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晓涵

作品数:46 被引量:134H指数:6
供职机构: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卫生局科技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心脏
  • 16篇动脉
  • 13篇手术
  • 12篇瓣膜
  • 10篇置换术
  • 10篇先天性
  • 9篇外科
  • 9篇先天
  • 8篇心脏病
  • 8篇外循环
  • 8篇先天性心脏
  • 8篇先天性心脏病
  • 8篇瓣膜置换
  • 7篇胸腔
  • 7篇胸腔镜
  • 7篇体外循环
  • 7篇主动脉
  • 6篇心脏瓣膜
  • 6篇瓣膜置换术
  • 5篇带瓣

机构

  • 40篇深圳市孙逸仙...
  • 5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深圳市孙逸仙...

作者

  • 46篇杨晓涵
  • 21篇杨建安
  • 20篇姬尚义
  • 16篇王志伟
  • 15篇于洪涛
  • 13篇王湘
  • 13篇李刚
  • 10篇陈长春
  • 10篇王小雷
  • 9篇张锐
  • 7篇季军
  • 6篇蒙茂龙
  • 6篇郭建州
  • 5篇陈伟新
  • 5篇叶晓青
  • 5篇胡建国
  • 5篇吴忠仕
  • 4篇谭敏
  • 4篇郭建洲
  • 4篇张艳辉

传媒

  • 4篇中国基层医药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岭南心血管病...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心血管外科杂...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罕少疾病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医院统计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7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动脉外气囊隔膜泵心脏辅助装置的动物实验
2011年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外气囊隔膜泵心脏辅助治疗对心肌梗死后犬的影响,观察主动脉外反向搏动辅助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动物模型12只,随机分为辅助组和对照组各6只.观察心肌梗死后两组动物1~6 h血流动力学指标、梗死面积和血液形态学等指标变化.结果 辅助组6只犬全部存活,对照组死亡3只(50%).辅助组经反搏辅助后平均压,心输出量,心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血细胞有破坏.结论 主动脉外气囊隔膜泵反向搏动心脏辅助能显著地改善心肌梗死动物血流动力学,减少死亡,破坏血细胞是其不足之处.
周楚芝姬尚义杨晓涵季军陈伟新王小雷张艳辉刘希伶冯东杰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肌主动脉内气囊泵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选择
随着医疗条件和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改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就医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中,大部分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是因为早期未被发现或早年发现但因经济原因未能治疗而延至成年期就医。另一部分患者属于曾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但...
姬尚义杨晓涵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
19例儿童瓣膜置换术分析
2007年
目的总结儿童瓣膜置换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例儿童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病因包括先天性、风湿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创伤性瓣膜损害等,其中机械瓣膜置换17例,生物瓣膜置换2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其余病例随访9个月至11年,15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无抗凝并发症,失访1例。1例Ebstein畸形患者恢复差,心功能Ⅲ级,1例生物瓣膜置换者术后11年行再次手术,术后心功能Ⅱ级。结论对儿童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应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指征,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疗效显著。
王湘陈长春杨晓涵姬尚义杨建安王志伟陈伟新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机械瓣儿童
带瓣牛颈静脉在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05年
吴忠仕胡建国杨一峰王晖邓又华刘文亮胡野荣杨晓涵
关键词:牛颈静脉先天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
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结构特性及流体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9
2003年
目的 :探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结构形态及其流体动力学特性。方法 :取新鲜牛颈静脉带瓣管道 ,应用自制的流量测定装置 ,在相同压力下测定其在一定时间内顺行和逆行灌注量 ,根据逆行与顺行流量的百分比将瓣膜功能分级。重复测量以 0 .6 2 5 %戊二醛液固定的牛颈静脉管道的顺逆行灌注流量 ,观察静脉瓣膜解剖结构。结果 :牛颈静脉管道常有 2~ 3组瓣膜 ,瓣叶菲薄、透明。每组瓣可为三叶或两叶 ,少数为四叶。各组瓣叶发育程度不一 ,发育良好的组瓣呈散在分布。瓣膜抗返流功能和瓣膜与瓣窦高度之比值呈正相关 (r =0 .70 9,P <0 .0 0 1 ) ;瓣膜抗返流功能与瓣叶数和管径之间不相关 (P >0 .0 5 )。固定前后其逆行与顺行灌注流量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部分牛颈静脉具有发育良好的瓣膜 ,抗返流特性好。
吴忠仕张竟超程端杨晓涵陈金兰胡建国
关键词: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结构特性流体动力学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主、肺动脉吻合方法的研究
姬尚义季军杨晓涵杨建安王小雷姚滨张艳晖令文萍
本项目在大血管“象鼻手术”的启发下采用的不锈钢圈套扎吻合法去除了繁多的手工缝合操作动作,可明显缩短大动脉吻合时间。两组动物全部存活,实验组动物(套扎法吻合)大动脉吻合时间为12±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动物(手工缝合法)...
关键词:
关键词:套扎心脏移植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时机与方式探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总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自1999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E-CABG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4~81岁。AMI发生时间<6 h 6例,6 h^3 d 7例,3~30 d 8例,包括心源性休克8例,室间隔破裂穿孔合并心源性休克1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致冠状动脉破裂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频发性室性心律失常8例,发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1例,心脏外伤术后1例,10例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采用体外循环CABG(on-pump)12例,非体外循环CABG(off-pump)5例,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CABG(on-pump-beating)4例。结果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23.8%,E-CABG的病死率明显高于CABG总体病死率(23.8%vs.3.1%,χ2=21.184,P<0.05),其中AMI发生时间<6 h者死亡2例,6 h^3 d者死亡2例,3~30 d者死亡1例,病死率分别为33.3%、28.6%和12.5%。3 d后的病死率明显较低(P<0.05)。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MI)和败血症,其中行off-pump和on-pump-beating手术患者中各死亡1例。出院16例,随访6个月~10年,晚期死亡6例,5例死于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1例死于非心脏因素;生存10例,其中5例生活质量较差。结论 AMI发生3 d以内行E-CABG病死率高,如果通过IABP等支持治疗,待AMI发生3 d后手术,合理采用off-pump和on-pump-beating手术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王湘杨建安李刚姬尚义陈伟新杨晓涵陈长春刘希玲王志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人工机械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安全强度。方法 对120例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抗凝监测,其范围控制在1.5~1.8。并对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抗凝并发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无栓塞病例,少许轻微出血事件亦无需特殊处理,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在我国南方地区行较低强度抗凝治疗(INR=1.5~1.8),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王志伟姬商义杨晓涵谭敏计乐群徐明星
关键词:主动脉瓣置换术心脏瓣膜华法林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
2006年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临床应用的优点和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3~210min.平均(58.3±27.7)min.113例(55,7%)术后不需使用任何正性肌力药物,其余90例(44.3%)仅需小剂量多巴胺(2~6μg·kg^-1·min^-1)支持循环;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5~19h,平均(7.9±5.3)h;术后血红蛋白尿24例(11.8%),多于术后3~12h恢复正常;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0.98%);全组无死亡,无空气栓塞,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无严重心律失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易于施行和安全可靠的方法,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作为常规手术在临床应用。
杨晓涵谭敏李刚姬尚义王志伟杨建安王湘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方法心肺转流术心脏瓣膜疾病
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总结6例先天性主动脉辫上狭窄(SVAS)术前诊断和外科治疗中的经验、教训和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SVAS患者6例,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9~19.0(5.73±6.36)岁,局限性狭窄5例,弥漫性狭窄1例。Williams综合征3例,3例并发其他心脏畸形,其中1例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瓣下狭窄、主动脉瓣两叶畸形、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和细菌性心内膜炎,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还有1例合并肺动脉狭窄。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有初步诊断,有2例患者手术前做了左心导管和造影,3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对诊断和手术方案的确定很有意义。手术前检查发现跨狭窄环的压差为45~121mmHg。手术方法:单片法加宽3例,倒"Y"法3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左室流出道疏通和动脉导管结扎1例,行肺动脉加宽1例,行动脉导管缝闭1例。结果本组手术无死亡,除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多种畸形的患者术后出现低心排和呼吸功能不全和感染,其余患者恢复顺利,所有患者痊愈出院。手术后有1例虽然主动脉瓣上狭窄解除理想,但是发现主动脉弓有弥漫性轻度狭窄。结论SVAS经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可以诊断,对Williams综合征患者术前应进行更为详细的检查,如果有条件应该考虑行无创伤的64排螺旋CT检查,可以发现合并的畸形如主动脉弓的病变,肺动脉狭窄等;一旦发现主动脉辫上狭窄应该积极手术治疗,否则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和猝死。SVAS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目前不主张应用单片法进行矫治。
杨建安姬尚义梁鹏李刚杨晓涵王湘郭建州刘晓冰
关键词: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WILLIAMS综合征外科治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