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元

作品数:30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颈椎
  • 7篇韧带
  • 7篇韧带骨化
  • 7篇纵韧带
  • 7篇后纵韧带
  • 7篇后纵韧带骨化
  • 7篇骨化
  • 6篇前路
  • 6篇椎体
  • 6篇脊髓
  • 6篇脊柱
  • 5篇融合术
  • 5篇手术
  • 5篇前路椎体
  • 5篇颈椎后
  • 5篇后纵韧带骨化...
  • 5篇化物
  • 5篇骨化症
  • 4篇退变
  • 4篇椎间盘

机构

  • 29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长征医院
  • 1篇郑州市骨科医...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30篇王元
  • 30篇史建刚
  • 21篇孙璟川
  • 18篇徐锡明
  • 14篇郭永飞
  • 10篇杨海松
  • 5篇史国栋
  • 5篇贾连顺
  • 5篇孔庆捷
  • 5篇王海波
  • 4篇杨勇
  • 4篇陈德玉
  • 4篇陈宇
  • 4篇侯洋
  • 2篇许鹏
  • 2篇许国华
  • 2篇刘宁
  • 2篇刘昆
  • 2篇张斌
  • 2篇王英杰

传媒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神经张力检测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神经张力检测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神经张力检测计,包括:支架;壳体,套设在所述支架外部;测力传感器,安装在支架上,用于测定神经的张力;测力件,安装在测力传感器上,用于拉动神经;驱动组件...
徐锡明史建刚李翔王元季承龙袁笑秋郑皓天
文献传递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HSAD)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合并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因TCS合并脊柱侧凸行HSAD治疗的6例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等资料。并于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反射、括约肌功能、功能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结果男3例、女3例,年龄为7~23岁,平均年龄为(15.7±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8±9)个月。其中5例患者伴大小便失禁,3例伴足下垂,4例伴下肢肌力下降,1例存在腰痛,1例合并髋关节脱位。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0~320 min,平均(261±63)min;术中失血量为650~1 100 mL,平均(925±167)mL。1例腰痛患者术后腰痛症状完全缓解,4例伴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均有改善。1例患者因术后未行尿动力学检查未予统计;其余5例患者于术前、术后均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术前尿道外括约肌过动、1例失调,术后2例尿道外括约肌协调、1例改善、2例过动。术前、术后功能膀胱容量分别为195.0(127.5,233.5)mL、213.0(188.5,251.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P=0.70)。术前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分别为7.3(1.4,10.3)mL/s、130(106,200)mL,与术后[10.3(5.6,16.2)mL/s、30(6,174)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均=-2.0,P均=0.04)。5例患者术后膀胱逼尿肌肌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结论 TCS合并脊柱侧凸可以通过HSAD一期手术治疗,该手术可同时缓解脊髓轴向张力、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和脊髓的协调性。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和膀胱功能均得以有效改善,同时避免了脑脊液漏、出血多和神经功能恶化等并发症。
徐锡明孙璟川王元孙凯强朱健孔庆捷郭永飞史国栋史建刚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脊柱侧凸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在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环抱加压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8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治疗的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2~59岁,平均43.1±1.2岁。患者均有明确颈部外伤史,其中6例患者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害表现。术前均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前行颅骨牵引,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JOA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时的神经功能状态。术后1周内、3个月、半年及1年以上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内固定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术中1例出现静脉丛损伤,经止血纱填塞,出血得到控制,未出现颅脑缺血症状。手术时间80~140min,平均120.3±10.5min;出血量150~310ml,平均180.5±30.5ml。术前JOA评分5~11分,平均7.3±0.5分;术后1年JOA评分13~17分,平均14.4±0.3分,改善率为76.5%~93.4%,平均(86.5±0.9)%。所有患者寰椎骨折于术后3~6个月达骨性融合,平均3.3±0.2个月,末次随访未发生螺钉移位、松动、断裂等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具有骨折复位彻底、固定牢靠的特点,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闫廷飞王元史洪洋孙璟川孙晨曦贾连顺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寰枢关节寰椎骨折寰枢椎不稳
一种脊柱椎弓根螺钉植入的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卫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柱椎弓根螺钉植入的辅助装置。装置由皮质骨开口器、弹性开路系统、动力系统三部分组成。皮质骨开口器依据解剖定位,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处开口,破开皮质骨。在动力系统提供的旋转动力下,弹性...
郑冰史建刚王元
猪脊髓栓系综合征神经轴性牵拉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建立猪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模拟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将18只成年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暴露L1~5脊髓;对照组:暴露L1~5脊髓后于L1~5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实验组:暴露L1~5脊髓并于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后,均匀撑开L1~5椎间隙。于各时间点对3组动物行X线片、后肢行为学、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L1~5椎体间高度、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尿流动力学、体感诱发电位及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变化,组织学观察脊髓、神经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动物撑开后L1~5的椎体间高度较撑开前增高,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体感诱发电位P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脊髓表面的血流减少(P<0.05);撑开后出现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功能障碍;脊髓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坏死,胞质内可见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神经根组织可见组织水肿、细胞结构疏松,部分神经束膜损伤。结论通过松解猪腰椎后柱结构均匀撑开椎间隙的方法可以建立脊髓、神经根轴性牵拉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够模拟临床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为深入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以及手术治疗方式奠定了实验基础。
孔庆捷吴钊孙璟川王元徐锡明杨勇史建刚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动物模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尿动力学
颈椎间盘解剖高度、自然高度和病理高度X线片测量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病患者椎间盘高度,提出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的3种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颈椎病患者,测量侧位X线片上C2~7椎间盘高度。根据Pfirrman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解剖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Ⅰ~Ⅱ级)、自然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Ⅲ级)和病理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Ⅳ~Ⅴ级),比较分析3组椎间盘高度的差异。结果 9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4±19.6)岁,男性57例,女性39例;59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25例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为混合型颈椎病。解剖高度组椎间盘平均高度为(7.7±1.2)mm,自然高度组为(7.1±0.9)mm,病理高度组为(5.9±1.0)mm,3组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3~4、C4~5、C5~6、C6~7椎间盘解剖高度和自然高度、自然高度和病理高度的cut-off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5 mm(0.62,0.65)、6.95 mm(0.63,1.00),7.75 mm(0.49,0.85)、6.10 mm(0.89,0.43),7.75 mm(0.59,0.77)、6.95 mm(0.66,0.91)和7.85 mm(0.61,0.89)、5.95 mm(0.86,0.73)。结论颈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有解剖高度、自然高度(退变高度)和病理高度3种状态。颈椎病前路手术时应关注术前椎间盘高度,撑开至自然高度为宜。
王顺民徐锡明杨勇王元孙璟川孟亚轲郭永飞杨海松史建刚
关键词:颈椎间盘退变
一种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脊柱外科用钻孔装置
一种基于混合现实技术的脊柱外科用钻孔装置,包括竖筒,竖筒的底部连接有手持部,竖筒的左侧壁开设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左端固定连接并连通有横管,竖筒的右侧内壁靠近下端处固定安装输出轴朝左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外部固定套装第一齿轮...
侯洋史国栋王元史建刚
文献传递
一种减震救护搬运车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救护搬运车,包括床架、床架扶手、头部固定装置、减震腿、输液架;床架其两端设有挡板,床架扶手设于床架两侧,与床架活动相连;床架其上设有护颈装置、胸腹部固定装置、腰部固定装置、足部固定装置,分别用于颈部...
李富东鲁澜涛孙凯强孔凡奇史建刚孙璟川王元徐锡明
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16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35例合并足下垂,男62例,女73例;年龄43~64岁,平均55岁。术前胫前肌肌力:0级18例,1级34例,2级59例,3级24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神经根减压、改良腰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1~2年,平均1.3年,观察胫前肌肌力恢复情况。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下肢感觉障碍、受累足、受压神经根,分析其对术后胫前肌肌力恢复的影响。结果:足下垂占同期患者的8.1%。43例(32.8%)单条神经根受压(L5 34例,S1 7例,L4 2例),83例(61.5%)2条神经根受压(L5、S1 56例,L4、L5 27例),9例(6.7%)3条神经根受压(L4、L5、S1)。共有126例患者(93.3%)L5神经根受压。术后113例(83.7%)患者胫前肌肌力有所恢复,其中21例(15.6%)恢复至4级及以上。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胫前肌肌力恢复基本稳定。末次随访时患者胫前肌肌力:1级28例,2级24例,3级62例,4级13例,5级8例。足下垂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和患者年龄与手术效果相关。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致足下垂的患者中L5神经根受压最常见,多条神经根受压常见;足下垂一旦发生,预后不佳;足下垂病程、术前胫前肌肌力以及年龄是影响胫前肌肌力恢复的重要因素,应预防其发生及早期治疗。
刘昆贾连顺史建刚王元刘宁
关键词:足下垂腰椎退变性疾病预后影响因素
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评估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CAF)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椎管横截面积及椎管矢状径的改善情况。方法 2017年5月—2017年8月,本院采用ACAF治疗颈椎OPLL患者13例,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术前、术后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椎管矢状径,在横断面CT上测量骨化物横截面积和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管狭窄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横截面积均较术前增加,椎管狭窄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AF治疗颈椎OPLL安全有效,可扩大椎管矢状径,增大椎管横截面积,降低椎管狭窄率,使患者神经症状明显改善,短期疗效满意。
王海波孙璟川徐锡明王元郭永飞杨海松史建刚
关键词:颈椎脊柱融合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