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育嘉
- 作品数:18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桡动脉入路神经教学探索——大语言模型在混合教学中的应用
- 2024年
- 本研究旨在探索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的教学实践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采用了大语言模型建立学习数据库,结合理论教学、模拟操作和临床实习3个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技能。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模拟操作的技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临床实习中,学员的临床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综上所述,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梅育嘉梁军利
- 关键词:神经介入人工智能
- 脑脊液蛋白含量的非实验室影响因素及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影响脑脊液蛋白含量的非实验室因素,并建立脑脊液蛋白含量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收集行25例腰椎穿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脑脊液的一般特征及常规生化指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脑脊液蛋白含量的影响因素,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非实验指标,建立脑脊液蛋白增高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判断模型的效能。结果脑脊液蛋白含量与患者年龄及脑脊液细胞数、糖含量、40 s初末压力差、40 s末脑脊液量(滴数)独立相关(P<0.05)。以患者年龄、40 s初末压力差、40 s末脑脊液滴数建立logistic概率模型,模型为:概率=(e^(0.242×年龄+0.084×压力差-0.194×40 s末滴数-6.251))/[1+(e^(0.242×年龄+0.084×压力差-0.194×40 s末滴数-6.251))]。以概率大于诊断点0.489 9作为脑脊液蛋白增高标准,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9%、90.9%。结论患者年龄、40 s初末压力差、40 s末脑脊液量与脑脊液蛋白含量相关,用这些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用于判断脑脊液蛋白是否异常。
- 梅育嘉罗杰峰许红玉
- 关键词:脑脊液蛋白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
- 64层螺旋CT对椎动脉狭窄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对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64层螺旋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椎动脉狭窄等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等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异质性检验。汇总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以及诊断优势比(DROC)评价64层螺旋CT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4篇中文文献,1篇A级,3篇B级。异质性检验发现纳入研究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其中对椎动脉狭窄〉150%的汇总敏感性、特异性、DROC和SROCAUC分别为0.98(0.94~1.00)、0.93(0.89—0.96),526.33和0.9899;对椎动脉狭窄≥70%分别为0.98(0.91~1.00)、0.97(0.94~0.99),838.40和0.9932。结论64层螺旋CTA诊断椎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还需要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以更准确地评价其临床价值。
- 吴莉娅秦超叶子明梅育嘉周宏胡榜利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椎动脉狭窄META分析
- 伴有脑白质疏松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athero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TCI)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ATCI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经头颅MRI证实ATCI患者253例,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疏松组(A组,174例)和伴有脑白质疏松组(B组,79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肌酐、血脂、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组174例(68.77%),平均年龄(59.9±13.3)岁;B组79例(31.23%),平均年龄(67.5±11.0)岁。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A组1型30例,2型75例,3型31例,4型38例;B组1型6例,2型38例,3型7例;4型28例。Pearson、spearman单因素分析入选因素:年龄(P=0.000),空腹血糖(P=0.005),OCSP分型(P=0.014),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2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P=0.000)、OCSP分型(P=0.035),其中4型腔隙性脑梗死P=0.019。结论高龄、OCSP脑梗死类型提示的病变部位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发LA有独立的相关性。
- 梅育嘉罗杰峰
-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 纠正贫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探讨纠正贫血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左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选择CHF合并贫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或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组(5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铁剂、输红细胞等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并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的临床显效率(66.0%)和总有效率(96.2%)均较对照组(46.8%和72.3%)显著提高(P<0.01),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出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红蛋白(Hb)浓度显著增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VE)与心房收缩期流速(VA)比值(VE/VA)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纠正贫血改善CHF合并贫血患者的心功能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升高Hb浓度,改善左心室重构。
- 杨巍蔡彦梅育嘉黄慈芳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重构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各危险因素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因果关系,判断MPV增大是否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ACI的3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记录其MPV等临床信息,按照时间分组行多因素分析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判断与MPV相关的ACI危险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发现,与MPV显著相关(P<0.05)的因素有:血小板计数(PC)、OCSP分型4型(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白细胞(WBC)计数。对定量指标MPV、WBC、PC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PC是MPV改变的格兰杰原因;WBC增高对MPV的改变有较强预测作用,可能是MPV改变的格兰杰原因。结论MPV的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尚无证据证明血小板活化MPV改变是ACI的独立危险因素。
- 梅育嘉罗杰峰胡瑞婷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平均血小板体积格兰杰因果分析
- 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大脑中动脉狭窄TCD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和意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一种透过颅骨探测血流的超声技术,是基于多普勒频移原理获取颅内血流动力学情态的方法。TCD因为无创、便携的优点使得它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 梅育嘉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神经网络
- 神经病学出题策略因素关系的结构方程分析
- 2018年
- 目的通过分析神经病学考试出题策略与考试效能的关系,制定难度适中、区分度合理的出题策略。方法对广西医科大2011~2016年5年制、7年制、双语班、全英班的考试成绩及出题策略、学生情况与试卷难度、区分度的关系作结构方程分析,分析各章节题目比率对以上指标的影响。结果构建的难度、区分度结构方程模型,其显著性P值分别为0.046、0.063,CMIN/DF均<4,GFI、NFI均>0.8,CFI均0.955接近1,RMSEA均<0.1,提示模型与数据拟合度良好,较准确的反映了各参数间的关系。结论结构方程模型可帮助神经病学出题策略调整,改善考试效能。
- 梅育嘉
- 关键词:神经病学
- 尼莫地平口服与静脉给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的系统评价
- 2015年
- 目的系统评价尼莫地平口服和静脉给药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Database、Ovid、CBM、VIP、CKMB,收集尼莫地平口服和静脉给药治疗a SAH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两项RCT研究,2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口服组与静脉组相比,治疗a 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迟发性脑梗死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系统评价表明尼莫地平口服与静脉给药治疗a SHA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陆富泉梅育嘉罗杰峰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
-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 探讨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确诊的103例脑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60个月内复查DSA、CTA,以支架内再狭窄为终点事件,术后发生再狭窄的34例患者为再狭窄组,未发生再狭窄的69例患者为对照组。对再狭窄原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嗜烟酒、基底动脉比较(P<0.1),可能与再狭窄相关。两组年龄、性别、并发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血小板(PLT)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生存分析,向前法LR显著相关因素为:基底动脉(P=0.043,HR=3.044)、MPV(P=0.045,HR=0.612);向后法LR显著相关因素为:基底动脉(P=0.015,HR=3.950)、性别(P=0.071,HR=0.465)、年龄(P=0.088,HR=1.033)、MPV(P=0.065,HR=0.624)。结论 女性、高龄、基底动脉支架是ISR的危险因素。长期MPV增大所反映的慢性血小板耗竭,是ISR的保护性因素。
- 梅育嘉罗杰峰许红玉
- 关键词: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再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