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军 作品数:71 被引量:541 H指数:13 供职机构: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国综合性艾滋病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经济管理 水利工程 更多>>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及ST-4821序列群的发现 邵祝军 徐建国 王建军 梁晓峰 阚飙 陆美娟 徐丽 刘丹青 李艺星 陈霞 李伟 李马超 任红宇 崔志刚 朱兵清 该项目研究应用领域为我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疾病的预防控制。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以脑膜炎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脑的病死率高。脑膜炎奈瑟菌可分为A、B、C、W135、Y等13个血清群,我国历史上是流脑的...关键词: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膜炎奈瑟菌 引发脑膜脑炎流行的柯萨奇B_5病毒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6 2003年 安徽省明光市 2 0 0 1年 6~ 7月发生了一起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 ,从病人脑脊液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到 17株柯萨奇 (Coxsackie ,Cox .)B5病毒 ,血清学实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此次无菌性脑膜脑炎流行的病因。对其中的 2株病毒 (MG/ 18/ 2 0 0 1和MG/ 39/ 2 0 0 1)测定了VP1区全基因核酸序列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 2株病毒VP1区核苷酸长度均为 849bp ,两毒株之间仅有 1个核苷酸不同。这两株病毒与从 (GenBank)检索到的Cox B5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约为 82 %,氨基酸序列亦有改变。从进化树上看 ,这两株病毒同在一个小分支上 ,与它们亲缘关系最近的是从一疑似脊髓灰质炎的儿童分离到的AF114383 -Cox B5病毒 ,而与从手足口病患者分离到的X6 770 6-Cox B5病毒相对较远。表明此次脑膜脑炎的病因病毒与同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Cox B5的原型株 -AF114383 -Cox B5病毒亲缘关系最近 ,但核苷酸已经发生了 >18%的变异 ,可以认为其是Cox B5新亚型病毒。 陈立 赵月萍 张礼璧 朱晖 祝双利 马明英 王建军关键词:脑膜脑炎 流行病学 皖北疟疾防治试点不同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皖北疟疾防治试点不同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效果,探索适用于该类地区的更加可行、有效的疟疾传染源控制对策。方法以皖北的涡阳县、颍上县和固镇县为试点,根据当地疟疾发病情况、自然村的病例和水体分布情况,每组5个自然村,共选取3组试点村,于2007年分别采取现症病人治疗(对策1组)、现症病人治疗加区域全民休止期治疗(对策2组)、现症病人治疗加全民休止期治疗(对策3组)3种传染源控制对策,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7年对策1组现症病人治疗率为100%;对策2组和对策3组现症病人治疗率分别为96.55%和81.25%,休止期治疗全程服药率分别为99.10%和78.67%,休止期治疗全人群覆盖率分别为17.25%和40.23%。2007年3组疟疾发病率分别较2006年下降41.67%(χ2=1.32,P>0.05)、19.44%(χ2=0.77,P>0.05)和60.00%(χ2=10.50,P<0.01)。结论在皖北疟区,采取单纯现症病人治疗或现症病人治疗+区域全民休止期治疗措施无显著效果。在未分清休止期治疗对象的情况下,采取现症病人治疗措施并提高休止期治疗的人群覆盖率是当地行之有效的传染源控制策略。 夏志贵 王建军 沈毓祖 黄芳 周水森安徽省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征。方法回顾全省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和Map Info Professional 7.0软件分析和制图。结果 1999-2013年,疫情经历了逐步上升转为快速下降的过程。1999-2006年为疫情上升期,年发病率从1.32/10万上升至57.16/10万;2007年为疫情转折期,年发病率为44.69/10万,2008-2013年为疫情下降期,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本地感染病例均为间日疟,病例数1999年为814例,2006年上升至34 982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2013年又减至仅3例。病例集中于沿淮和淮河以北地区,上升期疫情由中部向北部推移,下降期北部疫情下降速度快于中部,夏秋季发病高峰明显。输入性病例2009年后逐年上升,从2009年的18例逐年增至2013年的191例。1999-2010年,所有病例均为恶性疟,2011年起,感染虫种呈多样化。病例在全省散发,但更集中在出国务工人员较多的县,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结论安徽省本地感染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疫情近年逐年上升。 许娴 李卫东 姜静静 张滔 王建军关键词:疟疾 疫情特征 国产试剂RDT诊断疟疾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将国产试剂疟疾快速诊断试验(RDT)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及进口试剂RDT和PCR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国产试剂RDT诊断疟疾的效果。方法收集160例疟疾病人或疑似疟疾病人血样,分别采用两种RDT、镜检和PCR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0份血样采用国产、进口试剂RDT及镜检和PCR检测疟疾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5.00%、47.50%、41.25%和42.50%,经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检和PCR法均检出2例卵形疟,而国产和进口试剂RDT均为阴性。以镜检为标准,国产试剂RDT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的敏感度为94%,特异度87%,假阳性率13%,假阴性率6%,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95%;以PCR为标准,国产试剂RDT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的敏感度为94%,特异度89%,假阳性率11%,假阴性率6%,阳性预测值83%,阴性预测值95%。国产试剂RDT与进口试剂RD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95,P>0.05)。结论国产试剂RDT与进口试剂RDT检测结果高度一致,在基层可取代进口试剂RDT进行疟疾病例主动监测。 李卫东 张滔 姜静静 许娴 虞晨 赵立胜 徐署东 营雅茹 王建军关键词:疟疾 镜检 敏感度 特异度 基于遥感技术和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皖北疟疾的发病率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皖北疟疾的发病率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关联性,评价用LST、NDVI对疟疾发病率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预测结果进行校正的效果。方法以皖北五县为研究现场,收集各县2004-2011年的疟疾疫情数据及LST、NDVI等遥感图像资料,提取、合成遥感相关指标;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RIMA模型对2010年各月份的预测结果较报告发病率高(平均误差=0.721/10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的疟疾发病率与近三个月的平均LST(lst_(_012),β=0.295)及之前两个月的平均NDVI(ndvi_(_12),β=0.280)有关联(P<0.001);将二者作为校正因子(相对贡献为2∶1时)对2010年的预测结果进行校正,平均误差缩小为0.018/10万。以2004-2010年的发病率数据再次拟合并筛选ARIMA模型,并以2011年的疟疾报告发病数据为参照,再次评价lst_(_012)与ndvi_(_12)对模型预测结果的校正效果;发现校正后的预测误差(<0.001/10万)低于校正前的误差(0.293/10万)。结论 ARIMA模型能较好地用于该地疟疾发病率的拟合与预测,环境遥感替代指标LST、NDVI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RIMA模型的预测效果。 李白坤 王建军 武松 李静 许娴 王朝兰 朱继民关键词:疟疾 发病率 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5 2010年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下载疫情数据,描述病例的地区、人群和时间分布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200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6 899例,发病率为44.0/10万,死亡26例;26 899例病例中,男性17 697例,占65.8%;女性9 192例,占34.2%。5岁以下病例24 407例,占90.7%;3岁以下病例19 427例,占72.2%;1岁组(1042.0/10万)发病率最高,其次分布为2岁组(824.9/10万)和0岁组(691.8/10万);发病高峰在4~5月份。安徽省CDC检测235份标本,EV71阳性标本53份,阳性率为20.95%。结论病例集中在5岁以下人群,主要是由EV71感染引起。 吴家兵 方益荣 王建军 张进 胡岱霖 曹明华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分析 一种中毒事件现场处置便携式操作平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毒事件现场处置便携式操作平台:具有左、右两操作台体,两操作台体之间可通过结合部的铰链连接,需要时可折叠使一个台体位于另一个台体上方,所述左操作台体具有左台面,左台面上端安装有左壳体,左壳体前端面安装有左... 刘剑君 王建军 王佐成 吴家兵 汤晓勇 丁飞 张必科 龚磊 卢永奇文献传递 安徽省2011-2015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了解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的流行特征,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1-2015年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安徽省医疗机构报告SFTS 57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19%(575/683)。5年间,报告病例数不断增多,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趋势=217.56,P〈0.001),但病死率却在下降。实验室诊断病例共330例,主要分布在安徽省中部地区;从3月份开始流行,5~7月为病例报告高峰;男女性别比约为1.14∶1;发病年龄集中在40~74岁年龄组(87.27%),并且报告的死亡病例全部集中在此年龄组;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87.27%)。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可能的因素是接触死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病例在安徽省分布广泛,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要做好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曹琛 吴家兵 曹明华 陈国平 宋丹丹 王建军关键词:病例报告 流行病学研究 安徽省2010~2015年麻疹时空分布特征探索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索安徽省2010~2015年麻疹疫情的时空分布规律,寻找麻疹流行的热点区域。方法收集安徽省2010~2015年麻疹监测数据,建立地理信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数据库。使用Geo Da 1.4.6和Sa TScan 9.1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别进行空间自相关和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5年安徽省麻疹累计报告8 099例,年均发病率2.24/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0~2015年安徽省麻疹疫情的Moran's I指数在0.0937~0.6089之间,除2012年以外其余各年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模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分布在31个县。时空扫描分析显示存在3个时空聚集性区域,分别为2013年2~5月的蚌埠、淮南,2015年2~5月马鞍山、合肥、芜湖和2015年1~7月淮北、阜阳、宿州、亳州。结论安徽省2010~2015年麻疹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时空分析方法的应用为麻疹疫情分析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了疾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王玮 王建军 唐继海 张宁关键词:麻疹 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