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赛男

作品数:13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成像
  • 3篇抑郁
  • 3篇抑郁症
  • 3篇帕金森
  • 3篇帕金森病
  • 3篇静息态
  • 3篇磁共振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低频振幅
  • 2篇重性抑郁
  • 2篇重性抑郁症
  • 2篇淋巴
  • 1篇单侧
  • 1篇单侧肢体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态影像
  • 1篇对比剂
  • 1篇杏仁核
  • 1篇影像

机构

  • 13篇中南大学湘雅...
  • 3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省肿瘤医...
  • 1篇湖南省脑科医...
  • 1篇成都市龙泉驿...

作者

  • 13篇蔡赛男
  • 9篇廖海燕
  • 9篇谭长连
  • 5篇沈琴
  • 4篇王敏
  • 3篇蚁金瑶
  • 3篇周炳
  • 3篇张洪春
  • 2篇刘军
  • 2篇苏鑫
  • 1篇刘辉
  • 1篇周顺科
  • 1篇刘凡
  • 1篇肖曼君
  • 1篇夏喜斌
  • 1篇程明
  • 1篇唐菲
  • 1篇谭娜
  • 1篇王国涛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心理...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息态下低频振幅与功能连接异常可识别重性抑郁症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考察静息状态下异常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与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能否识别出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并作为MDD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标记。方法:35名MDD患者与33名对照组被试完成了结构磁共振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扫描,并完成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与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比较ALFF与FC的组间差异,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特征挑选、建模与分类,并计算支持向量机分类边际值与抑郁得分的相关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D组右侧脑岛的ALFF显著增加,额上回与左侧额下回的ALFF显著降低,右侧脑岛至同侧前扣带回的FC显著增加,额上回至双侧梭状回与右侧楔前叶的FC显著降低。脑岛、额上回与额下回的ALFF异常、额上回至左侧梭状回的FC异常可以有效识别MDD,且MDD组的SVM分类边际值与其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静息状态下,MDD患者的ALFF与FC存在异常,且该异常模式可作为识别MDD的候选神经生物学标记。
彭婉蓉蔡赛男廖海燕刘朝霞刘倩曹万依蚁金瑶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静息态低频振幅
MR细胞凋亡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检测细胞凋亡对于早期发现可能病变及评价疾病早期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出现的许多基于MRI的新型凋亡探针改善了MR成像质量。通过合成针对细胞膜上外翻的磷脂酰丝氨酸和显示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尺寸更小的探针,提高了探针组织穿透力;为提高探针与靶点结合的特异性,优化了许多原有探针分子结构;基于MR成像新技术,合成了一些新型探针如Caspase-3敏感的纳米聚合性MR探针(C-SNAM),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高信号强度的目的。
张洪春蔡赛男谭娜廖海燕周炳王国涛夏喜斌谭长连
关键词:分子成像磷脂酰丝氨酸膜联蛋白V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震颤型与强直型帕金森病静息态脑功能度中心性的差异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观察震颤(TD)型与强直(ARD)型帕金森病(PD)静息态脑功能度中心性(DC)差异。方法采集51例TD(TD组)型、39例ARD(ARD组)型PD患者及56名健康对照者(HC,HC组)头部静息态功能MRI数据,比较组间全脑DC值的差异。结果相比HC组,TD组及ARD组双侧小脑DC值升高;TD组左侧壳核和左侧中央旁小叶DC值降低,ARD组左侧前扣带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DC值降低。相比ARD组,TD组左侧前扣带回和右侧辅助运动区DC值升高,双侧小脑DC值减低。结论TD型与ARD型PD患者双侧小脑、左侧前扣带回及右侧辅助运动区DC存在差异。
宋宸蝶周繁廖海燕沈琴王敏蔡赛男谭长连
关键词:帕金森病磁共振成像静息态
帕金森病伴日间嗜睡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及功能连接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日间嗜睡(PD-EDS)患者静息态下脑区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FC)的改变。方法选取年龄、性别、病程、受教育程度等分别匹配的PD-EDS组患者14例及帕金森病不伴日间嗜睡患者(PD-NEDS组)18例,两组均进行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计算ALFF值,以ALFF的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的FC值。结果与PD-NEDS组相比,PD-EDS组在右侧额下回、左侧嗅皮质、左侧额中回等脑区ALFF值减低。FC分析显示,在PD-EDS组中,ALFF值有差异的3个脑区与胼胝体、双侧额中回、双侧扣带回、右侧小脑后叶、右侧楔叶、右侧额内侧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额叶直回等脑区的FC下降。结论PD-EDS组与PD-NEDS组存在ALFF的差异脑区,且存在不同的FC改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PD伴有EDS的神经机制。
资宇姮王天宇谭长连毛珍妮王敏向意娟李俊丽廖海燕沈琴蔡赛男
关键词:帕金森病日间嗜睡低频振幅
抑郁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磁共振成像能在脑结构及功能方面揭示抑郁症患者存在的脑组织异常,并对治疗效果起到评估作用。本文综述了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评价抑郁症的研究近展。
蔡赛男谭长连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抑郁症
重性抑郁症异常的额顶网络连接与受损的认知功能
2023年
目的:分析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额顶网络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MDD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潜在神经病理学机制。方法:32例MDD患者和33例对照组被试分别完成了系列心理评估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颜色连线测验、色词Stroop任务和Go/No-go任务评估被试的认知功能,采用独立成分分析考察被试的额顶网络的功能连接特征。结果:相比对照组,MDD组颜色连线测验的时间显著更长,色词Stroop的正确项目数显著更少,Go/No-go任务的准确率显著更低。MDD组额顶网络内的右侧额下回和右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相比对照组显著减弱。MDD组右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值与Stroop“色词”条件下的正确数呈正相关(r=0.42, P=0.02),右侧顶下小叶的功能连接值与No-go的正确率呈正相关(r=0.38, P=0.03)。结论:重性抑郁症患者额顶网络内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受损的潜在神经病理基础。
曹万依廖海燕蔡赛男刘朝霞彭婉蓉程明蚁金瑶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杏仁核和前额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患者情绪加工的核心脑区(杏仁核和背外侧前额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特征。方法:35名BPD患者(19男,16女)和36名健康对照组被试(16男,20女)完成系列心理评估量表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双侧杏仁核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为感兴趣区,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采用偏相关分析检验差异脑区连接值与心理特征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BPD患者左侧杏仁核与左侧脑岛和右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减弱。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楔前叶和左侧枕中回、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右侧脑岛的功能连接也均较对照组减弱。BPD患者组左侧杏仁核与右侧额下回的功能连接强度与消极认知性情绪调节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BPD患者杏仁核及背外侧前额叶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存在异常,这为阐明BPD情绪失调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曹万依廖海燕蔡赛男彭婉蓉刘朝霞谭长连蚁金瑶
关键词:边缘性人格障碍杏仁核神经影像学
早发性及晚发性帕金森病大脑皮层厚度的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通过比较早发性帕金森病(EOPD)组与晚发性帕金森病(LOPD)组大脑皮层厚度的改变,探讨EOPD、LOPD的不同发病机制。方法搜集病程匹配的EOPD患者21例、LOPD患者22例以及年龄分别匹配的年轻健康对照组(YC)16名、年老健康对照组(OC)20名,实验组及对照组均采用3.0 T MR扫描,采集脑高分辨率3D-T1WI结构图像,利用FreeSurfer软件比较各组皮层厚度的差异。结果 EOPD组与YC组比较,EOPD组右侧额上回、中央旁小叶、顶上下小叶及楔前叶的皮层厚度增加(P<0.05),右侧梭状回、舌回皮层厚度变薄(P<0.05);LOPD组与OC组比较,LOPD组的右侧颞上回、颞中回皮层厚度变薄(P<0.05)。结论 EOPD与LOPD存在不同的脑皮层厚度改变,为以后深入研究EOPD、LOPD的发病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向意娟沈琴谭长连张洪春廖海燕蔡赛男周炳王敏刘思雨
关键词:早发性帕金森病
以发热为首诊的鹦鹉热肺炎的动态影像变化分析
2024年
目的总结分析以发热为首诊的鹦鹉热肺炎患者的胸部HRCT影像特征及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5例以发热主诉并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确诊的鹦鹉热肺炎患者的HRCT首诊影像表现及动态影像变化。结果初诊CT单肺叶发病14例,多肺叶(且为双肺)发病1例。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肺实变伴充气支气管征,部分患者表现为实变伴磨玻璃阴影(GGO)或胸腔积液。第二次CT检查13例单肺叶受累患者病灶均明显吸收好转,表现为原病灶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密度减低,伴胸腔积液者积液减少。1例首诊CT为单肺叶受累伴单侧胸腔积液患者,实变及磨玻璃影范围增多并且累及双侧多肺叶,胸腔积液增多(且为双侧)。1例原双肺多肺叶受累患者,实变、磨玻璃影范围及数量较前增多、双侧胸腔积液亦较前增多。第三次CT显示13例第二次CT病灶减少的鹦鹉热患者病灶进一步吸收:其中12例病灶完全吸收;1例病灶明显吸收,但仍有残留未吸收病灶,表现为纤维条索影。1例第二次CT进展为双肺叶受累者显示病灶较前明显吸收,表现为实变和磨玻璃影范围缩小及减少,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另1例多肺叶、双侧肺受累患者,实变、磨玻璃影范围及数量进一步增多、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增多,且出现右肺尖段肺动脉分支栓塞。结论鹦鹉热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但特异性较差,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诊断。虽然仅靠胸部HRCT诊断鹦鹉热比较困难,但是HRCT有助于评估鹦鹉热肺炎的严重程度及治疗转归。
刘沁茹谭长连蔡赛男沈琴王敏袁佳莹刘玉靖唐玉清李旭廖海燕毛珍妮
关键词:肺炎鹦鹉热发热HRCT
2例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学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为肿块巨大,境界清楚,轻中度分叶;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动脉期瘤内可见线状、迂曲的血管影,静脉期肿瘤持续性不均匀强化,并可见强化的包膜。病理学检查肿瘤细胞呈梭形,间质为增生的粗细不均匀的胶原纤维,肿瘤由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疏松区组成;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为CD34和bcl-2阳性。结论:腹膜后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唐菲刘辉周顺科刘军蔡赛男肖曼君苏鑫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腹膜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