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丽
- 作品数:19 被引量:11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理想与现实的较量——《觉醒》的一种心理学解读
- 2011年
- 凯特·肖邦在《觉醒》中探讨了女性渴望性爱、追求艺术及母亲的职责这三个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到了她所设计的女性人物身上。赖斯小姐、埃德娜、拉特诺尔夫人其实是肖邦幻想的一种人格的三种结构而已,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肖邦通过展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试图为自己也为同时代的女性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 袁家丽
- 关键词:凯特·肖邦《觉醒》本我超我
- 寻找生命的根基:《达洛卫夫人》的时空体再现
- 2012年
- 《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形式展现了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时间的再现和空间的再现成为回忆与遗忘、并置与隔绝的载体。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动的方式再现了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时空体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时空体叙事的线性结构,将看似凌乱的"生活切片"或"存在瞬间"梳理成紧密相连、互相对照的整体,使《达洛卫夫人》成为现代主义小说时空体叙事的典范。
- 袁家丽
- 关键词:《达洛卫夫人》时空体
- 《德伯家的苔丝》的欲望书写被引量:1
- 2014年
-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部关于欲望的追逐和实现的故事。哈代对苔丝的精心塑造使之成为一个美和爱的化身,是亚雷·德伯和安玑·克莱竞相追逐的欲望对象,然而苔丝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其自身的主体意识是随着小说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体现的。苔丝的沦落与杀人与其说是环境和命运使然,不如说是主体觉醒之后向自由意志努力的结果。
- 袁家丽
-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欲望书写
- 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三期综述被引量:59
- 2019年
- 2018年12月22日,“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第三期工作坊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主题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多维视野:研究与教学”,由外国语学院承办。参加工作坊的专家大多为国内生态文学、生态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报告内容涉及新世纪生态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生态文学国别批评、生态批评实践探索以及生态教育与课程建设等议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学术交流成果。
- 袁家丽何花莲子
- 关键词:生态文学工作坊文学研究教学
- 论凯特·肖邦在《觉醒》中对女性困境的探索
- 本文以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为蓝本,从作者的背景出发分析作者所关注的女性问题:即女性作为人本身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本文对女性作为女性个体、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这三重身份进行探索,试图了解肖邦对女性困境问题的思考。论文...
- 袁家丽
- 记录中年人的心灵之旅——评迈克尔·坎宁安的新作《冰雪女王》被引量:1
- 2014年
- 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52-)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因小说《时时刻刻》(1998)而获普利策奖和国际笔会/福克纳奖,更因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而蜚声国内外,赢得众多读者的青睐。坎宁安至今已出版七部小说,除《时时刻刻》外,还包括《末世之家》(AHomeattheEndoftheWorm,1990),《血肉之躯》(Fleshand Blood,1995),《陆地尽头:普罗温斯顿漫步》(Land's End.‘A Walkin Provincetown,2002)、《样本日》(Specimen Days,2005)、《夜幕降临》(By Nightfall,2010)及最新力作《冰雪女王》(The Snow Queen,2014)。
- 袁家丽
- 关键词:中年人《时时刻刻》心灵普利策奖电影改编
- 当代美国生态戏剧:回顾与思考
- 2022年
- 美国生态戏剧历经50多年的探索已渐趋成熟,其发展过程并行两条路径:一条是对生态戏剧的理论探索和批评研究,另一条是生态戏剧的文本创作和剧场实践。简要梳理美国生态戏剧理论探索的重要时间节点,可以厘清生态戏剧概念的演进及内涵的发展。美国生态戏剧在文本创作和剧场实践方面已将生态议题从背景隐喻转向主题探讨,并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表演形式逐渐从剧场镜框式向“特定场所”的沉浸式表演转变,这一转变拉近了观众与演员及生态情境的距离,让观众从被动观看变成肉身参与。据此,美国生态戏剧的当代价值在于:它让观众与当今紧急且重要的生态议题相遇,有了这场相遇,才有介入社会现实的可能;其观演关系的变化使得戏剧表演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具有了事件性特征,这就意味着观众的参与,包括观看、倾听、回应,都是一种责任,观众有责任与艺术家一起努力让戏剧发生,从而在知识、思想和意识层面对参与者产生转变性的力量。
- 袁家丽
- 关键词:观演关系相遇事件性
- 文化批判与身份探寻——评爱德华·阿尔比剧作《我、我、我》被引量:18
- 2019年
- 阿尔比在最后一部原创剧作《我、我、我》中以荒诞、杂耍式的戏剧风格对“我是谁”的本体论问题发起诘问。在该剧中,剧作家试图通过中国、镜子以及剧场这三重“异托邦”想象来反思和批判美国文化并构建个体和民族身份认同。但这种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语言的“能指链”之上,利用话语的“施事性”、语义的“多重性”以及身份的“表演性”来想象和建构的,因而带有无法抹除的乌托邦性。
- 袁家丽
- 关键词:爱德华·阿尔比文化批判自我认同异托邦
- 从《悲悼》的诗性特征看尤金·奥尼尔的戏剧创作被引量:1
- 2012年
-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不仅是一种文学遐想,更是一种哲学思辨,一种建立在人性普遍意义基础上的诗性想象。奥尼尔在他的戏剧创作中正是通过这种哲学思辨精神和诗性想象张力把文学、哲学和美学三者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戏剧具有一种"宗教式的崇高",充满了"美感和力量"。
- 袁家丽
- 关键词:《悲悼》诗性智慧诗性语言诗性启示
- 视听说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影响考察被引量:1
- 2011年
- 以视听说促读写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为探讨其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提高,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实验班的课堂教学、视听材料进行设计、选取,实验班的听力理解能力相比参照班有显著提高;实验班的阅读理解能力相比参照班有显著提高。
- 袁家丽肖飞
- 关键词:教学设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