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晶晶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超声
  • 6篇靶向
  • 4篇血管
  • 4篇微泡
  • 4篇分子
  • 4篇分子成像
  • 4篇靶向超声
  • 4篇超声分子成像
  • 4篇成像
  • 3篇造影剂
  • 2篇对比超声
  • 2篇血管新生
  • 2篇脂质体
  • 2篇生物素
  • 2篇生物素化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配体
  • 2篇微气泡
  • 2篇微球

机构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吴爵非
  • 10篇蔡晶晶
  • 9篇宾建平
  • 8篇杨莉
  • 7篇谢佳佳
  • 6篇胡广全
  • 4篇刘俭
  • 3篇廖旺军
  • 3篇纪丽景
  • 2篇廖禹林
  • 2篇李美瑜
  • 2篇查道刚
  • 2篇王月刚
  • 2篇高方
  • 2篇李贵平
  • 2篇刘伊丽
  • 2篇侯连兵
  • 2篇肖云彬
  • 2篇刘莹
  • 1篇陈冬冬

传媒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7篇2010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琼脂糖流动腔模型评价携αvβ3-整合素单抗超声微泡靶向血栓效能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体外评价携αvβ3-整合素单抗超声微泡(MBp)靶向血栓的黏附效能。方法将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的MBp和同型对照微泡(MB)随机注入自制琼脂糖流动腔模型内,与人血栓孵育30min后,PBS液15cm/s流速不间断冲洗血栓,分别在冲洗血栓2﹑4﹑6﹑8﹑10min时行对比超声检查并测量声强度(VI)值。结果MBp孵育组血栓VI值较冲洗前减小了28%~66%,而对照MB孵育组血栓VI值减小了87%~94%。VI值在各时间点MBP组均较MB组大(P<0.05)。结论MBp具有较好的靶向结合血栓效能,靶向血栓黏附后能抵抗一定的剪切应力。体外模拟体内剪切应力血流环境评价MBp的靶向血栓黏附效能将有助于预测MBp应用于体内血栓超声分子成像的效果。
胡广全刘俭杨莉燕翼吴爵非谢佳佳蔡晶晶纪丽景宾建平
关键词:靶向超声微泡对比超声血栓
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肽序列靶向超声微泡结合对比超声评价肿瘤新生血管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肽序列靶向超声微泡结合对比超声评价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声振法制备普通脂质微泡(MB),通过共价偶联的方法,将RGD肽序列连接在MB外壳,制备成靶向超声微泡(MBRGD).6只接种人肝癌HepG2细胞14 d的裸鼠(模型组)和6只未接种HepG2细胞的正常裸鼠(对照组),经尾静脉弹丸式注射等量MB和MBRGD,两次注射间隔30 min.注射10 min后,分别行肿瘤和骨骼肌的对比超声检查,测量肿瘤和骨骼肌的第1帧对比超声图像的声强度(VI),并对肿瘤组织和骨骼肌组织进行抗αvβ3-整合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模型组注射MBRGD和MB后,肿瘤第1帧对比超声图像分别显示显著及轻度的超声显影,VI值分别为17.03±3.58和5.33±1.71,注射MBRGD后的VI值是注射MB的3.18倍(P<0.05).对照组注射MBRGD和MB后,骨骼肌第1帧对比超声图像均无明显超声显影,VI值分别为3.10±0.48和2.90±0.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αvβ3-整合素在肿瘤新生血管内皮高度表达,而骨骼肌组织血管内皮却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应用MBRGD行对比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价肿瘤的新生血管,将有助于肿瘤性质的早期判断.
胡广全杨莉肖云彬谢佳佳吴爵非蔡晶晶刘俭廖旺军宾建平
关键词:靶向超声微泡对比超声新生血管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对小鼠腹主动脉炎症反应及内皮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或)白介素-1β(IL-1β)作用后小鼠腹主动脉的炎症反应及内皮P-选择素的表达。方法:32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3个实验组(IL-1β组、TNF-α组、TNF-α+IL-1β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在小鼠腹主动脉周围无菌注射炎性因子TNF-α和(或)IL-1β(对照组用PBS),4h后取出腹主动脉行HE染色和内皮P-选择素免疫组化染色,定量分析动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和半定量分析内皮P-选择素表达强度。结果:对照组动脉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及内皮P-选择素表达,3个实验组的动脉组织则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改变,并以TNF-α+IL-1β组为甚,该组动脉发生的病理改变程度和内皮P-选择素表达的强度与范围明显大于IL-1β组和TNF-α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TNF-α和IL-1β诱导的大动脉内皮的炎性病变稳定可靠,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相关大动脉内皮炎性病变早期的研究。
刘莹吴爵非刘俭伍巍兰杨莉滕中华蔡晶晶谢佳佳宾建平
关键词:炎症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P-选择素
αv-整合素超声分子成像可视化评价基质胶血管新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应用携带αv-整合素分子探针的分子成像可视化评价基质胶血管新生的可行性.方法 10只实验小鼠分别于腹部皮下注射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的基质胶制备血管新生模型.于注射后第10 d所有小鼠经尾静脉随机先后(间隔30min)弹丸注射携抗小鼠αv-整合素单抗靶向微泡(MBα)、携同型抗体对照微泡(MBc),并分别于注入后6 min行基质胶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基质胶的显影强度(video intensity,VI).随后,所有小鼠均预先αMBcv-整合素单抗封闭10 min后再注入MBα和MBc行超声造影检查.最后进行基质胶组织学检查.结果 超声造影图像显示MBα组呈明显的超声显影,VI值高达(20.5±3.3)U,而MBc组仅见轻度的超声显影,其VI为(4.8±1.5)U,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先单抗封闭αv-整合素后,MBα的VI值仅为封闭前的22.4%,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MBα的VI值较封闭前无明显变化,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基质胶中有丰富的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中有大量αv-整合素表达.结论 应用携带αv-整合素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可有效特异地评价基质胶血管新生.
谢佳佳杨莉吴爵非胡广全蔡晶晶肖云彬李美瑜陈冬冬宾建平
关键词:超声检查微气泡
超声分子成像可视化评价基质胶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eutic angiogenesis)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在血管新生时,血管内皮细胞上αv-整合素表达明显增加。因此我们假设应用携带抗αv-整合素单抗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
谢佳佳宾建平吴爵非李军华胡广全蔡晶晶
文献传递
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超声分子成像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携带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炎症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12只实验小鼠结扎一侧下肢股动脉制备缺血模型,另一侧股动脉为对照。术后第3天随机先后(间隔30 min)经尾静脉注入携抗小鼠VCAM-1单抗的靶向微泡(MB_V)和携同型抗体的对照微泡(MB_C),并于8 min后行对比超声检查,测量双侧下肢的显影强度(VI);最后进行双下肢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超声图像显示:缺血下肢MB_V组可见明显的超声显影,VI值高达(18.4±2.9)U;而在缺血下肢MB_C组仅见轻度的超声显影,VI值为(6.9±1.2)U,两微泡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微泡在非缺血下肢的VI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无论MB_V还是MBC微泡,其在缺血下肢的VI值均明显高于非缺血下肢相应的VI值。免疫组化显示:缺血下肢血管有大量的VCAM-1表达,而非缺血下肢未见VCAM-1表达。结论应用VCAM-1分子探针的超声分子成像可有效评价下肢缺血"晚时间窗"的炎症反应。
谢佳佳杨莉吴爵非胡广全蔡晶晶纪丽景宾建国刘莹宾建平
关键词:下肢缺血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超声分子成像造影剂靶向微泡
磁性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具有磁性的新型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即平均直径为1~4微米的包裹气体的磁性脂质体微球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具有磁性的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微球,包括微球的脂质层中和/或脂质层的表面含(或连接)有磁响应材料的情况...
宾建平吴爵非杨莉廖禹林刘伊丽侯连兵李贵平查道刚廖旺军高方王月刚蔡晶晶
文献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炎症的超声分子成像
背景和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在斑块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即有大量VCAM-1在斑块表面表达,在脉动得动脉系统血流状态下,靶向微泡有可能在该部位靶向黏附,若应用特异针对VCAM-1靶点得靶向微泡将有望实现动脉粥...
吴爵非蔡晶晶杨莉宾建平谢佳佳燕翼肖云彬胡广全刘伊丽
文献传递
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在炎症模型微循环中黏附机制及行为方式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荧光显微镜直视下对比评价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与同型对照微泡在微循环中的黏附机制及行为方式.方法 构建携荧光FITC的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MBp)和同型对照微泡(MBiso),并随机经静脉注入小鼠提睾肌炎症模型.20倍荧光显微镜直视下观察并记录5min内两种微泡在提睾肌微循环中的黏附情况,并对不同黏附方式的微泡进行计数.应用image-pro-plus分析软件对微泡进行定点追踪,并对其黏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MBp组与内皮黏附数量高达(8.4±2.1)个/视野,MBiso组仅为(0.8±0.8)个/视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p和MBiso组白细胞黏附数量分别为(3.6±0.6)个/视野、(2.2±0.8)个/视野,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泡黏附过程速度变化曲线显示MBp和MBiso分别以流动速度逐渐和迅速降低两种方式实现对靶组织的黏附.结论 MBp和MBiso具有不同的黏附方式,MBp能更高效、特异地黏附于炎症组织血管内皮上,为评价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或其他组织损伤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美瑜纪丽景杨莉胡广全谢佳佳蔡晶晶吴爵非刘俭宾建平
关键词:微气泡基因打靶细胞黏附
磁性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具有磁性的新型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即平均直径为1~4微米的包裹气体的磁性脂质体微球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具有磁性的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微球,包括微球的脂质层中和/或脂质层的表面含(或连接)有磁响应材料的情况...
宾建平吴爵非杨莉廖禹林刘伊丽侯连兵李贵平查道刚廖旺军高方王月刚蔡晶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