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关节三角软骨板的测量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通过解剖测量,了解腕关节三角软骨板主要的形态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通过对40例成人腕骨标本进行解剖,解剖后观察三角软骨板的大致形态,对其直径厚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距离进行测量。结果对标本进行解剖及测量后得出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得出结果为:腕关节三角软骨板背侧的厚度为(5.38±0.56)mm,尺侧缘厚度为(6.45±0.32)mm,桡侧缘厚度为(2.58±0.48)mm,掌测的厚度为(7.49±1.27)mm,中央最薄处厚度为(1.05±0.20)mm,掌背侧直径(17.62±3.56)mm,尺桡侧直径为(13.04±2.67)mm。结论通过解剖测量得出了三角软骨板较为完整的数据;临床应用中按照三角软骨板测量数据及解剖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其损伤的发生。
- 陈博刘鸿刘雷陶圣祥余国荣阿米特简超肖紫春
- 一种可有效抑制骨肉瘤生长的生物重组型miR34a-5p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有效抑制骨肉瘤生长的生物重组型miR34a‑5p,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将人类来源的tRNA作为运载骨架,从其碱基序列中的反密码子处,通过插入可表达成熟miR34a‑5p的碱基...
- 喻爱喜李鹏程简超赵勇
- 一种可有效抑制骨肉瘤生长的生物重组型miR124-3p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有效抑制骨肉瘤生长的生物重组型miR124‑3p,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将人类来源的tRNA作为运载骨架,从其碱基序列中的反密码子处,插入可表达成熟miR124‑3p的碱基序列...
- 喻爱喜李鹏程简超
- 文献传递
- 一种可有效抑制骨肉瘤生长的生物重组型miR124-3p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有效抑制骨肉瘤生长的生物重组型miR124‑3p,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将人类来源的tRNA作为运载骨架,从其碱基序列中的反密码子处,插入可表达成熟miR124‑3p的碱基序列...
- 喻爱喜李鹏程简超
- 文献传递
- 医护一体化创面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伴骨外露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创面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伴骨外露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收治的64例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伴骨外露患者资料,创面部位均在小腿下1/3区域。根据诊疗模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53.6±12.4)岁;创面侧别:胫侧15例,腓侧16例;创面面积为28.27(23.56,37.70)cm^(2);受伤至治疗时间为(27.3±4.1)d;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创面诊疗模式:患者入院后由医护团队共同评估患者病情、诊视伤口、确定治疗方案,出院后患者在医生随访期间,同时由专科护士主导开展延续性诊疗服务。对照组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51.3±14.3)岁;创面侧别:胫侧17例,腓侧16例;创面面积为27.49(17.84,40.45)cm^(2);受伤至治疗时间为(27.6±4.0)d;实施全程以医生为主导的常规诊疗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创面复发率、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创面愈合率[83.87%(26/3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0.61%(20/33)],创面愈合后6个月内复发率[0%(0/3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8.18%(6/33)],住院时间[18.0(15.1,20.9)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26.8(18.4,40.1)d],患者满意度[50(50,50)分]高于对照组患者[50(42,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诊疗模式比较,专科护士主导的医护一体化创面诊疗模式在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伴骨外露修复中可提高患者创面愈合率,降低创面复发率,缩短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满意度。
- 杨璠江哲珍简超喻爱喜李鹏程
- 关键词:下肢医护一体化诊疗模式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近红外二区成像介导创伤修复重建手术的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近红外二区(NIR-Ⅱ)成像介导创伤修复重建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在ERAS理念下应用NIR-Ⅱ成像介导创伤修复重建手术的38例患者资料。男22例,女16例;年龄为(50.3±2.7)岁。NIR-Ⅱ成像用于血管吻合术后通畅性判断14例,介导皮瓣切取与灌注监测13例,断指再植术后动/静脉血供评价11例。记录患者术后2、7、14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采用中国医院住院患者体验和满意监测量表(CHPESM)]、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4 d以上随访,手术均成功,修复重建部位肢体或皮瓣存活,基本恢复正常形态和功能。术后2、7、14 d所有患者VAS评分分别为(2.1±0.6)分、(1.6±0.6)分、(0.8±0.4)分,住院时间为(9.8±3.4)d,患者满意度>95%。末次随访时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则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无僵硬12例,轻度僵硬8例,僵硬稍严重11例,中度到重度僵硬3例,严重僵硬2例,完全僵硬2例。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ERAS理念下应用NIR-Ⅱ成像技术介导创伤修复重建手术,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
- 杨璠吴亦凡喻译锋王正胡婧徐嫚娟简超漆白文喻爱喜张栋
- 关键词:修复外科手术康复
- 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技术要领。方法:采用仰卧位膝后内侧入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并胭动脉损伤18例,其中胭动脉直接吻合10例、血管桥接8例;胫骨平台骨折均行有限内固定辅以外固定架固定。结果:术后14例小腿全部存活,4例出现部分坏死。骨折愈合9例,延迟愈合9例;骨折愈合时间3-17个月,平均6.9个月。18例均获随访,时间为0.5~2.5a,平均1.1a。其中14例于6个月后恢复行走功能,步态基本正常;4例因小腿前外侧肌群坏死出现足下垂内翻畸形,二期行踝关节融合术后均恢复行走功能,步态基本正常。结论:膝后内侧入路简单、安全、显露好,是修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的理想入路。
- 丁帆陶圣祥阿米特简超张海涛刘国狮许刚刘鸿孙文晋
- 关键词: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外固定支架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损伤致大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二例被引量:1
- 2020年
-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创伤或其他原因引起出血、水肿,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引起组织急性缺血的早期症状及体征[1],常发生于小腿及前臂。大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相对少见。本文报道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损伤致大腿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
- 李宗焕陶圣祥喻爱喜余国荣肖卫东简超郑前进韩先顺
-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切开减压术
- 预防性胫前肌-筋膜瓣转位在并发延迟皮肤坏死的胫骨骨折患者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预防性胫骨前肌-筋膜瓣转位在胫骨骨折合并重度皮肤软组织损伤发生延迟坏死病例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合并重度皮肤软组织损伤的胫骨骨折患者行Ⅰ期骨折固定联合预防性胫前肌-筋膜瓣转位术,发生皮肤延迟坏死后予以植皮,观察其伤口愈合情况、随访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4例患者伤口均愈合,无感染并发症,随访13例,骨折均愈合,无骨外露、骨髓炎等并发症,1例失访。结论预防性胫前肌-筋膜瓣转位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并发延迟皮肤坏死的胫骨骨折的措施。
- 简超陶圣祥谭金海丁帆许刚阿米特
- 关键词:皮肤坏死胫骨骨折
- 聚乙烯亚胺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聚乙烯亚胺(PEI)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效率,从而优化可用于转染实验的条件。方法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比色法检测0.2%-2.0%PEI的细胞毒性,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测定NIP3.97-37.75的转染效率、培养液中的氯喹(0-100μmol/L)、10%白蛋白、5%血清及0-20mmol/LMg^2+对PEI转染BMSCs效率的影响。结果当完全培养基内的PEI浓度低于0.8%,BMSCs存活率为70%;N/P15时PEI转染BMSCs的效率为14.4%;溶酶体抑制剂氯喹可增加PEI的转染效率,培养液中的10%白蛋白、5%血清及Mg^2+可降低PEI转染效率。结论PEI是一种有效的BMSCs非病毒转染剂。
- 方志辉谭金海简超
- 关键词:非病毒基因载体转染聚乙烯亚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