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素静

作品数:5 被引量:107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生物膜
  • 2篇中药
  • 2篇磷脂
  • 2篇磷脂复合物
  • 1篇丹参
  • 1篇丹参制剂
  • 1篇新型给药系统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模型
  • 1篇血瘀
  • 1篇血瘀模型
  • 1篇药效
  • 1篇药效机制
  • 1篇制剂
  • 1篇中草药
  • 1篇溶解度
  • 1篇渗透性
  • 1篇生物利用度
  • 1篇酮类
  • 1篇酮类化合物

机构

  • 5篇广东药学院

作者

  • 5篇潘素静
  • 5篇龙晓英
  • 2篇陈莉
  • 2篇吴慧仪
  • 2篇陈永钧
  • 1篇黄嗣航
  • 1篇李志亨
  • 1篇安修
  • 1篇林婉婷
  • 1篇陈淑琳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成药
  • 1篇中草药
  • 1篇中药材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磷脂复合物及其对中药活性成分透过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26
2012年
许多中药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皂苷类、内酯类、三萜类等,由于极性大、脂溶性差或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口服吸收差,造成生物利用度低。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磷脂复合物可以增强药物活性成分的亲脂性,促进药物穿过生物膜。主要综述了磷脂复合物的形成机制、结构、制备工艺、体外评价以及对中药活性成分穿过生物膜的影响。
吴慧仪龙晓英陈莉李志亨潘素静
关键词:磷脂复合物生物利用度中药活性成分生物膜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效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49
2013年
探讨存在于中草药中,以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具有C6-C3-C6基本碳架结构的类化合物。对近几年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主要从临床应用、药效机制以及构效关系等几方面来介绍,黄酮类化合物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抗菌、抗氧化、抗衰老、抗HIV病毒等多方面具有活性。其进行的临床应用的研究、药理机制的阐明、构效关系的探索以及结构改造方面的研究或可为黄酮类的进一步合理应用以及相关新药的开发开辟出一条新的重要途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潜在开发应用价值巨大。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有益信息。
陈永钧龙晓英潘素静安修陈淑琳
关键词:中草药黄酮类构效关系
活血中药对血瘀和血栓模型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采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及小鼠尾部血栓模型比较活血中药的活血强度。方法:分别采用盐酸肾上腺素和角叉菜胶制造大鼠急性血瘀模型及小鼠尾部血栓模型,并以血瘀大鼠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下的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以及血栓小鼠的尾部血栓相对长度、凝血时间等为指标,对常用活血中药红花、丹参、川芎、当归、桃仁油、益母草的活血作用进行比较,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客观的评价。结果:从血液流变学角度,低剂量的桃仁油、红花、川芎、当归、益母草、丹参(分别为0.08、0.08、0.08、0.09、0.23、0.12g/kg)能显著降低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中红花、丹参、桃仁油能显著性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P<0.05),丹参、桃仁油降低红细胞压积和血沉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抗血栓及抗凝血角度,桃仁油、红花、川芎、当归、益母草、丹参给药剂量分别为3.34、3.34、3.34、4.00、10.00、5.00g/kg时,桃仁油、当归、川芎对延迟血栓形成有着较好的效果(P<0.01),桃仁油和川芎则能较好地降低小鼠形成黑尾相对长度(P<0.01);红花、丹参和川芎还能显著性延长小鼠凝血时间(P<0.01)。按总活血效应值综合评价,各药活血化用强弱为:丹参>红花>桃仁油>川芎>当归>益母草。结论:活血中药均具有一定的活血功效,但作用强度不同。
潘素静龙晓英陈梓侠利志满
关键词:活血中药急性血瘀模型
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的Caco-2细胞跨膜转运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黄芩苷(BA)、黄芩苷磷脂复合物(BA-PC)及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两种自微乳给药系统(BA-PC-SMEDDS),即BA-PC-NS-SMEDDS(不含天然乳化剂)、BA-PC-NE-SMEDDS(含天然乳化剂)的吸收特性,预测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能力。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BA、BA-PC及BA-PC-SMEDDS的转运研究,HPLC色谱法测定BA含量。结果:BA的转运速率和Papp值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药物很可能为被动吸收机制;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的转运速率和Papp值呈下降趋势。当加入P-gp抑制剂后,BA外排率(ER)由2.07降为0.48,减少了76.8%,证明BA为P-gp底物。BA、BA-PC及BA-PC-SMEDDS在90 min以前转运量无明显增加(P>0.05),而90 min之后,BA-PC及BA-PC-SMEDDS的转运量较BA有显著性增加(P<0.05),转运3 h时,累积转运量及Papp值的大小依次为:BA-PC-NS-SMEDDS>BA-PC-NE-SMEDDS>BA-PC>BA,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BA-PC或BA-PC-SMEDDS吸收方向的Papp值均明显大于加入P-gp抑制剂(维拉帕米)的Papp值(P<0.05)。结论:PC促进了BA的跨膜转运,PC-SMEDDS相结合使转运效果进一步增强(P<0.05),其中,BA-PC-NS-SMEDDS促吸收的效果较BA-PC-NE-SMEDDS更显著(P<0.05)。
陈莉龙晓英黄嗣航吴慧仪潘素静
关键词:黄芩苷磷脂复合物自微乳CACO-2细胞模型跨膜转运
复方丹参制剂口服吸收研究新进展被引量:9
2013年
本文对复方丹参制剂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口服吸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尤其是对复方丹参方中的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三七皂苷类成分等有效成分胃肠道吸收差的原因及机制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脂溶性成分的溶解度和水溶性成分的生物膜渗透性与黏附性来提高这些成分吸收进行了较系统的文献总结与分析,为复方丹参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潘素静龙晓英林婉婷陈永钧
关键词:复方丹参制剂口服吸收溶解度新型给药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