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颖 作品数:12 被引量:62 H指数:4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GABABR1基因(G1465A)多态性与脑梗死继发癫痫关联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B受体B1亚单位(gamma-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 1,GABABR1)基因(G1465A)多态性与汉族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的相关性。方法取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肘静脉血,柱层析法提取血细胞基因组DNA,用PCR-RFLP技术检测GABABR1基因G1465A多态基因型,并与脑梗死无癫痫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GABABR1基因G1465A多态基因型都显示为G/G型,未发现A/G和A/A型。结论汉族人群GABABR1基因(G1465A)未显示多态性,可能不是脑梗死继发癫痫的易感因素。 王利军 王建平 蒋超 王颖颖 吴川杰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癫痫 汉族 桥本脑病1例 2012年 报道桥本脑病1例,本例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典型,诊断明确,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痊愈。目前认为桥本脑病发病率高,临床诊断率却较低,本文通过分析桥本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特异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目前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的情况,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桥本脑病的认识,在碰见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时,能够全面分析病情,完善相关特异的检查,争取早期诊断,避免误诊,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王利军 王建平 蒋超 王颖颖 陈宁宁 吴川杰关键词:桥本脑病 抗甲状腺抗体 自身免疫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社会、环境、躯体、心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通过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将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提升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 王颖颖 王舒阳 王雅利关键词: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血塞通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塞通胶囊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老年ICD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观察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塞通胶囊治疗)各53例。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进行彩超检查、血脂检查及血液流变学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CAS软斑块的厚度、大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两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全血粘度(低切变率、高切变率)、血浆黏度、网织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与常规西药联合治疗老年ICD能有效改善患者的CAS软斑块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刘柳 蒋超 王颖颖 王雅利 李芳芳 王书阳关键词:血塞通胶囊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液流变学 多学科协作营养管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3 2021年 目的评价多学科协作营养管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9例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并在研究过程中将不能完成整个研究过程的病例剔除。最终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营养管理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接受了多学科协作营养管理模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 d的血清蛋白、前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肌围等营养指标,并记录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肌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清蛋白及前血清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5),研究组患者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16)。结论多学科协作营养管理模式应用于急性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亦有助于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李宇辉 张静 王颖颖 王变丽 刘骞豪 赵杨 李芳 李程平关键词:营养管理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一家系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对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家系进行基因诊断。方法采用PCR技术,对一汉族SCA家系(包括3例患者及3位无症状成员)及50名正常对照者的SCA1~3基因进行检测,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产物直接测序法计数等位基因内CA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结果该家系中所有成员SCA1、SCA2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在正常范围;3例患者SCA3 CAG重复次数分别为67、68和66次,1位无症状成员为71次。结论该家系为SCA3,基因检测诊断出1例症状前患者。 王建平 王颖颖 蒋超 王利军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基因诊断 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联合检测诊断脑梗死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联合检测诊断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期体检的健康中老年人50例(对照组),均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ox-LDL、HCY及Lp-PLA2水平,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其诊断脑梗死的临界值及评价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清ox-LDL、HCY及Lp-PLA2水平显著升高(P <0. 05)。病例组患者中,轻、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者分别为39例(32. 50%)、53例(44. 17%)、28例(23. 33%),其血清oxLDL、HCY及Lp-PLA2水平轻度<中度<重度(P <0. 05)。血清ox-LDL、HCY及Lp-PLA2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67、0. 81、0. 74,通过ROC曲线分析其诊断脑梗死的临界值分别设定为5695. 72μg/d L、18. 45μmol/L、169. 85 ng/ml;三项指标中,HCY单独诊断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性较高,分别为78. 33%、90. 00%,血清ox-LDL、HCY及Lp-PLA2联合检测诊断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3. 33%、100. 00%。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HCY及Lp-PLA2水平异常升高,且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其可能成为早期预测脑梗死发生的生物学指标。 刘柳 蒋超 王颖颖关键词:脑梗死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脑梗死继发癫痫与GABABRl基因和PDYN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B受体B1亚单位(GA BA BR1)基因(G1465A)多态性及前强啡肽原(PDYN)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脑梗死继发癫痫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五、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住院及门诊收治的67例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同期收治的93例脑梗死无癫痫患者和104例体检正常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各组对象肘静脉血,柱层析法提取血细胞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检测GA BA BRl基因(G1465A)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PDYN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结果3组研究对象酬鲋BRJ基因(Gl465A)都显示为G/G型,未发现A/G型和A/A型。脑梗死继发癫痫组中PDYN启动子区基因L/L型频率(76.1%)略高于脑梗死无癫痫组(73.2%)及正常对照组(73.1%),L型等位基因频率(85.8%)略高于脑梗死无癫痫组(85.5%)及正常对照组(84.6%),3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GABABRJ基因(G1465A)及PDYN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脑梗死继发癫痫可能无明显关系。 王建平 王利军 蒋超 王颖颖 吴川杰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继发性 癫痫 多系统萎缩合并睡眠呼吸障碍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1例报道 被引量:1 2018年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种成年起病、进展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不良的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及锥体束征等临床特征。由于起病时累及3个系统的先后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可出现尿失禁、体位性低血压、运动迟缓、行走不稳等症状,还可能出现精神情感障碍[1],但合并特殊类型睡眠障碍患者少见。随着病程进展。 王颖颖 刘柳 王舒阳 贾传宇 李芳芳 王雅利 张静 蒋超关键词:多系统萎缩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睡眠呼吸障碍 帕金森综合征 小脑性共济失调 锥体束征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1例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我国该病发病率,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对一例患者的SCA1、SCA2、SCA3三个基因的三核苷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然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确定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的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结果该患者SCA3致病基因出现异常等位基因,CAG扩增次数为67次。结论临床表现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患者,可通过实验室的基因诊断进行确诊。 王颖颖 王建平 蒋超 王利军 何远宏 晁志文关键词: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基因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