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鼎
- 作品数:63 被引量:1,042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海洋固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海洋生产力的氮、碳贡献被引量:15
- 2002年
- 固氮生物及其共生体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素供给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贫营养盐海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新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就海洋固氮生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在世界不同海域和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 ,海洋固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共生互作关系多样化 ,作较全面的概述。综合分析了海洋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 (活性 )、在光合固碳中的作用和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 董俊德王汉奎张偲黄良民王肇鼎
- 关键词:多样性
- 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次表层BOD和COD的研究被引量:12
- 2000年
- 研究表明,大亚湾海区海──气界面微表层对BOD和COD均产生了富集,但富集概率有所差别,BOD为87.5%,COD为100%,平均富集因数,BOD为3.00,COD为3.28。BOD和COD与相应的营养盐和Chl·a的回归分析表明,其相关显著性水平,微、次表层优于表、底层。
- 彭云辉王肇鼎潘明祥朱卓洪韦桂峰
- 关键词:微表层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次表层
- 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9
- 2004年
- 研究了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仔、稚鱼的日摄食节律和摄食强度,以及饵料密度、温度、盐度对其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育8d仔鱼(摄食轮虫)、23d稚鱼(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38d稚鱼(摄食鳗鱼粉状饵料)均表现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白天摄食强度占日摄食强度的68%以上;在白天的摄食中,又以早晨6:00-8:00和傍晚16:00-18:00摄食强度最大:夜间摄食较少或基本不摄食,所以军曹鱼早期幼体的摄食习性属白天摄食且偏于晨昏性类型。在不同饵料密度梯度的试验中,发育8d-11d仔鱼和23d-26d稚鱼摄食的适宜饵料密度范围分别为15 ind·mL-1-20 ind·mL-1和7 ind·mL-1-2 ind·mL-1。温度和盐度对发育21d-24 d稚鱼日摄食强度的影响均表现为抛物线型的变化曲线,摄食的适宜水温范围为27-31℃,适宜盐度范围为28‰-32‰。结果还表明,幼休摄食强度与饵料密度、水温、盐度的关系均适合于用二次多项式来定量描述。
- 陈浩如孙丽华王肇鼎严岩
- 关键词:军曹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
- 春季角毛藻对N/P值响应的FRD判别被引量:1
- 2004年
- 首次运用FRD判别法,探讨了角毛藻(Chaetocerossp.)生长对N/P值的响应过程。通过大亚湾春季现场观测的角毛藻细胞数量与DIN/PO4比值关系分析,构建关系曲线的完全样本进行泛函回归分割(FRD)判别。FRD判别表明,角毛藻是以3种不同的生长状况响应N/P值变化,即在N/P<15.79(±1.41)时,角毛藻数量随N/P值增大处于缓慢生长状况;在N/P=15.79(±1.41)~59.90(±4.28)之间时,角毛藻数量则随N/P值增大而迅速增长;而当N/P>59.90(±4 28)时,角毛藻数量达到最大生长值,并处于上下涨落状态。
- 韦桂峰王肇鼎
- 关键词:角毛藻
- 珠江口水体中铜与悬浮颗粒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 1995年
- 使用无机离子交换法研究珠江口水体中铜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作用,测出钢与悬浮颗粒物相互作用的pH曲线呈S形,其分级离子交换等温线是一种新的“台阶”型;从分级离子交换理论求得分级平衡常数K1为5.0,K2为78.1,珠江口水体中铜的表观络合容量为0.92μm及其条件稳定常数为3.5×107。
- 丘耀文王肇鼎张正斌刘莲生
- 关键词:铜悬浮颗粒物珠江口相互作用
- 大亚湾海域海水中各种形态磷的研究被引量:20
- 2002年
- 根据 1999年 5月 (春季 )的调查 ,统计了大亚湾海域海水微表层、次表层、表层和底层水中各种形态P的含量 ,计算了各种形态P分别占总磷 (TP)和总溶解磷 (TDP)的百分比 ,讨论了各种形态P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了影响颗粒磷 (PP)和溶解磷 (TDP)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大多数站位微表层对各种形态P产生了富集 ,但是富集概率有所差别 ;大亚湾海域水中P ,除微表层主要以PP形态存在外 ,其余水层均主要以TDP形态存在 ,TDP在所有水层中均以DOP为主要存在形态 ;各个水层中PP是影响TP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PP在微表层、次表层和表层分布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为COD ,在底层则为叶绿素a与COD的叠加 ;影响TDP在微表层和底层分布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盐度 ,在次表层和表层则为COD。
- 孙丽华王肇鼎彭云辉
- 关键词:总磷颗粒态磷
- 大亚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统计分析被引量:18
- 1998年
- 1990年12月至1991年12月对大亚湾水域进行周年生态调查。采用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通过因子分析、主成份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该水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季节更替、数量变化、时空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地展示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周年变化。
- 周贤沛林永水王肇鼎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统计分析
- 大亚湾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重金属分布及其生态危害被引量:81
- 2005年
- 分析了1996—1997年4个航次大亚湾西南部海域水体、沉积物与生物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大亚湾海域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趋势,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之间及其与沉积物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并且采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推荐的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急性和慢性安全浓度基准,评价了该海域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Hg、Cd、As、Pb、Cu、Zn、Cr(水体数据)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58、0.041、2.25、2.4、3.2、42、2.34μg.L-1,0.162、0.042、8.0、32、24、89 mg.kg-1,0.058、0.395、2.22、0.25、3.411、6.1 mg.kg-1;重金属与硫化物、石油类和有机碳相关性较差,而与沉积物的pH呈显著负相关;水体中Cu的含量对海洋生物构成威胁,而沉积物中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尚轻。
- 丘耀文颜文王肇鼎张干
- 关键词:重金属生态危害沉积物
- 小波分析在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4
- 2003年
- 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是时间-频率分析领域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多时间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特性,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信号分析、信息分析和地球科学研究上。本文以大亚湾大鹏澳水域2002年春秋两季浮游植物30d连续观测资料为例,首次运用小波技术分析浮游植物对生境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通过小波变换的浮游植物数量(细胞密度)的时间序列,存在各自的优势周期和多时间尺度结构特征,而春秋两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优势周期和多时间尺度结构,在大尺度上大致相同,但在小尺度结构上稍有差别;使用不同小波变换(如 Mexh小波变换和Morlet小波变换)可以取得各自不同特点的结果。本文对小波分析技术在生态环境研究的初步应用说明,小波分析技术可以对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多层次和多分辨的分析,为深入研究和预测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手段。
- 韦桂峰王肇鼎
- 关键词:小波分析生态环境浮游植物
- 珠江口贫氧区沉积物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
- 1993年
- 研究了珠江口贫氧区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Fe和Mn含量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迁移和固-液平衡过程相互作用的特征;研究了沉积物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组分对其沉积-溶解作用的影响;研究了表层沉积物对它们的富集作用。结果发现,沉积物对Cu,Pb,Zn和Cd的富集系数(K)排列次序为K_(Cd)>K_(Pb)>K_(Cu)>K_(Zn)。K_(Cd)大于对照区和长江口的相应值。此结果说明,上述区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可能有自生的CdS。且贫氧水的表层沉积物中Fe,Mn,Cu,Pb和Cd的地球化学特性尚未有显著的改变。
- 孙恢礼王肇鼎梁志丘耀文陈玲娣
- 关键词:珠江口沉积物微量金属地球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