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作品数:27 被引量:53 H指数:4 供职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语言文字 文学 哲学宗教 更多>>
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象似性 被引量:2 2007年 象似(icon)符最初是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皮尔士(Charles Peirce)提出来的。皮尔士认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于约定俗成的规则,都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Perice,1940:106)。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结构的形成与人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等密切相关,特定的概念和某一形式相连有着真实而自然的认知地位;体验哲学(philosophy in the flesh)为象似性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土壤:语言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海曼(John Hainma)于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言论推动了象似性研究的发展(Hainma,1985),他认为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府。 李瑾关键词:象似性 标点符号 鲁迅作品 认知语言学 身体经验 体验哲学 一种Li、Co、Ni、Cu、Mn混合金属离子的分离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Li、Co、Ni、Cu、Mn混合金属离子的分离方法,属于有价金属分离回收领域。该分离方法是使用N,N,N’,N’‑四辛基‑3‑氧戊二酰胺简称TODGA作为萃取剂,在不同酸度条件下萃取和反萃取,结合无机沉淀... 弓爱君 李瑾 邱丽娜 赵霞 谢艳萍文献传递 感知——解读皮尔士符号理论的关键 被引量:4 2008年 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符号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存在本身、符号表征、意义指示等来概括,连接这三个核心概念的枢纽是感知,这是解读皮尔士符号思想的关键。这从皮尔士符号思想的来源、形成(对符号的界定、符号分类方法、符号意义诠释)及对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可得到印证。 李瑾关键词:感知 大学英语教学中界性在对名词数的解释力 被引量:3 2007年 英语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从事物的边界性着手,能对可数和不可数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与人对世界的认知体验相对应,一般来说,可数名词是有界的,不可数名词则是无界的。 李瑾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中的感知论 被引量:1 2010年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包括皮尔士意义理论、皮尔士科学哲学和皮尔士范畴理论及其符号学理论。通过对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不同层面的考察发现,感知贯穿于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始终,是建构皮尔士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李瑾关键词:感知 皮尔士 实用主义 疏离与挫败——认知语境下对《雨中的猫》的指称解读 被引量:1 2013年 海明威的《雨中的猫》以有限的言语形式营造了无限的意义空间,文本渲染了一个美国女子的情感世界,没有冗言赘语和主观评述,但却处处流露着一种情感无所归依的疏离感和期待的挫败感。在认知语境下对《雨中的猫》的指称进行解读,会发现其"冰山"理论与Fauconnier的语义空间理论不谋而合。 李瑾关键词:指称 认知语境 象似性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被引量:6 2005年 象似性(iconicity)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典型的象似性原则出发,揭示象似性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层面的普遍存在。从象似性的视角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有助于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彰显,有助于形式附加义和示意效果的传递与强化。同时揭示以典型的象似性原则为基础的篇章层面的语篇与连贯的象似性能为有效地解读文本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李瑾关键词:象似性 语篇 从先锋文学看元小说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发展和流变 2012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元小说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获得长足发展,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小说形态,元小说批评也随之兴盛。八十年代之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元小说在中国也悄然出现。以马原、格非、余华等为代表的许多先锋派作品运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具有明显的元小说特征,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变革,使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世界文学潮流趋于同步。由于过于注重"文字游戏"和创作技巧,忽视对创作主题的探索,元小说常常为读者和批评家所诟病,因此,许多先锋派作家在反思之后开始转变创作风格,轰轰烈烈的元小说实验也随之渐趋平淡。 李琳 李瑾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先锋派 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看跨文化研究 被引量:5 2013年 传统跨文化研究方法因其二元论的简单极性而受到质疑。文化涉及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跨文化研究就是研究不同文化符号意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跨文化研究需要一个立体的互动视域。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从自我出发,关注他者,试图揭示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的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跨文化研究探讨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观念、行为、文化的异同及其因果关系的目的一致。将符号互动论用于跨文化研究,虽未尽完善,但可以为之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李瑾关键词:互动论 自我 他者 跨文化研究 语用层面的模态象似性 2007年 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为语言的象似性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在目前对象似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模态象似性。它是指语言的使用受心理动因的制约,并表现出语言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数量象似与模态象似的认知依据及其在语用层面的表现。 李瑾关键词:语言使用 心理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