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萍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姜黄素通过NF-κB信号通路发挥对S16细胞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受阿霉素神经毒性损害的S16细胞(大鼠施万细胞)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正常培养的S16细胞培养基作为对照组,以400 ng/mL阿霉素刺激S16细胞培养基作为阿霉素组,阿霉素组中含100μg/mL姜黄素的培养基作为姜黄素组。采用噻唑蓝(MTT)实验与Western Blot测定并比较三组S16细胞增殖情况与Caspase-8凋亡蛋白相对含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并比较三组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量。结果:阿霉素组OD值为(0.82±0.21),比对照组的(1.84±0.16)降低(t=13.33,P<0.01);姜黄素组OD值为(1.19±0.14),比阿霉素组升高(t=5.08,P<0.01)。阿霉素组Caspase-8凋亡蛋白相对含量为(37.14±0.02),比对照组的(8.93±0.04)升高(t=1524.54,P<0.01);姜黄素组Caspase-8凋亡蛋白相对含量为(24.62±0.07),比阿霉素组降低(t=504.17,P<0.01),姜黄素组NF-κB与SOD含量均高于阿霉素组(t=184.54、52.36,P<0.01),姜黄素组TNF-α含量低于阿霉素组(t=64.49,P<0.01)。结论:姜黄素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保护受阿霉素神经毒性损害的S16细胞。姜黄素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可以降低阿霉素产生的神经毒性副作用,是比较有前途的肿瘤化疗抗副作用药物。
- 王宏宇王淑萍贾永明刘得水陈刚
- 关键词:姜黄素阿霉素NF-ΚB信号通路
- 超微血管成像评价丁苯酞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价丁苯酞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丁苯酞联合基础治疗)和对照组(基础治疗)两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颈动脉斑块IMT、斑块面积、斑块指数及新生血管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前的斑块指数、IMT、斑块面积均高于用药后,且以研究组患者下降趋势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加重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减少例数多于对照组,无变化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SMI有助于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数量,且丁苯酞辅助治疗后斑块体积缩小,降低IMT厚度,稳定性增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淑萍王树鹏黄同伟王婷刘翠霞
- 关键词:丁苯酞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
- 黑龙江省西部特色应用型院校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 2024年
-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高层次人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区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本文聚焦于黑龙江省西部特色应用型院校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策略,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旨在探索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黑龙江省西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王淑萍王树鹏刘洋陈刚
- 关键词:数字经济
- 应用神经电生理对脑死亡判定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指标和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实验室评价指标,对30例脑死亡患者进行评定。结果30例脑死亡患者中,26例被明确诊断为脑死亡,均在1周内死亡。其余4例在随访中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脑电图、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的应用使脑死亡的判定更加客观、准确、可靠。
- 黄同伟王淑萍刘月艳李书丹李晓东
- 关键词:脑死亡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超声
- 姜黄素对非那雄胺所致大鼠抑郁样症状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2023年
- 目的探究姜黄素对非那雄胺所致大鼠抑郁样症状的保护机制。方法实验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不造模,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灌服生理盐水;模型组:非那雄胺40 mg/kg造模,灌服生理盐水;姜黄素组低剂量组:造模后,灌服姜黄素(15 mg/kg);姜黄素高剂量组:造模后,灌服姜黄素(30 mg/kg)。于造模同时,各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共28 d。观察大鼠状态并应用糖水偏爱实验、大鼠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考察大鼠行为的变化。通过尼氏染色实验观察非那雄胺对神经元的损伤情况及姜黄素的影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考察脑部炎症因子的变化。同时通过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Bcl)-2相关X蛋白(Bax)和Bcl-2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14 d时,模型组体重开始下降同时出现精神紧张和束缚反抗剧烈的症状。模型组糖水偏爱度明显下降,给予姜黄素治疗后能够明显改善这种症状。悬尾实验中,给药14 d,相比较于模型组,给予姜黄素后静止时间缩短,挣扎次数增加。强迫游泳实验中,姜黄素能够降低非那雄胺引起的大鼠漂浮时间的增加。同时能够改善海马神经元的损伤情况,同时降低脑内炎症因子IL6、IL-1和TNF-α的含量,并且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降低非那雄胺引起的Bax增加。结论姜黄素能够降低非那雄胺引起的神经毒性并改善非那雄胺引起的抑郁样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调控凋亡蛋白Bax的变化来完成的。
- 刘得水王宏宇王淑萍贾永明陈刚
- 关键词:姜黄素非那雄胺抑郁炎症因子细胞凋亡
-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方案应用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效果和电生理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方案应用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将我院收治的15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纳入,采取计算机数字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接受单纯针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治疗30天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电生理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电生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鼻肌等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0.05),而在治疗后,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方案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其神经电生理参数。
- 王淑萍陈刚王树鹏
-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穴位注射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