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海波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稻麦
  • 1篇稻麦轮作
  • 1篇植物系统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植物系...
  • 1篇尿素
  • 1篇农田
  • 1篇准动态
  • 1篇轮作
  • 1篇秸秆
  • 1篇秸秆还田
  • 1篇还田
  • 1篇挥发
  • 1篇N2O排放
  • 1篇NH
  • 1篇大气CO2浓...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董海波
  • 2篇郑循华
  • 1篇梁旺国
  • 1篇王睿
  • 1篇黄耀
  • 1篇梅宝玲
  • 1篇李明
  • 1篇周再兴
  • 1篇朱建国
  • 1篇童华君
  • 1篇刘春岩
  • 1篇姚志生
  • 1篇岳进

传媒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2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气CO2浓度升高和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随着大气CO2浓度的逐渐升高,CO2的施肥效应很可能对陆地生态系统的N2O地气交换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江苏北部的中国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实验平台上,采用静态箱暗箱-色谱法,研究了一个稻麦轮作周期(2005年6月中旬至2006年6月中旬)3种小麦秸秆还田水平处理(全还田、半还田和不还田)和CO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对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当地传统农田管理方式下的砂性土壤稻麦轮作农田N2O排放而言,所采用的观测方法未能检测到显著的秸秆还田效应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效应。
董海波郑循华黄耀姚志生梅宝玲朱建国
关键词:N2O排放秸秆还田大气CO2浓度升高稻麦轮作
准动态箱法测定农田NH_3挥发初探被引量:1
2009年
提出了能够原位测定农田土壤-植物体系NH3排放的准动态箱法,并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对其进行评估。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9.0%±4.9%,与风洞法一致;对农田裸地施肥后的NH3挥发测定结果与有限流通密闭室法具有显著一致性(r<0.05);休闲裸地1日内的NH3挥发与气温呈显著指数相关(r<0.05)。根据NH3挥发的日变化和逐日动态规律,准动态箱法测定农田日NH3挥发的最佳时间为9时(北京时间,下同)左右或16时左右,对单次施肥引起的NH3挥发最佳观测周期为施肥后1~2星期。且实验表明,山西冬小麦拔节期追施(撒施)尿素后,采用准动态箱法测定的NH3挥发N损失率为3%~5%。
童华君郑循华王睿周再兴岳进刘春岩李明梁旺国董海波
关键词:农田尿素土壤-植物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