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赫

作品数:28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群落
  • 4篇动物群
  • 4篇动物群落
  • 4篇群落结构
  • 4篇分子系统
  • 3篇动物群落结构
  • 3篇水质
  • 3篇水质评价
  • 3篇物种
  • 3篇胁迫
  • 2篇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群落
  • 2篇底栖动物群落...
  • 2篇动物
  • 2篇形态学
  • 2篇亚种
  • 2篇亚种分化
  • 2篇氧化物歧化酶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机构

  • 23篇牡丹江师范学...
  • 6篇东北林业大学
  • 5篇黑龙江农业经...
  • 2篇天津市环境监...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松辽水环境科...

作者

  • 25篇蔡赫
  • 9篇张隽晟
  • 9篇刘铸
  • 8篇金志民
  • 6篇陈欢
  • 4篇张春凤
  • 3篇田新民
  • 3篇王晶晶
  • 2篇张莹莹
  • 2篇马威
  • 2篇卞少伟
  • 2篇金建丽
  • 2篇李然红
  • 2篇杨春文
  • 1篇于慧丹
  • 1篇李殿伟
  • 1篇张明海
  • 1篇乔征磊
  • 1篇刘曼红
  • 1篇张彦丽

传媒

  • 4篇兽类学报
  • 2篇牡丹江师范学...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野生动物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水产学杂志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绿色科技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东北地区鼩鼱属物种的系统发生地位——基于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分析
2021年
鼩鼱属(Sorex)动物分布广泛且与人类接触密切,但其较难捕获导致其系统分化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利用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对采集自东北地区的9个鼩鼱属物种,以及从GenBank上下载的8种鼩鼱属的COⅠ序列和13种鼩鼱属的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分化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我国东北地区鼩鼱属的系统分化和分类学问题,进而明确其在鼩鼱属的系统发生地位。结果表明:分子系统学分析支持鼩鼱属应该分为主要分布于古北区的亚属(Sorex)和主要分布于新北区的亚属(Otisorex)。基于COⅠ测定的遗传距离为0.050—0.199,差别最大的是纹背鼩鼱(Sorex cylindricauda)和沼泽鼩鼱(S.palustris),而差别最小的是苔原鼩鼱(S.tundrensis)和栗齿鼩鼱(S.daphaenodon),新北区物种沼泽鼩鼱与其他物种的特化性较高,且符合地理分布。基于16S rRNA测定的遗传距离为0.012—0.128,差别最大的是扁颅鼩鼱(S.roboratus)与烟熏鼩鼱(S.fumeus),而西班牙鼩鼱(S.granarius)和普通鼩鼱(S.araneus)的遗传距离最小,新北区物种假面鼩鼱(S.cinereus)、烟熏鼩鼱和索绪尔鼩鼱(S.saussurei)与其他物种的特化性较高,且符合地理分布。研究结果支持长爪鼩鼱(S.unguiculatus)与远东鼩鼱(S.isodon)亲缘关系很近;支持苔原鼩鼱和栗齿鼩鼱属于XY1Y2性染色体复杂种组;扁颅鼩鼱在系统发生地位上较为特化。
李金旭李博琦赵鑫旭姜雪婷张玉红张隽晟蔡赫田新民金志民刘铸
关键词:分子系统学
用于鉴定鼩鼱属物种的DNA条形码、引物对、试剂盒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分子鉴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鉴定鼩鼱属物种的DNA条形码、引物对、试剂盒及方法。该方法包括:扩增待测鼩鼱样品的Cyt b基因片段并测序;参照本发明所提供的14种DNA条形码进行序列比对,如果所述待测...
刘铸张隽晟蔡赫
文献传递
海浪河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2014年
2009年10月,在牡丹江支流海浪河对浮游植物结构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手段,基于浮游植物优势度、丰度和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标准以及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对研究河段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显示:1海浪河秋季浮游植物共有6门89种及变种,其中以硅藻、绿藻为主,分别占64%、21%;2生物量在1.82-13.92 mg/L,丰度变幅在8.04×105-51.72×105ind/L;3优势种以硅藻为主,从出现频度和优势度指标来看,小头菱形藻、弧形蛾眉藻线性变种直变型、线形舟形藻为主要优势种;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4.04-4.77,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79-0.92。评价结果表明:海浪河秋季水质较清洁,营养状态为中营养—重度富营养。
蔡赫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探讨大麝鼩的亚种分化
2023年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亚种分化问题,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大麝鼩标本13号,结合已报道的大麝鼩形态学数据和Cyt b基因序列一并进行分析。形态学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个体中,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的大麝鼩体型大于分布于韩国的个体(体长:> 82 mm vs.<82 mm,尾长:> 39 mm vs.<39 mm,颅基长:> 20 mm vs.<20 mm);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种群体背毛色更黑,韩国种群体背毛色更灰;中国东部种群尾较长,绝大多数超过体长之半;而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韩国的大麝鼩种群尾长绝大多数不及体长之半。基于Cyt b基因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关系和中介网络分析,都显示大麝鼩样本可分为3个地理谱系: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谱系、韩国谱系、中国东部谱系。研究结果支持大麝鼩分为3个亚种:东北亚种(C. l. lasiura)分布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韩国亚种(C. l. thomasi)分布于韩国,华东亚种(C. l. campus-lincolnensis)分布于中国东部。
刘铸钱洪安王再山韩美凤蔡赫张春凤时艳菁金志民陈欢张隽晟
关键词:亚种形态学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研究
随着黑龙江省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形成,高速公路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网络中的配套设施,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内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在运营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从而降低了高速公路服务系统的效率,服务设...
蔡赫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
贵州六盘水发现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Episoriculus caudatus umbrinus)
2022年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Episoriculus caudatus umbrinus)雌性2号。本次采集的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分别为57.2 mm和50.4 mm,尾长(53.2 mm和46.7 mm)略短于头体长。尾部背腹色差较小,腹面略呈现褐色。后足长分别为11.9 mm和12.4 mm。颅全长17.28 mm和17.23 mm,上颌骨较宽(5.02 mm和4.96 mm)与腭齿长(7.72 mm和7.56 mm)之比为65.31%。上门齿1枚,上单尖齿4枚,第1单尖齿和第2单尖齿大小近似,明显大于第3单尖齿,第4单尖齿微小,着生于第3单尖齿和前臼齿缝隙内侧。上颌1枚前臼齿,3枚臼齿,第3枚臼齿小。利用已报道的长尾亚洲鼩属检索表进行检索,鉴定上述采集物种为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1140 bp),采集标本与长尾亚洲鼩属中的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遗传距离最近,在0.030~0.062之间。系统发生树也显示,2号标本与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2号标本是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
刘铸赵婧瑜赵鑫旭张玉红田新民蔡赫陈欢张隽晟
生物科学教师精英化培养模式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从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从师技能培养等方面,阐述生物科学类教师教育人才精英化培养模式,为科学建构生物科学类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宗宪春金志民蔡赫宗灿华杜东波郑明顺
关键词:生物科学教师
大豆苗期磷效率与其构成因素的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探讨大豆苗期磷效率特性,研究大豆磷效率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试验选用4个"磷低效"大豆基因型D03、D05、D17和D18及"磷高效"大豆基因型D31、D34、D37和D38,采用土培试验,设高、低磷两个处理,对大豆基因型苗期磷效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低磷处理下,4个磷高效基因型苗期的植株吸磷量的优势均较明显,D34表现出较强的磷吸收能力,但是有3个磷高效基因型,磷利用效率的适应性并未表现出优势,只有D37表现出较强的磷利用能力。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大豆苗期磷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由吸磷能力的强弱来决定的,低磷(-P)处理明显大于高磷(+P)处理。吸磷量和磷的利用效率对磷效率直接影响均较大,但吸磷量贡献更大,而间接影响均较小。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的适应性机理是不同的,磷吸收效率即吸磷量是不同大豆基因型苗期磷效率的主要变异来源。
张彦丽贾健辉蔡赫谷思玉
关键词:大豆低磷胁迫磷效率利用效率
长爪鼩鼱和细鼩鼱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步分析
2023年
为明确长爪鼩鼱(Sorex unguiculatus)和细鼩鼱(Sorex gracillimus)的种群系统地理关系以及亚种分化,本文测定了我国东北地区长爪鼩鼱11个样本和细鼩鼱17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32个长爪鼩鼱和22个细鼩鼱的Cyt b基因序列进行整合分析。两个物种不同地理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地理分化格局:长爪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地理分布无相关性;细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国东北的样本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俄罗斯的样本和日本北海道的样本聚为一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性检验支持长爪鼩鼱在近期可能发生过种群扩张,而细鼩鼱未经历过数量急剧扩张。上述结果支持长爪鼩鼱无亚种分化,细鼩鼱可能包含两个地理亚种,分别对应我国东北的地理种群以及俄罗斯远东(马加丹南部到滨海边疆区,包括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的地理种群。
梅秀峰蔡赫韩美凤赵鑫旭张春凤时艳菁陈欢田新民张隽晟刘铸
关键词:分子系统地理学亚种分化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2011-2013年,在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生境中设置31个样方,利用铗日法调查啮齿动物,同时记录各个样方10个环境因子。调查期间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157只,总铗捕率为1.69%。优势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大仓鼠,铗捕率分别为0.59%、0.25%和0.23%。铗捕率以人类居住区和农田最高,水域岸边次之,其它生境较低;种数和多样性较高值均出现在人类居住区和农田,最低值在盐碱地;均匀度除了水域岸边较低外,其它生境较高,表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利用余冗分析法对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距离、草本盖度、水体盐度、灌丛高度是影响古海岸湿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蔡赫卞少伟
关键词: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