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艳华

作品数:27 被引量:555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经济地理
  • 5篇经济地理学
  • 4篇产业转移
  • 3篇演化经济地理...
  • 3篇金融
  • 3篇产业结构
  • 3篇城市
  • 2篇地理
  • 2篇生产网络
  • 2篇区位
  • 2篇全球生产网络
  • 2篇中原城市
  • 2篇中原城市群
  • 2篇自生能力
  • 2篇流域
  • 2篇金融地理
  • 2篇金融地理学
  • 2篇经济带
  • 2篇竞争优势
  • 2篇黄河流域

机构

  • 26篇河南大学
  • 6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河南财经政法...

作者

  • 26篇王艳华
  • 23篇赵建吉
  • 14篇苗长虹
  • 4篇张建伟
  • 2篇冯海龙
  • 2篇张洁
  • 1篇吕可文
  • 1篇李学鑫
  • 1篇刘丽
  • 1篇胡志强
  • 1篇郑洁
  • 1篇尚文英
  • 1篇张艳
  • 1篇夏宏
  • 1篇姜海宁
  • 1篇王珏
  • 1篇马海涛
  • 1篇李俊民
  • 1篇刘岩
  • 1篇马捷

传媒

  • 5篇经济地理
  • 3篇地理学报
  • 2篇河南科学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商业时代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商业研究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特区经济
  • 1篇人民黄河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创新科技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被引量:2
2008年
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为支撑,通过对中部6省要素禀赋和制造业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发现河南省具有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土地次之、资本最为稀缺等特点,河南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但近年来一些行业过快的资本增密速度与要素禀赋形成了明显的错位.最后指出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必须实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有机互补和结合,并提出了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途径与对策.
尚文英赵建吉王艳华马海涛苗长虹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基于资源禀赋、技术学习的企业自生能力构建被引量:6
2008年
从分析资源禀赋和技术学习与企业自生能力的关系,得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并不足以支撑企业自生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技术学习是企业自生能力的重要支撑。并且应基于资源禀赋和技术学习来构建企业自生能力。
赵建吉王艳华苗长虹
关键词:资源禀赋技术学习企业自生能力
豫赣湘皖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变系数计量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豫皖湘赣4省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豫赣湘皖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时空格局特征以及产业转移对创新产出作用强度的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豫湘赣皖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在2010—2020年虽增长迅猛,但其区域差异变化不大;(2)豫湘赣皖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较高的地区集中在省会及周边地市,二者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自相关性;(3)从OLS模型上看,对创新产出影响依次为工资动力、产业转移、外向与经济发展动力和创新环境动力;(4)产业转移的影响强度大致自西向东呈递减态势;创新环境动力的影响强度在西南部较高,豫湘赣皖北部较低,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外向与经济发展动力对安徽省部分地市创新产出的作用较大,对河南省与湖南省部分地市影响相对较小,自东向西逐渐递减;工资动力的影响强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
张建伟王艳华翟蕴芝王钰贺赵建吉孙欣宇刘洪妍
关键词:产业转移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从GPN 1.0到2.0: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被引量:18
2017年
在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1.0)基础上,Coe和Yeung发展了更为动态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GPN 2.0)。通过与GPN 1.0相比,该文认为GPN 2.0形成于全球化深度调整阶段,与GPN 1.0所处的全球化加速发展阶段有较大差异;GPN 2.0对网络内的企业行动者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GPN 2.0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以及动态变化具有更强的解释力;GPN 2.0提出的战略耦合的3种模式与8种区域发展类型,对区域发展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GPN 2.0理论框架还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明晰定量研究中的因果机制与研究变量、基于产业异质性分析全球生产网络的驱动力与影响因素、将国内市场与技术创新等解释变量纳入分析框架、加强网络内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下的网络动态演化研究,应成为GPN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
王艳华郝均赵建吉苗长虹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全球生产网络
基于区域自生能力的胶新铁路经济带构建被引量:9
2007年
在分析胶新铁路沿线区域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胶新铁路经济带形成机制;基于区域自生能力概念,提出胶新铁路沿线经济带的构建对策:在点轴理论的基础上实施比较优势战略,使沿线地区在具有自生能力的基础上形成铁路经济带.
赵建吉王艳华苗长虹
关键词:胶新铁路经济带
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23年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时间节点,采用Martin等的测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特征。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水平不断提升,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明显降低,且在2015年后最为显著。②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空间相关性较强,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且高—高类型区逐步向黄河以南地区拓展,低—低类型区范围呈显著扩大趋势。③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调整期,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④对于副省级以上城市,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恢复期和调整期专业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恢复期和调整期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一般城市,在抵御期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影响显著为正。
赵建吉张馨歆王艳华苗长虹
关键词:演化经济地理学产业结构
中原城市群产业分工与经济联系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运用产业区位熵,研究发现目前中原城市群:①在19大类产业上的分工不明朗,各城市的专业化产业相似程度高;②在2位数工业产业上的分工层次也不高,各城市的主要专业化产业大多以当地矿产或农产品资源为基础.运用加入反映两城市产业分工的克鲁格曼指数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①2000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内部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型城市开始浮现;②目前,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空间可分为4个不同等级;③在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尽管"距离衰减"规律仍在起作用,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李学鑫赵建吉王艳华
关键词:经济联系引力模型产业分工中原城市群
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被引量:3
2008年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的权益和现状值得关注,失地农民的权益问题不仅关系我国城市建设,更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辩证地认识失地农民现象,探求合适的解决途径。
李俊民王艳华赵建吉郑洁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权益
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空间特征和时空演化被引量:22
2016年
本文以县(市、区)作为空间分析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指标,对1986-2014年长江经济带853个县域创新产出的时空特征进行ESDA分析。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1年前增长缓慢,其后增长迅猛,2012年后开始降低;相对差异呈现"增加—缩小—缓慢增加—缩小"的态势,其年度空间关联性呈增长趋势;(2)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县域分布呈现出分散、集中、相对集中扩散的态势,创新产出较高的县(市、区)为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区、经济发达县(市、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市区;(3)显著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局部变化明显,县(市、区)显著空间的关联类型以正相关类型为主,显著低低集聚关联类型占主导地位,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在西部地区,且有向中部扩展的态势;(4)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科技创新资源禀赋、教育水平与研发投入、技术溢出与扩散、政策与制度因素的作用较为显著。
张建伟石江江王艳华赵建吉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长江经济带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河南省制造业结构现状及其优化被引量:1
2007年
本文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引入制造业结构评价中,以此为基础构造评价模型,将河南省29个产业部门划分为4种类型,据此对河南省制造业结构现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优化对策。
马捷王艳华赵建吉
关键词:制造业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