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红辉

作品数:31 被引量:107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6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病原
  • 6篇毛色
  • 6篇剑麻
  • 5篇根腐
  • 5篇根腐病
  • 5篇斑病
  • 5篇病菌
  • 5篇病原鉴定
  • 4篇玉米
  • 4篇玉米小斑病
  • 4篇农业
  • 4篇小斑病
  • 4篇病害
  • 3篇真菌
  • 3篇桑树
  • 3篇生物学
  • 3篇生物学特性
  • 3篇茎腐
  • 3篇茎腐病
  • 3篇激发子

机构

  • 2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0篇广西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忻城县科学技...
  • 1篇北京诺禾致源...

作者

  • 31篇谢红辉
  • 9篇韦继光
  • 5篇梁立娟
  • 5篇张艳明
  • 5篇吴耿寰
  • 5篇周颖
  • 4篇王丽萍
  • 3篇梁声侃
  • 2篇熊英
  • 2篇王春田
  • 2篇王瑞霞
  • 2篇陈涛
  • 2篇蓝霞
  • 2篇江洁
  • 1篇周全光
  • 1篇董章勇
  • 1篇李云锋
  • 1篇黄凤宽
  • 1篇池昭锦
  • 1篇蔡文娇

传媒

  • 10篇农业研究与应...
  • 3篇广西热带农业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科技传播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蚕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传播与版权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链格孢属部分种的分类研究现状被引量:6
2012年
分析了41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种和2个匍柄霉属(Stemphylium)种的5.8SrD-NA及ITS序列,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对该系统发育树的分析表明,链格孢属种间分类比较混乱;某些种与匍柄霉属个别种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链格孢属种间形态差异大的,可以根据序列分析加以区分,而形态差异小的则不能区分。
谢红辉
关键词:链格孢属匍柄霉属系统发育树
广西剑麻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被引量:11
2012年
剑麻是热带亚热带硬质纤维作物,种植范围广,是我国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当前,剑麻生产上主要的病虫害有斑马纹病、茎腐病、红蜘蛛和褐圆盾蚧等。本文综述了以上几种病虫害在广西的发生和防治现状,并针对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应对策略,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剑麻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谢红辉黄兑武韦艳明施国驹尹金春钟正吕辉
关键词:剑麻斑马纹病茎腐病红蜘蛛
竹柏叶部真菌性病害的病原鉴定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对竹柏4种叶部真菌性病害进行病原鉴定,以期为竹柏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苗圃基地、南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标本园、博白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博白林场分别采集竹柏病叶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致病性测定,观察并描述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并通过r DNA-ITS PCR序列测定以确定病原菌。根据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将病害鉴定为藻斑病(致病菌为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炭疽病(致病菌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叶尖枯病(致病菌为Pestalotiopsis longisetula)及叶枯病(致病菌为Alternaria tenuissima)。前2种病害为竹柏上已发生的病害,叶尖枯病、叶枯病为竹柏上发生的新病害。
周颖张艳明江洁韦继光谢红辉Phan Cong Kien
关键词:竹柏叶部病害真菌
红锥4种叶部病害病原鉴定
2015年
为调查广西地区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叶部真菌性病害的种类,本研究从广西南宁市良凤江森林公园、博白林科所、博白林场和高峰林场4个地区采集红锥叶部病害样本,使用常规组织块分离法获取其致病菌,结合形态学观察和r 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害鉴定。结果表明:红锥叶部发生的主要病害有4种,分别为赤斑病(Pilidella granati)、褐斑病(Pestalotiopsis pauciset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藻斑病(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其中,前3种病害为在红锥上新发生的病害。
张艳明韦继光PHAN Cong Kien周颖谢红辉
关键词:红锥叶部病害
顶果木灰霉病病原鉴定
2014年
【目的】对顶果木灰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明确其分类地位,为顶果木灰霉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苗圃基地采集顶果木灰霉病病害标本,对病害进行症状描述、组织分离和致病性测定,观察致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并进行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分离获得顶果木灰霉病致病菌代表菌株DGM5-6。DGM5-6菌株在PDA上长势良好,毛绒状菌落初期呈淡黄白色,后期逐渐变为灰白色;气生菌丝呈放射状生长,开始为白色,生长后期为灰色;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灰色至褐色,分枝,顶端膨大成球形,其上有多个小梗,梗上聚生卵形、圆形或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浅灰色至无色,单胞,大小为10.0-12.5μm×7.5-10.0μm。DGM5-6菌株ITS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535 bp,其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序列的同源性达99%。【结论】引起广西顶果木灰霉病的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应结合苗圃清园、圃地治理、合理密植、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进行防控。
张艳明宁林琳韦继光Phan Cong Kien蓝霞谢红辉
关键词:顶果木灰霉病灰葡萄孢
稻瘟病菌激发子诱导玉米抗小斑病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用稻瘟病菌菌株97-151a的菌丝细胞壁激发子(CWE)和玉米小斑病菌孢子悬浮液处理3个品种的玉米幼苗,研究CWE对玉米体内抗病防御酶变化及玉米小斑病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CWE处理后,各品种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和未经CWE处理而直接接种病菌孢子悬浮液的幼苗。经CWE处理后,玉米叶片上的病斑数量明显低于对照,且叶片上的病斑多为坏死型病斑。
谢红辉董章勇李云锋纪春艳王振中
关键词:玉米玉米小斑病稻瘟病菌诱导抗性
基于文献计量信息浅谈农业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提升对策--以《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2018年的办刊状况为例被引量:3
2019年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统计分析了《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4~2018年的载文和作者信息情况。结果显示,该期刊5年来共载文527篇,总被下载次数和总被引次数分别为50432次和707次,平均信息密度为3.96篇/印张,平均即年指数为1.17;作物栽培学科的文章数最多(165篇),占总文章数的31.31%;文章基金项目资助率为48.96%;作者(群)以广西区内为主,第一作者学历大多为本科及以上,以中级职称为主,约33.59%的通信作者为高级职称。农业科技期刊存在稿源不足、稿件质量较差、办刊模式单一等问题。从作者、编辑、编委、管理层、地域、社会和发行等层面提出了提升期刊办刊质量和水平的对策,供同质同类期刊编辑部参考。
谢红辉李菊馨梁立娟郑美新梁声侃韦林杏
关键词:农业办刊水平
《农业研究与应用》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采用文献计量法,从论文下载量、作者及单位数量、第一作者的学历和职称及单位类型、论文类型、篇幅、基金项目和参考文献数量等方面分析了《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2018年发表的110篇高被引(被引频次≧8)论文的特征。结果发现,110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1 517次,总被下载48 192次;高被引论文中,以1个作者单位(61篇)、科研院所(46篇)、2~4名作者(45篇)、研究生(48篇)、中级职称(39篇)、研究论文(50篇)、篇幅为2~3页(42篇)、省级基金(22篇)、参考文献为1~9条(47篇)的数量居多。本研究结果可为编辑人员在今后的期刊选题策划和组稿选稿等工作中提供参考依据。
谢红辉梁立娟李伟强王瑞霞梁声侃
生防细菌作用机理及其防治荔枝病害应用情况被引量:3
2019年
生防细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菌。本文介绍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和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生防细菌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其在荔枝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情况。
施国驹李菊馨吴耿寰王丽萍谢红辉
关键词:生防细菌芽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荔枝
四斑广盾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被引量:4
2015年
四斑广盾瓢虫(Platynaspis maculosa)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植物科普园桃园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的天敌优势种之一,为明确四斑广盾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初步研究四斑广盾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对四斑广盾瓢虫捕食桃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四斑广盾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Na=1.053 5Nt/(1+0.013 0Nt),其瞬时攻击率为1.053 5,处置时间为0.012 3 d。通过Hassell和Valley的干扰效应模型可以看出,四斑广盾瓢虫自身密度的增加会导致种内的干扰效应,干扰参数为0.372 4,其对桃蚜的寻找效应随桃蚜密度的上升而下降,最佳寻找密度为32.31头。四斑广盾瓢虫对桃蚜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室内试验成虫24 h最大捕食量为81.30头。
陈燕谢红辉黄凤宽王春田李莲英陈涛周全光覃剑峰余江敏
关键词:桃蚜捕食功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