良好的修复,同时也为少部分患者Ⅱ期整复做好准备。
- 王越赵颖赵萌陈涛秦毅
- 关键词:眼外伤眼睑眼整形
- IL-17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大鼠模型眼部的表达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研究IL-17阳性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模型眼部的表达。方法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和氟氏完全佐剂等量混合注射于20只Lewis大鼠的右后足底部为实验组,于建模后第7、10、11、12、13、14、21、28天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并根据de Smet的标准对炎症进行分级。用0.3 mL肝素(5 000 U/mL)注射至左心室以抗凝血,然后取眼球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17多克隆抗体在眼组织中的表达,5只正常Lewis大鼠作为对照。结果用IRBP免疫Lewis鼠后第10天,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眼前节炎症表现,免疫后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眼部炎症平均得分为0.4、3.2、1.6和0.2。实验组大鼠眼组织切片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光感受器细胞破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组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部位可见IL-17蛋白表达,而正常组未见IL-17蛋白表达。第7、14、21、28天各组大鼠眼部组织切片染色的平均得分分别为0.6、4、2、0.4。EAU大鼠眼部炎症表现的严重程度与IL-17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968,P<0.01)。结论IL-17蛋白在Lewis大鼠EAU模型中呈高表达,表明IL-17阳性表达细胞在EAU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梁亮王红彭晓燕赵萌周增超
- 关键词:IL-17自身免疫反应葡萄膜视网膜炎
-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视网膜内的表达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视网膜炎(EAU)视网膜内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方法。90只Lewis大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进行分组,分别为未治疗组40只大鼠、治疗组40只大鼠及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诱导EAU动物模型,治疗组从免疫后1—28d,给予环孢素(CsA)灌胃,每天20mg/kg体重,而未治疗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未给予免疫和治疗。分别于免疫后7、14、21、28d按分层随机号抽取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各10只大鼠进行相关检测,观察大鼠眼部炎性变化,双眼取材,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内SOCSmRNA和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IL-12、干扰素1(IFN-γ)的水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和视网膜内SOCS蛋白表达量进行对比分析,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用Mann—Whitney两样本比较秩和检验进行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大鼠炎性反应分值比较。结果免疫后14d,未治疗组可见明显的虹膜睫状体炎,房水闪辉阳性,虹膜后粘连,瞳孔不规则甚至前房积脓,炎性反应分值是1.5±0.5;而治疗组眼部炎性反应不明显,炎性反应分值是0.5±0.3。未治疗组的IL-12、IFN-γ及IL-4免疫后14d达到最高峰(均P〈0.05),免疫后28dIL-12、IFN-γ下降到正常水平(均P〉0.05),IL-4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IL-12、IFN-γ的动态变化不明显(均P〉0.05),IL-4在整个病程中呈上升趋势(均P〈0.05)。SOCS1、含SH2结构的细胞因子诱导蛋白(CIS)mRNA免疫后14d表达最高,未治疗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3.41倍和3.36倍,治疗组分别为1.44
- 王红周增超彭晓燕赵萌
- 关键词:自身免疫疾病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
- 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4及γ干扰素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7、白细胞介素(IL)-4及γ干扰素(IFN-γ)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健康雌性C57BL/6小鼠建立EAU模型.建模前及建模后7、14、21、28 d,取小鼠眼球作石蜡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视网膜结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的蛋白表达.结果 建模后14d,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葡萄膜组织结构破坏,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FN-γ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建模后7d达到高峰;小鼠血清中IL-4、IL-17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4、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均于建模后14 d达到高峰.小鼠血清中IL-17含量,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17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程度均较IFN-γ、IL-4更为显著.建模前与建模后7、14、21 d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817.346、268.600、164.621,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28d小鼠血清中IL-17、IL-4、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7、14、21d小鼠脾(F=312.67、114.250、216.220)及视网膜(F=271.504、85.370、80.722)组织中IL-17、IL-4、IFN-γ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模前与建模后28 d小鼠脾及视网膜组织中IL-17、IL-4、IFN-γ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IL-4、IFN-γ在EAU中均明显表达,共同参与了EAU疾病的过程.
- 侯彬沈琳王红陈海婷赵萌
- 关键词:葡萄膜炎TH17细胞
-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抗原特异性CD4+辅助性T17细胞的分化调控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中影响抗原特异性CD4^+辅助性T(Th)17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方法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向小鼠背部及胁腹部多点皮下注射光受体视黄醇类结合蛋白(IRBP)制作EAU模型,提取小鼠致敏14d的脾脏CD4^+T细胞,置于含有IRBP抗原的细胞培养板中,加入不同组合的调控细胞因子,分为8组: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TGF)-β组、白细胞介素(IL)-6组、IL-23组、TGF—B+IL-6组、TGF-p+IL-6+IL-23组、IL-27组和全反式维A酸(ATRA)组。培养72h,收集细胞与上清液,通过流式细胞仪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Th17细胞的分化及细胞因子的水平。利用独立样本单因素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结果显示,TGF—β和IL-6共同存在的条件下,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升至13.08%(t=-2.842,P=0.048),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浓度由50.66μg/L升至164.12μg/L(t=-9.493,P=0.009),Th-细胞的百分比由6.33%降至3.43%(t=6.059,P=0.004),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由4.96%降至1.52%(t=5.683,P=0.005);IL-23进-步促进了TGF-β和IL-6诱导的Th17细胞分化,与单纯极化条件培养组相比,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升至18.37%(t=~3.329,P=0.029),Th1细胞(t=7.410,P=0.002)、Th2细胞(t=-3.863,P=0.018)百分比均明显降低;而IL-27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降至1.92%(t=4.425,P=0.041),Th1细胞百分比由6.33%降至0.63%(t=13.847,P=0.001),而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由4.96%升至9.98%(t=-5.073,P=0.015),ATRA组Th17细胞的百分比由7.55%降至4.06%(t=2.163,P=0.099)。结论抗原特异性Th17细胞的分化是不同于Th1和Th2细胞的独立的分化过程,TGF—β、IL-6和IL-23可诱导或促进Th17细朐的分化.而IL-27抑制�
- 陈海婷王红赵萌侯彬
- 关键词:自身免疫疾病葡萄膜炎细胞因子类
-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观察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硬性渗出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09年5月接受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并确诊为单眼或双眼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共261人,440只眼,观察黄斑区硬性渗出累及的范围、程度,并分析其与视力的关系。结果FFA检查诊断为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ackground diabeticretinopathy,BDR)Ⅱ期及Ⅲ期的440只眼中,黄斑区未见硬性渗出者152只眼(34.6%),可辨认出硬性渗出者272只眼(61.8%),16只眼因屈光间质不清而无法辨认(3.6%)。硬性渗出多累及黄斑区1~2个象限(约占40.4%),以颞侧受累多见。中心凹500μm以内无硬性渗出者约为63.9%,其视力〉0.5者占50.6%,少量硬性渗出者约为27.6%,视力〉0.5者占42.6%,大量硬性渗出者约为4%,视力〉0.5者仅占22.9%(P=0.02)。在单眼发生了较严重的硬性渗出的患者中,88%的患者对侧眼硬性渗出程度较轻,双眼硬性渗出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硬性渗出是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见眼底表现,具有中心凹颞侧多见,双眼严重程度不完全对称,严重硬性渗出发生率低等特点,其发生位置及严重程度与视力损害密切相关。
- 周海英焦璇赵萌龚晋毛羽彭晓燕
- 关键词:黄斑
-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2年回顾性研究和荟萃分析
- 赵萌周海英焦璇魏文斌张风刘宁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