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勇
- 作品数:33 被引量:180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会阴部病损修复治疗14例体会
- 目的小结14例会阴部病损修复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4例会阴部病损修复治疗的效果与手术方法的关系。结果 14例患者中,有12例经1次手术、2例经2次手术,共计16次手术, 13例患者得到了满意的治疗,可在正常体位排泄大...
- 田宜肥汤拥军谢伟勇卢仕良张弛张猛柳源
- 文献传递
- 远端蒂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16例被引量:2
- 2002年
- 卢仕良谭新东周海强田宜肥谢伟勇李凤环
- 关键词:大隐静脉皮瓣足跟皮肤缺损
- 肩胛皮瓣在四肢组织缺损美学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索应用肩胛皮瓣行四肢组织缺损的美学修复。方法应用肩胛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损。结果自1998-02至2010-12,临床应用11例,皮瓣面积(10 cm×15 cm)~(16 cm×25 cm),成活10例,1例因血管变异失败。结论肩胛皮瓣与四肢皮肤厚薄、质地相似,术后肢体形态、功能恢复良好,是四肢组织缺损美学修复的首选皮瓣。皮瓣预扩张后一期修复效果优良。
- 卢仕良谢伟勇陶国贵柳原
- 关键词:肩胛皮瓣游离皮瓣组织缺损美学
- 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急诊治疗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患者1例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报道下肢皮肤脱套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全厚皮片原位回植加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下肢皮肤脱套伤。结果术后回植皮片成活率98%,伤肢的色泽、外形、功能恢复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应用全厚皮片原位回植加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蒲志超谢伟勇黄富荣何灿杰
-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皮肤脱套伤全厚皮片
- 外踝上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
- 目的 回顾并总结我院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外踝上皮瓣修复。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5年9月,我院20例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例,采用外踝上皮瓣修复。 结果 术后坚持6-24个月随访,皮瓣全部存活。 结...
- 谢伟勇张兴世王键黄富荣顾林
- Ilizarov骨搬移结合Masquelet术治疗胫骨骨感染12例被引量:1
- 2018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中各种事故的频发,由严重创伤所引起的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或由于初次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这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痛苦,更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由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相对复杂,近年来也成为骨科医生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应用Ilizarov技术在治疗此类疾病的优越性也越来越突出。我科自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患者12例,全部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诱导膜技术治疗,治疗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薛剑朱茗谢伟勇黄坤炳
- 关键词:伊利扎罗夫技术外固定器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大鼠骨骼肌运动性损伤卫星细胞再生中的作用被引量:10
- 2004年
- 目的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对骨骼肌运动损伤后卫星细胞再生的影响,探讨IGF-Ⅰ在骨骼肌运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SD大鼠1周力竭模型,首次力竭后第1、3、5天给予右侧腓肠肌中部的肌膜下分别注射外源性IGF-Ⅰ300ng/ml(实验组)、生理盐水1ml(对照组),分别在首次力竭后7、9、11、17、24、30d取材,进行骨骼肌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比较。结果首次力竭后7、11、17d实验组卫星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胶原纤维增多,30d实验组肌纤维塑形良好,对照组可见瘢痕愈合;电镜观察对照组可见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还有凋亡细胞出现;实验组线粒体形态较正常,糖原颗粒增多,可见新生的肌纤维。PCNA指数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GF-Ⅰ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的卫星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
- 向峥余斌谢伟勇孙林辉杨建成侯振海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骨骼肌
- BMP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骨密度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儿童时期骨骼的生长与发育对于儿童未来的成长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体现骨骼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与骨折风险明显相关。
- 谢伟勇蒲志超王延斌徐正奎郭仰韩
- 关键词:中国儿童基因多态性
- 血管移植在电锯伤断指再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1999年
- 谭新东谢伟勇周海强卢仕良
- 关键词:断指再植电锯伤血管移植
- 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0
- 2014年
-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6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骨折采用Tile分型:B1型2例,B2型4例,B3型5例;C1型6例,C2型3例,C3型3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severityscore,ISS)≥25分,平均34.5分。23例患者来院后立刻限制性容量复苏,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80.90mmHg水平,随即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控制骨盆出血,术后持续复苏,患者生理状况允许后,按计划进行确定性手术。结果:成功救治19例,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例死于肺动脉栓塞。19例成功救治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8.9%。结论: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整体疗效,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 王延斌蒲志超谢伟勇何灿杰吴润宝
- 关键词:骨盆骨折损伤控制骨科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