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关系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8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病灶越大,血糖水平越高;随着脑梗死病灶增大,纤维蛋白原水平随之升高;脑梗死急性期预后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变差,血糖越高,治疗的总有效率越低。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的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反映患者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并提示其转归。
- 苗青王菲周媛孙静
- 关键词:脑梗死血糖纤维蛋白原预后
- 胼胝体梗死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头颅CT、MRI、TCD、CA表现,预后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07.2008年住院病例中的21例胼胝体梗死患者,对其头颅CT、MRI、TCD、CA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老年较多,以60~70岁为高发年龄,病因及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76.2%)、糖尿病(33.3%),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偏瘫、感觉障碍、精神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胼胝体梗死部位以压部多见,常累及基底节区、额叶、顶叶、颞叶等部位。结论胼胝体梗死少见,多有脑血管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因其累及部位不同复杂多样,梗死部位多见于压部,多合并其他部位梗死灶,头颅CT及MRI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临床症状轻微,预后好。
- 吴松周媛王菲
- 关键词:胼胝体梗死高危因素核磁共振
- 胼胝体变性的临床及影像特征(附4例分析)
- 2011年
- 目的分析胼胝体变性(MB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4例MB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有长期大量饮酒的嗜好,以精神症状、共济失调、痴呆为主要表现;CI与MR可见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病灶。CT病灶为低密度,MRI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予大剂量维生素B族治疗有一定疗效。结论 MBD致病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酒精中毒,急性型MBD精神障碍突出;慢性型以痴呆、精神症状及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CT与MR为其生前诊断的主要手段,以胼胝体膝部、压部对称性病灶为其主要异常表现。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大剂量维生素B族可改善症状。
- 吴松王菲刘浩
- 关键词:胼胝体变性核磁共振
- 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6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2周后根据疗效将病例组分为病情改善组(A组)和治疗无效或加重组(B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分析间接胆红素与患者最大梗死直径的相关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入院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2周后,2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2周后A组患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患者最大梗死直径显著低于B组,且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最大脑梗死直径与间接胆红素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会有胆红素水平升高,低胆红素血症提示患者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 王菲叶斌张干金强
- 关键词:脑梗死胆红素动脉粥样硬化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关系的临床探讨(附70例报告)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70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颈动脉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对70例临床确诊的脑梗塞患者的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率明显较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塞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脑梗塞以及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监测和检出,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王菲张干苗青张锋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超声检查多普勒
- 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9例临床观察
- 2003年
- 王晓霖王菲唐桂华张干杨勇敏李素勇骆晓玲
-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头颅CT检查尿激酶手术方式
-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脑梗塞64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 2013年1月收治64例脑梗塞患者的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川芎嗪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脑梗塞的近期疗效显著,在改善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王菲吴松周媛
- 关键词:脑梗死盐酸法舒地尔药物疗法
-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附2例报告)
-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其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2例V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2例VBD患者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 吴松王菲周媛刘浩
- 关键词:病理诊断影像学特征病例分析
- 维生素E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海马过磷酸化tau蛋白含量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通过氧化应激途径,探讨维生素E(Vit E)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脑内磷酸化tau蛋白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D模型组、AD模型治疗组,每组12只。以淀粉样β蛋白左侧杏仁核注射制备A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注射等量的溶剂。模型治疗组以胃管注入VitE 10 mg/d。Y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海马Pser-262-tau的表达。结果:AD模型治疗组的记忆功能虽不如假手术组(P<0.01),但比AD模型组则有改善(P<0.01)。Vit E减少AD模型大鼠海马磷酸化tau蛋白的含量(P<0.01)。结论:Vit E能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且使AD大鼠的海马tau蛋白表达下降,提示Vit E对AD大鼠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具有保护作用。
- 苗青闫福岭张干王菲吴松董利叶斌
- 关键词:维生素E淀粉样Β蛋白TAU蛋白磷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