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维天

作品数:26 被引量:266H指数:9
供职机构:台湾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8篇汉语
  • 14篇句法
  • 9篇语法
  • 7篇制图
  • 7篇制图理论
  • 6篇汉语句法
  • 4篇动词
  • 4篇轻动词
  • 4篇汉语语法
  • 3篇模态
  • 2篇疑问词
  • 2篇语法化
  • 2篇语法学
  • 2篇语气
  • 2篇语意学
  • 2篇语义
  • 2篇韵律
  • 2篇生成语法
  • 2篇挪移
  • 2篇乾坤

机构

  • 19篇清华大学
  • 7篇台湾清华大学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26篇蔡维天
  • 1篇黄正德
  • 1篇冯胜利
  • 1篇吴俊明
  • 1篇汪昌松

传媒

  • 7篇中国语文
  • 3篇世界汉语教学
  • 2篇语言科学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当代语言学
  • 1篇现代外语
  • 1篇汉语学报
  • 1篇语言学研究
  • 1篇语言研究集刊
  • 1篇东方语言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普通话和方言中的“有”——谈语法学中的社会因缘与历史意识
本文认为'有'在历经'拥有>存有>存在'的演化过程之后,开展出了两条路子:一条衍生出'完成'和'断定'的用法;另一条衍生出'分指'和'殊指'的用法;伴随着这些发展而来的,便是词类的转换和相应句式的繁衍蜕变。本文以'有'在...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句法语意学句法学
谈“只”与“连”的形式语义被引量:56
2004年
汉语中"只"与"连"一向都被认为是带有焦点的结构。然而当我们用 Kiss(1998)和徐烈炯(2002)提出的焦点判准来做测试的时候,却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对称的现象:"只"字句能通过并列结构测试和否定结构测试;而"连"字句则不能。本文拟以 Horn(1969)对英语中only 和 even 的语义分析为出发点,来解决这个不对称的问题。就"只"字句而言,其预设为基本命题;其断言则为其基本命题之否定,并以焦点词组之补集为其范域。相较之下,"连"字句的断言才是基本命题;其预设则含有焦点词组之补集。这个差异正是不对称现象的来源。本文的研究不仅解决了"连"字句属对比焦点还是话题焦点的争议,也对强势量化词和疑问副词在"只"字句中的孤岛效应提出了合理解释。这样看来,语用的研究确实需要和句法、语义结合起来,来自语义、语用方面的材料不仅使形式分析更具有深度,也使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观察更为周全。
蔡维天
关键词:语法形式语义汉语
台湾普通话和方言中的“有”——谈语法学中的社会因缘与历史意识
本文认为"有"在历经"拥有>存有>存在"的演化过程之后,开展出了两条路子:一条衍生出"完成"和"断定"的用法;另一条衍生出"分指"和"殊指"的用法;伴随着这些发展而来的,便是词类的转换和相应句式的繁衍蜕变。本文以"有"在...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句法语意学句法学
从生成语法看汉语疑问词的演化历程(摘要)
蔡维天
贴标理论视角下的汉语乾坤挪移句考察
2023年
本文从形式句法的角度切入,运用Chomsky(2013,2015)的贴标理论(labeling theory)深入分析了汉语乾坤挪移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文中我们着重考察了乾句和坤句之间的句法共性,指出乾句和坤句共享同一个基底结构,乾句和坤句所特有的表层语序其实代表了解决动词层贴标困境的两种逻辑可能性;同时,本文还指出,虽然乾、坤二句在屈折层均通过隐性模态词来贴标,但两者所涉及的模态诠释类型不同,前者涉及的是容量模态(capacity modality)或道义模态(deontic modality),而后者则只允许道义模态,乾句和坤句的语义区别也由此而来。
赵琛蔡维天
谈“有人”“有的人”和“有些人”被引量:22
2004年
“有”有存有用法、拥有用法、呈现用法、完成用法和断定用法,这些用法都与“有”的“存在”意蕴有关。基于句法和语意上的证据,并结合共时层次和异时层次会通的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部分“呈现”用法的“有”虚化,可重新分析为定语。
蔡维天
关键词:定语
自己、自性与自然——谈汉语中的反身状语被引量:15
2002年
作状语用的"自己"依其句法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意诠释。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上述现象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环绕着"自性"这个概念所做的引申,和状语所修饰的层次及其对应的语意范畴有绝对的关联。若与作论元用的"自己"摆在一起看,我们发现由低至高,可以排出一个和自性抽离程度对称的顺序如下:自己>独自、亲自、私自>自力、自愿、自动自发>自然>超自然。这不但提供一个深入探究"句法—语意"界面的机会,也加深了我们对语法和认知部门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了解。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语法
谈汉语模态词的分布与诠释之对应关系被引量:59
2010年
汉语模态词(modals)有许多有趣的用法,不但为语法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也凸显出句法和语义间的映射机制,尤其是对解析句子的上层结构有相当大的助益。本文从制图理论(Cartographic Approach)的观点来阐明模态词的语法特质,并解析其分布与诠释的相应关系(Rizzi,1997;Cinque,1999)。同时,我们也引进"结构简化"(structuralsimplification)的观点来分析汉语模态词语法化的历程,以作为解释"模态光谱"(spectrum ofmodality)的基础。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语法化理论映射机制
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谈汉语疑问句和反身句中的内、外状语被引量:58
2007年
本文指出状语的句法分布和其语义诠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间对应更是井然有序而循序渐进的。文章以汉语的疑问状语和反身状语为材料,依其结构位置区分出内状语和外状语:前者的诠释围绕着伴随关系,以动词组为其势力范围,并受限于主语的主体意识。后者的诠释则脱不出致使关系,可再分为两类:较高的外状语占领了主句(CP),担任致使事件的述语;较低的外状语则盘据在小句(IP)的边缘,充当致使者的述语。从事件结构的角度来看,内、外状语可以分别对应到所谓的过程投射和致使投射;在历史发展的向度上,也有证据显示内、外状语的演化轨迹。这些发现进一步厘清了句法和语义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便于以此研究为基础来建构一套具有普遍性的映射机制。
蔡维天
关键词:汉语句法伴随性
“不/没怎么AP/VP”结构之词汇-句法界面研究
2023年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法界面讨论普通话中的“不/没怎么AP/VP”结构,文章提出该结构中的部分否定义源自词汇性成分“不怎么、没怎么”,其语义与英文中的hardly和seldom类似。源于现代汉语的强分析性(Huang,2015),词内成分“不/没”与“怎么”一起在词汇层构成一个副词性成分“不/没怎么”,“不/没怎么”附加到动词/形容词/模态词短语上,指涉较低的频率或程度。文章首先对该结构的组成成分进行描写,挖掘这些成分在搭配上的一些选择限制;接着考察该结构中的疑问词提问限制和共现限制。文章提出“不/没怎么”在词库中带有两个语义特征:[+否定]和[+量]。在进行语法操作时,“不/没怎么”的[+否定]和[+量]特征与其后动词/形容词/模态词短语内的相关特征(如[+wh][+量])会产生阻断效应,违反相对近距原则(Rizzi,2004),从而使得相关句子不合语法。
汪昌松蔡维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