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
- 作品数:33 被引量:51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阴道炎功能学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功能学检测在评价阴道微生态环境、诊断阴道炎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取117例阴道炎患者、49例无阴道炎者的阴道分泌物,分别通过功能学检测、盐水湿片镜检和革兰染色涂片镜检检测,将三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功能学检测与盐水湿片镜检相比,在判断乳杆菌缺乏、诊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单一感染、细菌性阴道病(BV)单一感染阳性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吻合度较差或一般。在判断WBC数目和诊断滴虫阴道炎(TV)、VVC合并感染、BV合并感染阳性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过氧化氢(H2O2)活性与镜检乳杆菌数目呈正相关(r=0.314,P=0.000),白细胞酯酶(LE)活性与盐水湿片镜检WBC数目、中毒性WBC比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5、0.408,P均<0.05)。H2O2、LE、p H三项联合检测和镜检诊断需氧菌性阴道炎(A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吻合度一般。结论功能学检测对判断乳杆菌减少、诊断BV和VVC单一感染有一定作用,对AV有辅助诊断作用,可作为镜检辅助诊断方法。但判断WBC增多和诊断TV、VVC合并感染、BV合并感染阳性率与镜检存在差异、吻合度差或一般。
- 雷英岳莹利范爱萍耿女王辰薛凤霞
- 关键词:阴道炎
- 莫西沙星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治疗需氧菌性阴道炎(AV)的影响因素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2例AV患者,给予口服莫西沙星0.4 g,每天1次,连用6 d为1个疗程。以镜检诊断标准评价疗效,计算治愈率,有效但未治愈者为有效,应用第2疗程莫西沙星,无效者改用其他治疗方案。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1疗程疗效的因素。结果莫西沙星1疗程治疗结束时,治愈率为65.7%,有效率为29.4%,无效率为4.9%。经过2疗程的治疗,治愈率达到85.3%,有效率为9.8%,无效率为4.9%,且更多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阴道分泌物p H值≥5.0是1疗程不能治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结论莫西沙星治疗AV具有较好疗效。多数患者经过1疗程的莫西沙星治疗可以治愈。对于治疗前阴道分泌物p H值≥5.0的患者,提示需要用2疗程莫西沙星治疗。
- 耿女王辰王辰岳莹利范爱萍王颖梅张慧英
- 关键词:莫西沙星
- 绝经后子宫颈癌癌前病变诊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5
- 2018年
-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近20%的人口在55岁以上,其中包括1.4亿的老年妇女。2015年国内癌症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45岁以上人群的子宫颈癌新发病例约7万,占总数的70%。因此,绝经后子宫颈病变的诊治仍是子宫颈癌防控工作的重点。由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使得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及阴道镜下癌前病变的表现有别于育龄期妇女,因而其筛查后的管理及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均有所不同或尚存争议。
- 曹倩文王宝晨王辰尤志学薛凤霞
- 关键词:子宫颈癌前病变育龄期妇女诊治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子宫颈病变
- 输卵管感染与癌变及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的价值被引量:6
- 2014年
- 临床病理资料提示,输卵管感染可能与输卵管癌、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目前尚无定论。近年来"卵巢癌的输卵管起源学说"使人们日益关注输卵管预防性切除术的价值。目前研究显示,预防性附件切除能有效降低遗传性卵巢癌,尤其是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卵巢癌的发病风险,能否降低散发性卵巢癌的发生需进一步探讨。单纯预防性输卵管切除能否降低遗传性及散发性卵巢癌以及其他盆腹腔浆液性腺癌的发病风险也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预防性附件或输卵管切除时,应慎重评估患者综合情况,权衡手术获益和风险,为患者争取最大手术获益。
- 王辰薛凤霞
- 关键词:原发性输卵管癌输卵管炎预防性输卵管切除卵巢癌
- 氟康唑单纯口服及联合硝呋太尔片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合并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2
- 2018年
- 目的:比较口服氟康唑胶囊与口服氟康唑胶囊联合阴道放置硝呋太尔片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合并需氧菌性阴道炎(AV)混合感染的疗效,探讨VVC合并AV的合适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VVC合并AV患者17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89例给予口服氟康唑治疗(单药组),84例给予口服氟康唑胶囊联合阴道放置硝呋太尔片治疗(双药组),统计两组的治愈率、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173例患者中,91.9%为VVC合并轻、中度AV患者。单、双药组中,VVC合并轻、中度AV患者的治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合并重度AV患者。单、双药组间比较,VVC合并轻、中度AV的治愈率(轻度:76.4%vs 73.5%,中度:77.3%vs 90.5%)、有效率(轻度:94.5%vs 93.9%,中度:95.5%vs 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VVC合并轻、中度AV的患者,单纯口服氟康唑可取得氟康唑与硝呋太尔联合用药相同的治疗效果。
- 卢晓博李星烁李会阳王辰韩姹武文娟闫晔田文艳王颖梅薛凤霞
- 关键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氟康唑胶囊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分析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2011年8月~2015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妇科门诊的237例重度VVC患者及同期490例轻中度V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OR=0.658,95%CI为0.481~0.899,P=0.009)、已婚(OR=0.560,95%CI为0.394~0.794,P=0.001)、采用自然避孕法避孕(OR=0.588,95%CI为0.359~0.965,P=0.036)、有妊娠史(OR=0.565,95%CI为0.411~0.777,P=0.000)、有阴道分娩史(OR=0.557,95%CI为0.371~0.835,P=0.005)是重度VVC的保护因素。白假丝酵母菌感染(OR=5.678,95%CI为2.180~14.789,P=0.000)是重度VVC的危险因素。对食物、药物或花草过敏(OR=1.713,95%CI为0.982~2.988,P=0.058)是重度VVC的可疑危险因素。(2)多因素分析显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OR=4.593,95%CI为1.700~12.414,P=0.003)以及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OR=2.172,95%CI为1.059~4.458,P=0.034)是重度VV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以及对药物、食物或花草过敏是重度VVC的独立危险因素。
- 刘晓娟耿女王辰闫晔范爱萍韩姹王颖梅薛凤霞
- 关键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2021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性传播感染治疗指南》关于阴道炎症的诊治规范解读被引量:15
- 2021年
- 阴道炎症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除可引起患者外阴阴道不适症状以外,还可导致一系列与生殖健康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危害女性生殖健康。常见阴道炎症包括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阴道毛滴虫病(trichomoniasis)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
- 高月倩白君宜王辰李会阳董梦婷高超范爱萍薛凤霞
-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 刘晓娟耿女王辰闫烨薛凤霞
- 阴道微生态评价对需氧菌性阴道炎的诊断作用被引量:26
- 2017年
- 阴道微生态评价对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及其混合感染的诊断具有一定优势,提高了AV的诊断率、减少了漏诊率。目前诊断方法仍以形态学湿片检测进行AV评分为主,功能学检测为辅。功能学检测仍需统一规范与临床验证,有待进一步开发更具特异性的预成酶,结合形态学优化不同指标组合,建立AV诊断标准评价体系。
- 王辰薛凤霞
- 关键词:阴道炎阴道微生态
- 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学被引量:21
- 2013年
-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指病原体感染女性上生殖道后引起的盆腔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认为PID主要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单一病原体感染,之后通过后穹隆穿刺技术、腹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活检术的应用,取得上生殖道的标本,逐步认识到PID的病原体由多种微生物组成,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来源,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常见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chlamydiatrachomatis,CT)、支原体;内源性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外源性及内源性两类病原体可分别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通常为混合感染。除了常见的淋病奈瑟菌、CT及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genitalium,Mg)、需氧菌、厌氧菌等病原体,此外引起PID的其他微生物还包括:滴虫、2型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有些地区,PID可能为由结核分枝杆菌或血吸虫引起的肉芽肿性输卵管炎。近年来由于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的新技术发展,对PID的病原体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认识。不同病原体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致病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和进一步明确病原体种类及其致病机制,为治疗时正确选择抗生素、判断预后及积极预防均提供帮助。现重点阐述国内外随时代变迁对PID病原学方面的认识。
- 雷英王辰薛凤霞
-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病原学2型单纯疱疹病毒淋病奈瑟菌兼性厌氧菌生殖支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