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梅双

作品数:33 被引量:170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血液
  • 8篇教学
  • 7篇血液学
  • 7篇细胞
  • 5篇血液学检验
  • 5篇肝炎
  • 5篇病毒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临床血液
  • 4篇临床血液学
  • 4篇教学模式
  • 3篇临床血液学检...
  • 3篇课程
  • 3篇基因
  • 3篇教学改革
  • 3篇磁珠
  • 2篇形态学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机构

  • 2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0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嘉应学院
  • 1篇韶关学院

作者

  • 33篇林梅双
  • 9篇吴晓蔓
  • 7篇陆予云
  • 7篇邓聪
  • 4篇周强
  • 4篇龙小山
  • 4篇邓小燕
  • 4篇魏桂芬
  • 3篇冼少龙
  • 3篇罗健留
  • 3篇康嘉乐
  • 3篇林艳芬
  • 2篇朱锦宏
  • 2篇仲其军
  • 2篇陈冬雁
  • 2篇吴红
  • 2篇魏洁
  • 1篇邱玉林
  • 1篇嘉红云
  • 1篇孙卫民

传媒

  • 7篇医学理论与实...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2篇中华临床实验...
  • 1篇河北医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医院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北郊卫氏并殖吸虫超高度疫源地首报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调查广州北郊并殖吸虫流行分布状况。方法采集调查点山溪中螺蛳1,216只,溪蟹39只,收集当地村庄猫、犬粪便各3份。检查并殖吸虫尾蚴、囊蚴和虫卵。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查找并殖吸虫成虫。结果螺蛳感染率为0.32‰(4/1,210)。螺种为放逸短沟蜷。蟹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00%(35/35)。感染度:2~1,050个囊蚴/只蟹,2~30.75个囊蚴/g蟹。部分蟹体同时感染二倍体、三倍体两型囊蚴。蟹种为平和华溪蟹。猫、犬粪便各有1份检出并殖吸虫卵,感染率为33.33%(2/6)。解剖虫卵检查阳性猫、犬,检获卫氏并殖吸虫成虫15条。结论首次发现广州北郊从化良口存在严重卫氏并殖吸虫流行,为超高度疫源地(I级)。鉴于卫氏并殖吸虫是我国主要致病并殖吸虫,该疫源地处于从化和广州主要饮用水源的流溪河源头,具有导致流溪河流域人群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潜在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陆予云邝浩成沈浩贤赵太平龙小山魏桂芬林梅双罗健留冼少龙程由注傅广华邱玉林乔亚峰叶振东
关键词: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度保虫宿主
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与病毒载量及HA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下称"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与病毒载量及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3例丙肝患者行外周血HCV-RNA检测,按病毒载量分为高复制组(n=21)、低复制组(n=18)、病毒清除组(n=24);同时检测20例健康对照者及上述3组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及游离铁(Serum iron,SI),分析组间差异。选取其中26例肝功能异常(ALT>40U/L)的患者样本,分别探讨其SF、SI与HA的相关性,并观察与肝功能正常患者相比,SF和SI的变化。结果:(1)丙肝患者SF和SI均高于对照组(P<0.05)。清除组SF显著高于高复制组(P<0.05)及低复制组(P<0.05),高、低复制组之间SF无统计学差异(P>0.05);SI在3组丙肝患者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2)63例丙肝患者中,肝功能异常组(n=26)SI、SF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n=37)(P<0.05)。(3)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HA与SF无显著相关性(r=0.192,P=0.349),但与SI存在弱正相关(r=0.373,P=0.061)。结论:丙肝患者外周血铁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且可能与肝损伤有关。丙肝患者SI与血清HA弱相关,提示SI也许可作为评估肝功能损伤及纤维化发生风险的指标之一。
黄思聪钱诚杰嘉红云康嘉乐林梅双吴晓蔓
关键词:丙型肝炎超氧化物歧化酶HCV-RNA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去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尝试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建立教学基本框架、改革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资源、引入病例教学方法、开放形态实验室、改革线上考核模式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结果通过形态考核、操作考核、学生访谈与教师访谈的形式评价教学效果,整体教学改革效果良好。结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实验内容与教学目标吻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解决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适合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应用,是一种实现教师由传统教学转变为多元化教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林梅双邓聪邓小燕周强
关键词:临床血液学检验混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
开放数码互动形态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改革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开放数码互动形态实验室教学改革模式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形态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级与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6级学生形态教学采取开放数码互动形态实验室教学改革模式,2015级采取常规形态实验教学方法。期末通过形态考核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评价效果。结果:2016级学生形态考核成绩高于2015级(P<0.0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开放数码互动形态实验室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能动性,有利于提高细胞形态辨认能力和综合素质。结论:开放数码互动形态实验室可以提高学生识别骨髓细胞能力,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林梅双邓聪周强
关键词:数码互动实验室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改革
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检验实习带教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检验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构建医学检验实习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制定《实习轮转记录》(学生用)和《实习考核要点》(教师用)。结果以形成性评价体系作为实习及带教的纲要,实习和带教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结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应用,有效促进实习教学管理,提高实习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专业素质,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和独立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魏洁林梅双邓小燕
《微生物学检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对《微生物学检验》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课程特色作了一一介绍,并对在网络课程设计时需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龙小山魏桂芬林梅双陆予云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网络课程
HTML5互动网页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骨髓细胞形态教学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面临形态学的特殊性、学时减少、教学效率低、共享性与互动性差等诸多问题。为适应移动终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趋势,本研究小组将HTML5互动网页运用在骨髓细胞形态教学中,将抽象、微观的骨髓细胞形态直观化与具体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学图像信息资料的共享性、互动性、再现性与重复性,真正满足骨髓细胞形态教学的各种需求,为骨髓细胞形态教学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动态的教学方式。
林梅双邓聪邓小燕魏洁
关键词:骨髓细胞形态学临床血液学
WPBL教学法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尝试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WPBL教学法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血液学检验教学中尝试进行WPBL教学,并通过调查问卷与书面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WPBL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普遍评价较高,WPBL教学组测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WPBL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资源共享,多向互动的优势及PBL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陆予云林梅双
关键词:PBL网络环境教学模式血液学检验
加强微生物、寄生虫检验实验室管理
2006年
林梅双罗健留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微生物寄生虫
肾移植术后继发尿路感染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病原体谱、多重耐药菌比例、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科接受肾移植的3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在随访期内尿液培养、药敏试验、肾功能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504.84±99.78)d的回访期内,308例患者中有69例(22.40%)发生UTI 173例次,其中无症状菌尿90例次(52.02%),下尿路感染53例次(30.64%),上尿路感染30例次(17.34%)。140例次(80.92%)UTI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克雷伯菌属是位于前3位的病原体,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55.07%,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为33.33%,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女性、糖尿病、泌尿系统梗阻和双J管留置时间延长是UT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UTI组和非UTI组相比,肾功能并无明显变化。结论肾移植术后UTI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菌尿居多且具有较高的上尿路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阳性率的上升需要密切关注,女性、糖尿病、泌尿系统梗阻和长时间留置双J管的患者是移植术后UTI发生的高危人群。
邓聪康嘉乐林梅双周强
关键词:肾移植泌尿道感染致病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