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轶 作品数:18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4年 正常情况下,肝移植受者与供者的血型要相一致或相容时才能实施,但在临床上常会遇到捐赠者与受者ABO血型不一致的现象。为了增加供肝数量,人们开始考虑并开展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目前,在紧急或供者紧缺的情况下行ABO血型不合肝移植已逐渐被接受,甚至有关于原发性肝癌ABO血型不合肝移植的报道。 王丽 沈恬 王卓轶 耿磊 严盛 郑树森关键词:ABO血型不合 肝移植受者 原发性肝癌 捐赠者 供者 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
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完成的118例重型肝炎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18例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后存活97例(... 郑树森 王卓轶 吴健关键词:重型肝炎 肝移植 围手术期处理 手术并发症 肾功能衰竭 肺部感染 文献传递 肝癌肝移植术后索拉非尼治疗肿瘤复发与胰腺萎缩的关系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索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患者,长期服用索拉非尼与胰腺体积动态变化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肝癌行肝移植,且术后发生肝细胞肝癌(HCC)复发转移,并于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开始服用索拉非尼治疗并存活2年以上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观察索拉非尼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索拉非尼治疗前、后均行腹部增强CT,并对胰腺进行半自动逐层冠状位和矢状位的三维重建。服药前后胰腺体积中位数的比较及发生和未发生手足皮肤反应(HFSR)的患者胰腺萎缩程度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研究共纳入9例肝移植术后HCC复发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开始服用索拉非尼的中位年龄为44岁(35~65岁)。截至2016年3月,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26.5~52.8个月),患者移植肝功能稳定,随访过程中未发生排斥反应,均带瘤生存,按世界卫生组织实体肿瘤改良疗效评价标准评估为疾病稳定。9例患者服药前、后接受了共计32次胰腺体积CT检查,均出现了胰腺体积减少,首次发现胰腺萎缩的中位时间为服药后3个月(2~36个月)。患者服药前和服药后最后一次CT检查胰腺体积中位数分别为70.4 m L和59.2 m L,减少了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5)。3例发生HFSR的患者和6例未发生HFSR的患者最后一次CT检查胰腺萎缩程度分别为24%和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1,P〈0.05),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后接受索拉非尼治疗肿瘤复发的患者可出现胰腺萎缩,胰腺萎缩与索拉非尼的服药时间有一定关系,服药早期(服药后3个月内)即可出现体积减少,这种体积变化可长期存在且多数不可逆。 庄莉 钟海钢 屠振华 王卓轶 章茫里 张珉 郑树森关键词:肝移植 肝细胞肝癌 索拉非尼 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术并接受超声常规随访1年以上1 019例受者的超声资料,分析和总结87例符合移植后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受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肝移植术后1年,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发生率为8.54%(87/1 019),超声发现淋巴结肿大时间中位数为移植术后55 d(7~270 d);肝门部淋巴结增大单发57例,多发30例;淋巴结平均长径(24.6±6.2)mm,横径(17.4±2.9)mm;内部回声均匀,彩色血流信号不丰富。伴发门静脉受压2例,轻、中度狭窄;包绕肝门血管生长并伴有肝内胆管轻度扩张3例。肝门部肿大淋巴结平均消失或缩小时间为(82±57)d。结论对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超声特征的认识可以减少一部分移植肝穿刺活检。超声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辅助诊断和监测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有效影像手段。 陈芬 鲍海威 李琚 邓壮 成超 赵齐羽 王卓轶 章茫里 张珉 蒋天安 郑树森关键词:肝移植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超声 小儿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管理 【目的】总结小儿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的经验。【方法】对我院2001年6月至2011年9月完成的17例小儿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7例小儿肝移植后存活14例(82.3%,存活1年—11年),死亡3例... 王卓轶 张珉 俞军 沈恬 庄莉 吴健 郑树森关键词:小儿肝移植 围手术期管理 心死亡供肝原发性无功能的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37例心死亡(DCD)供肝肝移植受体中发生原发性肝脏无功的情况及其相关风险因素。【方法】2010年10月11日至2012年7月10日我中心共获取DCD供肝37个,其中男性供体32例,女性5例,年龄8~60... 林国领 郑树森 俞军 刘原兴 庄莉 沈恬 王卓轶 张珉 沈岩 王伟林关键词:DCD 原发性 肝移植领域的中医药整体化应用研究 郑树森 徐骁 周琳 林胜璋 谢海洋 凌琪 高峰 邓俊芳 吴李鸣 何增磊 吴健 张珉 余国友 章茫里 王卓轶 卫 该项目研究成果包括:1.率先将苦参碱联合苦黄应用于移植围手术期,并成功发现苦参碱联合苦黄可以护肝退黄、改善预后,是移植术后安全理想的治疗组合,体现中药防治移植相关并发症的综合优势;探索了刺五加注射液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关键词:关键词:肝移植治疗 中药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 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肝癌接受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影响因素。所有患者移植术前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生存分析包括移植术后总体生存(OS)和带瘤生存(SWT)分析。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3.9~71.5个月,平均19.8个月。1、2及3年OS为68.8%、39.1%及34.4%。1、2及3年SWT为53.0%、28.6%及26.8%。影响OS和SWT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包括移植术前非手术治疗(〉2次)(=3.23,〈0.01)、移植术后肿瘤多发复发或转移(=2.457,〈0.05)、移植肝内肿瘤复发(=3.52,〈0.01)和索拉非尼治疗(=0.31,〈0.01)。结论术前合并乙型肝炎的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肿瘤多发复发或转移及肝内肿瘤复发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手术切除或局部抗肿瘤治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生存情况。 庄莉 屠振华 王卓轶 章茫里 张珉 王伟林 郑树森关键词:肝肿瘤 肝移植 复发 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B7-H1表达水平与免疫耐受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HBV转基因(Tg)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及肝脏B7-H1表达水平与HBV免疫耐受的相关性。方法制备小鼠脾脏DC,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同种抗原刺激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HC-Ⅱ)及CD80、CD86、B7-H1等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L-10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B7-H1表达水平。计量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DC和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1、1:10、1:100时,HBV Tg小鼠脾脏DC刺激同种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数量(每分钟放射细胞数)分别为(865.4±39.3)个、(680.2±34.8)个和(320.0±12.7)个,正常小鼠刺激同种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数量分别为(22385.6±99.7)个、(17850.6±79.4)个和(760.0±32.1)个,HBV Tg小鼠脾脏DC刺激同种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均弱于正常小鼠DC,t值分别为16.674、19.674和21.712,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HBV Tg小鼠MHC-Ⅱ、CD80表达下调,而CD86、B7-H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Tg小鼠分泌IL-2、干扰素γ、IL-10水平均降低,而HBV Tg小鼠和正常小鼠肝组织表达B7-H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免疫耐受与MHC-Ⅱ、CD80下调表达导致的HBV Tg小鼠脾脏DC功能缺陷有关,而与负性共刺激分子B7-H1表达无关。 王卓轶 何江娟 耿磊 周琳 谢海洋 吴健 郑树森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B7-H1 免疫耐受 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完成的118例重型肝炎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18例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后存活97例(82.2%,存活1月—8年),... 郑树森 王卓轶 吴健关键词:肝移植 肝炎患者 重型肝炎 围手术期处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