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洪卫

作品数:12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哲学
  • 2篇儒家
  • 2篇良知
  • 2篇觉悟
  • 2篇冯友兰
  • 1篇大我
  • 1篇大学精神
  • 1篇道德
  • 1篇道德基础
  • 1篇心性
  • 1篇心性儒学
  • 1篇心志
  • 1篇政道
  • 1篇政治儒学
  • 1篇政治哲学
  • 1篇知识分子
  • 1篇之谓
  • 1篇指向
  • 1篇志气
  • 1篇秩序观

机构

  • 12篇河北工业大学

作者

  • 12篇李洪卫
  • 1篇陈雪飞
  • 1篇崔桃

传媒

  • 3篇河北学刊
  • 2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教育文化论坛
  • 1篇哲学分析
  • 1篇思想与文化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道与政道的重识:20世纪儒家政治哲学的重建--以康有为天道秩序观为中心
政治哲学是一个顺应时代自觉变革的中西融合的哲学,不是这个趋势之外的哲学:蒋庆的政治儒学其实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成果,本来他还表示儒学是市民社会的重要资源,现在则不愿意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了。他的观念中对国家的认知比较停留在中国传...
李洪卫
关键词:政治哲学公民社会
境界与觉解——冯友兰境界与觉悟理论述略被引量:1
2014年
一般认为,冯友兰将理学概念转变为逻辑概念,超越但不内在了。但是冯友兰的目标在于对"宇宙""大全"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使人的境界有一个根本的提升。但是对宇宙、大全把握之前必须对其有一个"性理"的确认,这两者互为表里。其目的在于通过"共相"抽象、超象的认识,超越个体对感性存在的执著,使人获得对自身在社会及宇宙中的确证,这个过程本身必然也必须内蕴道德直觉对形上学的参与。冯友兰将人的觉悟归结到灵明知觉的发展,他的问题在于"灵明知觉"本身有强烈的认识心的色彩,但是他在对"大我"的追寻与确证中自觉不自觉地修正了前述认识,实际肯认了道德自我的发展进程,但是他的根本进路既不纯粹是程朱式也不是陆王式,而是借助西学成为儒释道的混合体,在"成相"和"扫相"的矛盾中使人既看到观念认识的局限性,又看到观念认识及其超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个体精神修养的一种路向。
李洪卫
关键词:冯友兰境界觉解共相大我
大学精神研究与大学建设方向
2015年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灵魂和内在支柱,它的存在状态关系到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关系到中国大学未来建设的方向。对大学精神研究进行研究,充分了解大学精神的研究现状,可以为以后学者对大学精神的研究开拓道路,同时为大学精神的重塑提供思路。笔者认为,对大学定位不准确以及"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和"学术性与功利性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此外,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而重塑大学精神的效果却不明显,主要因为价值观念一直游移、各项制度措施难以落实,因此明确大学定位和精神内核、健全法治,颁布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李洪卫崔桃
关键词:大学精神内在逻辑价值指向
商谈论证与公共正义的理性把握——哈贝马斯理性的公共运用思想对公共产品供给的启示
2016年
理性的选择与分配,是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各自的特质。哈贝马斯的理性公共运用不同于罗尔斯之处在于他一贯强调主体间的选择过程及其理性的商谈,其在哲学层面是论证和"给出理由",这是对罗尔斯正义制度分配原则的一个重要补充。供给公共产品的初衷是维护公共利益,但公私矛盾带来了诸多问题。从市场供给到政府介入再到第三部门的参与,供给主体的变化解决了供给中所出现的部分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主体从替代走向合作以及接受者的参与是其主要发展趋势。哈贝马斯的理论比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多了一个参与者的视角,借鉴哈贝马斯理性的公共运用思想对于促进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无裨益。
李洪卫陈雪飞
关键词:哈贝马斯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间性
良知与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被引量:1
2013年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涉及公民的合作意向和彼此互动的"相互性"即等利害问题,康德也曾就此问题给出过自己的证明。儒家的良知学突出个体与他人关系中的"共感":伤生若己。其中既包含着先天的同情心即对他人困境的同情和彼此援助的责任,也包含着彼此公平对待的情感面向,这一点在以往是有所忽视的,它的终极的实证根据是个体的万物一体的体悟。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德报德,这反映了儒家良知学之公共性的诉求,昭示其有成为构建公共理性的可能基础之一。
李洪卫
关键词:良知相互性公共理性
20世纪中国理性主义哲学的重建——以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的“理性”观念为中心
2014年
20世纪新儒学的创获是全方位的,尤以哲学的建树为最,其中理性主义的重建是最重要的一环。本文着重于呈现现代儒学家是如何将理、理性与传统的心整合到一起的。梁漱溟的理性概念最富有想象力,他直接将西方的理性概念嫁接到心学上,提出理性、理智、情理等概念,开辟了中国现代哲学"理性"概念创立的先河。冯友兰与牟宗三则各自以理为中心和以心为中心,试图将心、理二者统一起来,将普遍性与个体性、自由统一起来,这是20世纪中国理性主义的特色,也是我们以后需要继续致力的方向。
李洪卫
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根基与歧异——对当代大陆儒学两个发展方向争论的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保守主义的特征是对秩序的共同关注,特别凸显对一种理序状态的思考和设定,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都是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的变种,前者偏重于秩序架构的理序状态而突出礼序,后者偏重于个体精神的理序而突出价值依托。政治儒学突出现实世界的人的经验的存在,因此强调人的不平等的事实,而心性儒学则基于人的先天道德意志的挺立强调人的先验平等的诉求。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下中国大陆新儒家的"康有为情节"其实有一定程度的错位。康有为虽然有今文经学的价值基础,但是他的个人思想的根基却是佛学和阳明心学,因此,他才有对平等的论证。另外,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的歧异还体现在仁学与礼学的紧张以及经学和哲学之间的对峙方面,而哲学对理的诉求和论理的训练应是现代人生活素质的基本要求。
李洪卫
关键词:政治儒学心性儒学哲学
士的精神:故乡的反求与觉悟——禅宗特质与中国人文世界之一
2011年
禅宗是佛教东传以来一直绵延到今天较为重要的一脉,也被认为是真正中国化了的佛教或者说是中国佛教的最主要的代表之一,是佛教本土化的典型。如果说在中国本土曾经有一个"儒道互补"的话,那么唐宋以后的禅儒交融,使禅家思想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化领域。本文从观念层面就禅宗对人文精神世界之影响,尤其是对士大夫生命反省的影响做了简要阐释。
李洪卫
关键词:知识分子
论经学、新子学与哲学的当代并立——从当代中国思想学术与文化建设相互关系的视角考察被引量:2
2017年
人文社会思想的应用特质在于以某种理或理序为基础构建一种礼序,二者的同构构成一种理论系统的自洽,但是,理的探究既需要与社会秩序的目标相联系,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理论认知特性。经学更多地受到其礼序运用的限制,其社会指向的利弊均在乎此。历史中的经学可以从礼的斯文教养与礼制两个向度分解,前者是今天经学重建的目标。新子学和哲学则是对"道"的开放性的探究,它又是构成理序和礼序的思想前提,因此,思想世界的开放性与社会价值系统的规范性引导应该同时存在,此为经学、新子学与哲学当代并立的根据。"哲学"的独特性价值还在于为中国文明建构提供了一个"说理"文化的基础。
李洪卫
关键词:经学哲学
安身、安心与诚敬——兼论儒家在家庭孝亲中获得的“本体性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中国当代社会处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重转变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伦理的变化引起了广泛重视,与此相关的社会伦理的重构也成为迫切的课题,这也是当下从民间到官方都对儒学的重光抱有热切期待的原因之一。言及儒家伦理价值的当代实践,既非全盘改过,亦非简单复活,而是在现代价值导向下的重新认肯、转换性地阐扬与发挥。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儒家伦理观念的现代转型及其方向"这一专题来讨论儒家从家庭伦理衍生的传统价值之意义、转换方向及其向现代社会通过转换而输送的核心理念等问题。本专题以转型问题开端,以价值自我认定奠基,以传统价值的现代确认和学理规范化作为定位;而转换则以从差异性和伦理义务到责任伦理、从诚敬的本体性到现代性仁学的升华为走向,是为其逻辑顺序。
李洪卫
关键词:儒家伦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