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民
- 作品数:110 被引量:2,295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黑河地区绿洲生态条件下麦田生物气象若干特征被引量:7
- 2000年
- 观测分析了 HEIFE地区绿洲中麦田的一些微气候特征 ,结果表明 SPAC中水势随高度呈显著梯度分布 ,在土壤 -植物以及植物 -大气界面 ,水势值存在两个大的跳跃 ;水势廓线存在明显的日变化 ;SPAC各部分水势变化的起伏顺序是大气 >植物 >土壤 ,说明水势变化受植物水分代谢进程直至气象因子的强烈影响和控制。冠层上方近地面风温湿的时空剖面显示出白天与夜晚相比 ,大气混合得较好 ;日出前则大气较为稳定 ;在典型晴天条件下 ,麦田上方的大气存在内边界。其结构受来自沙漠干热风的影响和控制。冠层内部也存在着温度、湿度、CO2 浓度、PAR、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气孔导度和叶温的垂直梯度 ,其廓线的日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强烈控制 ,同时也受冠层内部不同层面叶片水分代谢强弱以及土壤状况的影响 ,其温湿廓线表现出与冠层上方不同的变化模式。
- 郑海雷赵松岭王介民黄子琛米谷俊颜大龙英治
- 关键词:河西走廓生物气象学麦田
- HEIFE绿洲和沙漠地区大气边界层湍流混沌特性研究被引量:12
- 1998年
- 利用“黑河实验”期间张掖(绿洲)、沙漠观测站加强观测期间1991年6月20日09:00至1991年10月2日09:00时段内水平风速(u)的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有关测量混沌的特征量:关联维数、Lyapunov指数和Kolmogorov熵。结果表明:干旱地区大气边界层湍流是一种混沌运动。同时给出并讨论了其它一些结论。
- 高志球王介民
- 关键词:混沌大气边界层
- 绿洲-沙漠复合地表条件下的局地和有效粗糙度被引量:23
- 1999年
- 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是研究水平非均匀条件下陆面过程的基础,文中对黑河试验区各不同下垫面上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分别得到了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m的有效值和局地值,发现各不同典型下垫面的局地z0m值明显不同,尤其在有作物存在时,绿洲的局地z0m值比沙漠、戈壁的值明显要大;而对同一测站,有效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比局地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值明显要大,运用应力分解理论对这种差异进行了解释,认为有效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复合表面的总应力有关,其代表了较大水平尺度内的表面和较高障碍物的综合作用,当涉及对陆表通量参数化问题时。
- 贾立王介民
-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有效值
- 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被引量:106
- 2000年
- 利用 GAME/Tibet 1998年IOP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的地面加热场、地表能量平衡、地面阻曳系数CD及感热通量整体输送系数CH等特征,得到了一些有关藏北高原草甸下垫面近地层能量输送及微气象特征结构的新认识。
- 马耀明塚本修吴晓鸣玉川一郎王介民石川裕彦胡泽勇高洪春
- 关键词:青藏高原微气象特征
- 稳定层结下近地层垂直风速方差σw/U*相似性的理论探讨被引量:1
- 1997年
- 利用相似性理论,假设在稳定层结下近地层的垂直风速方差σW是高度Z的弱函数,推导得到了近地层的σW/U*与Z/L的函数关系式。该式可以解释稳定层结下的σW/U*并非常数等事实。
- 贺建林王介民
- 关键词:稳定层结近地层风速
- 藏北高原地面辐射收支的初步分析被引量:59
- 2004年
- 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GAME/Tibet(GEWEXAsianMonsoonEx perimentintheTibetanPlateau)1998年加强期(IOP)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在季风前、季风中、季风后的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大气长波向下辐射、地面长波向上辐射、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净辐射及地表反射率等特征,得到了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辐射特征的新认识。
- 马伟强马耀明胡泽勇李茂善王介民钱泽雨
- 关键词:藏北高原地表辐射夏季风
- 近海层大气湍流通量系数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根据1994年9月18~30日南沙群岛海域渚碧礁的近海面大气湍流观测实验资料,分别计算了该海域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的空气动力粗糙度(z0 )、中性曳力系数( C D N)。利用 Butsaert 的假定,推导了求取标量粗糙度(z T、z Q)、整体输送系数(感热交换系数 C H N、水汽交换系数 C E N )的一组公式。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和分析了该海域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空气动力粗糙度(z0 )、标量粗糙度(z T、z Q )、中性曳力系数( C D N)、整体输送系数(感热交换系数 C H N、水汽交换系数 C E N)及其关于水平风速分量的分布,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 高志球苏中波王介民甄广炬
- 关键词:大气湍流空气动力学
- 一种基于土壤温湿资料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温度预报校正法被引量:51
- 2008年
- 分析大气边界层观测站地表能量平衡需要估计其地表土壤热通量.发展了一种由多层土壤温度和湿度观测资料估算土壤热通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求解一维热扩散方程得到土壤温度的基本廓线,然后校正所求温度廓线与观测值的偏差,最后积分温度廓线得到土壤各层的热通量.与众多的方法不同,该方法不需要事先给定不易准确测量和推求的热传导(或热扩散)系数值.通过与实测资料对比、模型合成数据试验、以及敏感性分析等,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稳定可靠,对土壤表层数厘米深度内有无观测资料也不敏感.此外,指出热流板可准确测量热通量的方向和相位,但所测通量值的误差常较大.
- 阳坤王介民
- 关键词:土壤热通量热传导系数
- 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被引量:104
- 2007年
- 陆面数据同化的核心思想是在陆面过程模型的动力框架内,融合不同来源和不同分辨率的直接与间接观测,准确一致地估计地表水分和能量循环的各个分量.作者已初步建立了中国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同化方法采用了集合Kalman滤波,模型算子使用CoLM和SiB2等陆面过程模型,观测算子采用针对土壤(包括融化和冻结)、积雪等不同地表状态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该系统同化被动微波遥感观测如SSM/I,TMI和AMSR以及土壤和积雪的常规观测,已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积雪和冻土的同化资料.文中阐述了在同化系统的构建、同化算法的研究、陆面过程模型和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的集成以及大气驱动数据制备等方面的进展,讨论了陆面数据同化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同化方法在陆地表层系统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李新黄春林车涛晋锐王书功王介民高峰张述文邱崇践王澄海
- 关键词:陆面过程被动微波遥感KALMAN滤波
- 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国际合作研究的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4
- 2009年
- 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系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96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和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针对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过程的重要性,成功地开展了青藏高原尺度和藏北地区中尺度的"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GAME/Tibet)项目和"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项目近10余年的连续观测,取得了以往高原试验从未有过的大量极其珍贵的综合观测资料。而且在利用试验资料分析、卫星遥感及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方面取得大量的阶段性成果。介绍了青藏高原能量与水循环的研究进展及国际合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介绍国际合作在吸纳境外研究资源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 马耀明姚檀栋胡泽勇王介民
- 关键词: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