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萍云

作品数:46 被引量:297H指数:11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气象局重点科研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暴雨
  • 9篇水汽
  • 8篇中尺度
  • 8篇暴雨过程
  • 7篇环流
  • 6篇强降水
  • 6篇区域性暴雨
  • 6篇降水
  • 6篇大暴雨
  • 5篇中尺度对流
  • 4篇短时强降水
  • 4篇水汽输送
  • 4篇强对流
  • 4篇强对流天气
  • 4篇雷达
  • 4篇暴雪
  • 4篇暴雨过程分析
  • 4篇次区域
  • 3篇低空
  • 3篇地形

机构

  • 43篇陕西省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渭南市气象局
  • 2篇陕西省气象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46篇李萍云
  • 12篇刘瑞芳
  • 9篇郭大梅
  • 9篇王楠
  • 9篇赵强
  • 8篇侯建忠
  • 8篇屈丽玮
  • 7篇陈小婷
  • 6篇井宇
  • 4篇姚静
  • 4篇胡启元
  • 3篇李明
  • 3篇刘勇
  • 3篇马晓华
  • 3篇潘留杰
  • 3篇徐娟娟
  • 2篇俞小鼎
  • 2篇王亚非
  • 2篇高庆九
  • 2篇许新田

传媒

  • 10篇陕西气象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沙漠与绿洲气...
  • 3篇气象科学
  • 3篇高原气象
  • 3篇第33届中国...
  • 2篇气象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青海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内蒙古气象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Meteor...
  • 1篇第29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槽前“干”对流天气过程动力诊断分析
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影响,2015年8月23日下午,陕西省关中和陕南东部陆续出现雷电、风雹及短历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雨量分布不均,具体降雨情况如图1。暴雨主要出现在位于秦岭北麓的关中东部,最大为华山80...
武麦凤李萍云吉庆
关键词:阵风锋动力诊断分析
文献传递
西北地区东部一次持续性暴雨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1981年8月15日~9月9日发生在陕西的一次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呈稳定的"L"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强是造成持续性暴雨的直接原因;低纬度热带气旋活跃并有较长的生命史有利于中纬度环流形势的稳定维持,热带气旋外围暖湿气流、强盛的印度季风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相结合为暴雨提供了持续的水汽和能量;持续性暴雨期间高空西风急流与副热带东风急流稳定并存;暴雨发生在南亚高压的辐散区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辐散叠置区域,高空急流不断带来干冷空气向下入侵,叠加在暴雨区的低层的暖湿气流上,加大了暴雨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深对流的发生。
郭大梅方建刚李萍云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台风急流
2011年7月陕西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析
利用实况高空观测、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1°×1°格点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1年7月28日陕西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西风槽、副热带高压、700hPa及其以下的切变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
陈小婷刘瑞芳侯建忠李萍云
关键词:区域性暴雨水汽输送MCS
文献传递
陕西省短时临近智能预报服务系统NIFS
王楠赵强井宇胡启元李萍云
陕西地形复杂,北有黄土高原,南有秦巴山地,雷暴大风、冰雹、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其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域市内涝、雹灾、风灾对陕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由于强对流天气具有历时短、...
关键词: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
黄土高原一次连续性强对流天气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榆林市CINRAD/CB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和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29日、30傍晚发生在陕西榆林市黄土高原地带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甘肃东部到陕西的低槽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直接影响系统,地面干线和辐合线触发此次对流天气;降雹区上空的垂直运动较强,对流有效位能较大,低层充沛的水汽通量输送明显,水汽通量散度汇合在陕西北部、适宜的0℃、-20℃层高度,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有利条件。三体散射长钉、超过8 km的50 d Bz强回波区、中等强度涡旋、逆风区都对冰雹天气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姚静井宇赵强李萍云
关键词:冰雹雷达回波三体散射
2010年春季陕西中南部一次暴雪和雷暴天气的触发条件及中尺度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FY-2C卫星云图TBB(云顶亮温)、多普勒雷达、NCEP等资料,对2010年4月13日晚到14日上午陕西中部暴雪以及陕南雷暴天气的特点、环境场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的演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高空锋区和青藏高原东移的低槽是造成陕西关中北部暴雪及陕南南部雷暴的影响系统;700hPa西南风急流输送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横切变上较强的风速、风向辐合产生强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雪和雷暴的动力条件;动力强迫作用在这次雷暴、暴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与高空锋区、高空急流及低空急流相联系的次级环流上升支是这次雷暴的触发机制之一;过程前期低层被冷空气控制,存在较明显的锋面逆温,逆温层之上的气块绝热上升获得浮力导致雷暴,说明这次过程存在着高架雷暴;暴雪过程存在着中尺度的地面辐合线,陕南南部雷暴天气是中-β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
许新田李萍云潘留杰周义兵刘瑞芳
关键词:暴雪中尺度分析
2017年7月26日榆林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地面逐时降雨量、卫星云图FY-2G等资料,对2017年7月25—26日榆林市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高空冷槽、强盛的副热带高压、低空西南急流、东南气流共同影响下产生,暴雨落区位于副高588dagpm西北侧的辐合区;700hPa西南急流和850hPa东南气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沛水汽,长时间充沛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是区域性大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低层暖湿气流携带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影响陕北地区,在中层冷空气触发下产生强对流,强降水出现在能量锋区中;陕北地区500~850hPa深厚辐合层产生的强上升运动是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暴雨落区和强度与上升运动相对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发展东移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徐娟娟李萍云曹慧萍
关键词:区域性大暴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2005—2018年陕西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0
2019年
利用陕西省99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05—2018年5—10月陕西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陕西极值雨强呈振荡减小趋势,7月出现的强降水累计频次最多,而8月极值雨强最大;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到夜间,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在17—00时,但极值雨强易出现在22—00时。(2)陕南为陕西短时强降水高发区,极值雨强可达40~80mm/h,镇巴、平利雨强可达90mm/h;榆林北部特别是西北部短时强降水日数少,极值雨强小,最大不超过50mm/h;关中平原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数少,但极值强,最大可达101.5mm/h。5—10月陕西各地区短时强降水日、极值雨强有明显月际差异,7—8月短时强降水出现的范围广,日数多,强度大;5、6和9月范围、日数及强度均较小。(3)陕西各区域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差异明显,陕北西部、关中西部呈单峰型,陕北东部、关中东部双峰明显,陕南日变化相对较小。陕西极值雨强主要出现在17—23时,关中东部、安康极值雨强多出现在19时,商洛极值雨强多出现在18时。
李萍云赵强王楠屈丽玮
陕西气象科普发展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5年
结合陕西省近几年气象科普工作实际及推动气象科普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和实践,研究通过深入开展创建气象科普示范社区、示范乡镇、校园气象站和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开展气象科普活动,逐步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气象科普工作格局,探索由点到面具有陕西特色的气象科普发展长效机制。通过对气象科普工作的组织和活动机制现状进行阐述,从优化气象科普工作机制环境、加强边远地区科普组织能力建设、完善科普工作管理机制3个方面提出完善陕西气象科普工作机制的建议。
刘海军王瑾王晓玲陈小婷李萍云
关键词:气象科普
陕西一次重致灾强对流天气机理研究
2016年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0.1°×0.1°)、西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和强天气分析技术对2015年5月7日的陕西省商洛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主要位于暖湿空气与干冷空气的交界处,地面温度、露点温度、海平面气压、风场分析清晰地反映出地面冷锋和低压倒槽的交汇区域,冷暖空气的过渡区对于强对流天气的落区判断有指示作用。中尺度天气系统发展的强盛程度通过TBB的时间演变图可以清楚地进行判断。强对流大多发生在TBB梯度大值区,冰雹云团大多产生在云团成熟期之前。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的强回波结构对于预警有提前预判的提示作用。在此次致灾天气过程中,明显低层弱回波区和中高层的悬垂回波结构,中层强回波中心与低层位移达1.5 km左右,预示了降冰雹的潜势。45 d Bz强度的回波延伸至9 km以上,这些指标对准确做出强对流天气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姚静高庆九俞小鼎李萍云
关键词:强对流TBB雷达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