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设
- 作品数:25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桑树新品种云桑3号的选育与性状特点被引量:3
- 2015年
- 桑褐斑病是云南蚕区发生较严重的桑树病害,选育对桑褐斑病抵抗能力强、桑叶产量高、叶质优的桑树新品种对稳定云南蚕区的蚕桑生产有重要意义。1990年以丰产、优质和对桑褐斑病有较强抵抗力的桑树品种资源作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选择出目标性状优良的组合女桑×云桑798,进一步从该杂交组合中选拔出叶面积大、叶肉厚、节间密、发芽率高、生长势强、对桑褐斑病有较强抵抗力的桑树优良单株进行嫁接扩繁及定向培育,经小区栽植试验、区域适应性试验和叶质的养蚕鉴定试验,2013年正式定名为云桑3号。目前该品种在云南省主要蚕区栽植面积已超过2 000 hm^2,其主要特点是:叶质优良,养蚕成绩好,产叶量超过对照桑品种农桑14号4.9%、湖桑32号26.5%;相同栽培环境及病害发生条件下对桑褐斑病的抵抗能力和耐干旱能力均超过对照桑品种。新品种适合在云南省海拔500~2 000 m的桑园栽植。
- 杜伟陈松刘永辉杨建设王永红冉瑞法储一宁
- 关键词:桑树品种桑叶产量桑叶品质
- 试论桑树病虫草害的化学防治
- 2005年
- 杨建设
- 关键词:化学防治病虫草害桑树化学农药防治桑叶产量桑叶品质
- 云南高山区栽桑养蚕关键技术措施被引量:5
- 2013年
- 根据云南省高山区具有复杂多变的气象特征,应采取适宜的栽培管理及饲养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善饲养场所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加强消毒,重视气象因子调节及精心饲养,减轻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损失。
- 杨建设丁志伟黄振涛
- 关键词:栽桑养蚕
- 云南新蚕区蚕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2013年
- 在分析云南省新发展的蚕区蚕病防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对蚕农养蚕防病的技术培训、增强蚕农养蚕防病的意识、大力改善养蚕环境和配套硬件设施、避免蚕病发生及传播等实现新蚕区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建议。
- 杨建设丁志伟
- 关键词:新蚕区蚕病防治消毒
- 新形势下云南蚕桑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思考
- 2009年
- 分析制约云南蚕桑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因素,在金融危机、茧丝市场处于低谷和蚕农发展栽桑养蚕信心有所动摇的严峻形势下,提出了云南蚕桑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途径,即高标准、高起点和全方位的布局与规划,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研开发力度,大力培训和培育蚕农、专业户或专业合作社,开展蚕业综合经营,增加蚕桑经济效益,扶强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力等。
- 杨建设
- 桑砧苗1苗多用室内生产嫁接体快速嫁接繁苗技术
- 2008年
- 嫁接苗长成的桑树既能保持优良品种的性状,又能借助实生苗强盛的根系。从而使植株具有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性能。因此,采用嫁接法繁育桑苗已成为云南省高原干燥气候条件下桑苗繁育的主要方法。经过多年的桑树繁苗,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桑砧苗1苗多用室内生产嫁接体快速嫁接繁苗技术,现介绍如下。
- 秦毅恒刘永辉杨建设
- 关键词:繁苗技术嫁接体桑树砧苗桑苗繁育
- 养蚕生产中如何做到良桑饱食被引量:1
- 2008年
- 栽桑养蚕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充分结合的综合产业,只有在桑叶优质高产、合理采叶贮叶、精心饲养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夺取蚕茧优质高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农村养蚕生产中,同样的桑园面积、养蚕空间和饲养种量,有的蚕户经济效益较好,而有的蚕户则较差,究其原因,除了做好防病卫生、眠起处理和气象调节外,关键问题就在于是否做到了良桑饱食。良桑,即科学管理桑园、合理采叶、贮叶和添食;饱食,即让蚕儿充分吃饱、不浪费、不堆积、保持蚕座卫生、适熟上蔟,对此,谈一谈笔者在养蚕生产中做好良桑饱食工作的一些做法,供同仁参考。
- 杨建设
- 关键词:优质高产饱食养蚕成绩桑园采叶
- 温室大棚桑树扦插育苗试验被引量:2
- 2008年
- 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国家对云南省蚕桑生产发展的大力支持,云南不断扩大种桑养蚕的数量,每年有3000hm2新栽桑园,约需3000~5000万株桑苗。但是,云南没有几个当家的桑树品种,也没有专业化、规模化桑苗培育的企业,长期以来,大量桑苗从浙江一带引进栽培,制约了云南蚕桑产业化的顺利发展。为了打破这一瓶颈。
- 杨建设秦毅恒朱树桢刘永辉
- 关键词:桑树品种扦插育苗试验温室大棚蚕桑产业化种桑养蚕引进栽培
- 果用桑品种DL-1的育成被引量:4
- 2001年
- 储一宁江靖罗坤陈松王永红杨建设
- 关键词:果用桑选育生物学特性丰产栽培技术
- 一代杂交种繁育系数低的人为因素及预防措施
- 2019年
- 蚕种繁育系数的高低,直接影响蚕种生产单位经营效益及饲养农户的经济效益。影响繁育系数的因素,除了蚕品种固有性状和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是重要因子。前些年,我所在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中,在栽桑、养蚕、制种各技术环节未将原蚕户的利益与制种成绩紧密挂钩,存在重蚕轻桑、桑叶营养物质少、产茧量低、卵粒不充实;重养蚕轻种茧保护,在蔟中管理、采茧、运茧售茧、削茧、鉴蛹及制种等系列操作中方法不当、动作粗暴造成蚕蛹人为创伤致病;也有计划不周、全程监控不到位等人为因素,造成g蚁收茧量和制种量都达不到预期目标。
- 杨建设杨卫祁兴良黄振涛
- 关键词:一代杂交种制种成绩产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