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作品数:78 被引量:259 H指数:10 供职机构: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更多>> 发文基金: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云南湄公河流域上游河谷地区疟疾媒介传疟作用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通过观察蚊媒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叮咬行为和疟疾子孢子率以研究出它们在云南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传疟作用的关系。方法村内采取诱蚊灯和人工诱捕方法捕蚊;现场采取显微镜解剖蚊虫的方法观察唾腺子孢子,实验室采用ELISA技术检测蚊虫体内环子孢子蛋白(CSP)。结果村内共捕获16种按蚊。现场显微镜解剖7种按蚊,1 010只经产蚊中,发现了7只唾液腺感染子孢子;ELISA方法检测现场捕回的8种按蚊,5 154只各龄期蚊中,发现11只环子孢子蛋白阳性蚊。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子孢子阳性率(包括ELISA环子孢子蛋白阳性和镜检唾腺子孢子感染蚊)分别是0.37%、0.22%、0.32%,昆虫接种率分别估算为9.82、3.97、2.69。这些蚊媒叮咬活动起始于黄昏,并整夜有活动,但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于子夜,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的高峰则在21:00之前。它们的人血指数都在80%以上。结论以上结果显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多斑按蚊是湄公河上游河谷地带的重要传疟媒介。 周红宁 张再兴 李春富 吴超 王丕玉 Chris Curtis Nigel Hill关键词:诱蚊灯 云南省傣族地区部分人群旋毛虫感染调查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了解现阶段傣族地区旋毛虫病的流行和危害程度。方法对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的居民,使用统一表格问卷调查,并检查个案的旋毛虫感染情况,计算机录入资料建立数据库。结果对2009名傣族地区居民旋毛虫感染的调查结果显示,人群旋毛虫抗体阳性率16.72%,男、女组的旋毛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青壮年人群阳性率高,生食猪肉、不卫生使用砧板等习惯与旋毛虫感染有关。结论云南傣族人口聚居地区旋毛虫感染较重与生食猪肉、使用砧板生、熟不分等习惯有关。 董莹 赵春松 瞿生旺 杜尊伟 杨捷 李云 刘慧 郭晓芳 李丽 李春富关键词:旋毛虫 傣族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2022年 目的 分析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相关基因的多态性。方法 收集2001-2012年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缅甸克钦邦拉咱市和掸邦第二特区勐冒县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标本175份,采用巢式PCR法扩增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ce transporter gene,pfcrt)基因第72-76位点片段和多药耐药基因1(Plasmodium falciparum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pfmdr1)基因第86-1246位点片段,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分析。结果 共检测到pfcrt基因5种突变型(CVIEK,CVIDK,SVMNT,CVIET,CVIDT),该3个地区均以三重突变型(CVIET)为主,其中,中国云南西双版纳CVIET由2001年的76.7%上升至2006年的100%,缅甸拉咱市由2001年的75%上升至2007年的95%,但2012年又下降至77.5%,缅甸勐冒县2009年该突变型占比为67.5%。共检测到pfmdr1基因5种单突变型(N86Y,E130K,Y184F,S1034C,F1226Y)和2种双重突变型(N86Y/F1226Y,Y184F/F1226Y),其中2001年西双版纳pfmdr1基因野生型占36.7%,N86Y和Y184F突变率均为20%,F1226Y突变率为16.7%,而2006年以F1226Y突变为主占40%,且检测到二重突变型(N86Y/F1226Y和Y184F/F1226Y)占8%;缅甸拉咱市pfmdr1基因Y184F突变率从2001年的25%升高至2007年的35%和2012年的37.5%,该3年中野生型分别占65%、40%和55%;2009年缅甸勐冒县pfmdr1基因野生型比例为47.5%,Y184和N86Y单突变型分别为27.5%和25%。结论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均以三重突变型(CVIET)为主,氯喹抗性均较高,可为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的防治提供参考。 叶升玉 李春富 唐烨榕 叶润 周红宁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多态性 云南包虫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了解云南包虫病的流行和危害程度,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统一表格对居民个人卫生习惯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包虫病感染及患病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云南3县3042名居民中,包虫患病率和感染率分别为32.87/10万和13.52%。汉族、女性、成年人、半农半商职业者的包虫感染率高于同类人群的其它分组。农民感染包虫的风险是非农民职业者的2.921倍。结论调查地区是云南包虫病散发流行区,应加强对农民职业者的抗感染保护。 董莹 罗天鹏 杜尊伟 甘子明 方文 张再兴 刘慧 郭晓芳 李丽 李春富 李菊升 汪丽波 王学忠关键词:包虫病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Ⅴ.中突古蚤和多棘古蚤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蚤目:栉眼蚤科) 2021年 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蚤类区系与分布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地区蚤类区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藏东南林芝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不同海拔高度农耕区的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号鼠夹,于2018年10-11月对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进行调查取样,所获标本在实验室进行分类和鉴定。结果在该地蚤类区系调查中采获1批古蚤属(Palaeopsylla Wagner,1903)标本,经分类鉴定为海仑古蚤(P.helenae Lewis,1973)、内曲古蚤(P.incurva Jordan,1932)、中突古蚤(P.medimina Xie et Gong,1989)和多棘古蚤(P.polyspina Xie et Gong1989)4种,其中,中突古蚤和多棘古蚤为西藏地区首次发现,为该地区蚤类物种新纪录。该文将这两新纪录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分布区域、宿主动物及以实物作为凭证标本绘制的头部和生殖腹节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记述和报道。此外,对我国古蚤属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结论迄今,西藏地区所知古蚤属物种数已达7种,其数量约占国内该属物种总数的23%。 文祥兵 登增多杰 巴桑 马兵成 杨晓东 许翔 李春富 陈子龙 周红宁 龚正达关键词:物种 古蚤属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K1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2021年 目的通过检测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Kelch 13螺旋体蛋白基因(Kelch 13-propeller, K13)突变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当地恶性疟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以往中缅边境地区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缅甸克钦邦拉咱市和佤邦第二特区勐冒县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标本175份,采用巢式PCR法扩增K13基因第426~676位点片段,对扩增产物测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年西双版纳州景洪市30份滤纸血中仅1份检出恶性疟原虫K13基因F446I突变;2006年标本未检测到突变。缅甸拉咱市恶性疟原虫K13基因共检测到5种突变(F446I、C469Y、Y511H、E556D和P574L),其中以F446I突变为主,突变率由2001年的45%(9/20)降低至2012年的25%(10/40);勐冒县2009年标本中未检测到K13基因突变。结论中缅边境地区缅甸拉咱市恶性疟原虫K13基因存在较多类型的突变,以F446I突变为主,提示该地区恶性疟原虫可能存在青蒿素抗性,建议加强对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监测。 叶升玉 叶润 李春富 唐烨榕 周红宁关键词:疟原虫 恶性 多态性 伯氨喹八天疗法未能治愈间日疟1例 2003年 杨品芳 杨恒林 李春富 李菊升关键词:伯氨喹 间日疟 药物疗法 青蒿琥酯 缅甸佤帮北部萨尔温江流域5例三日疟病例报告 被引量:8 2008年 病例1、叶某,女性,年龄19岁,2007年10月29日,巡诊时患者自述每3d午后出现全身酸痛、乏力、发冷、发烧已有10多天;就诊时用疟疾快速诊断卡(美卡)检测被发现:有效线显示有效、恶性疟位置显示阴性,非恶性疟位置显示阳性。经涂制的厚薄血片带回实验室用吉氏染液染色根据其形态特征镜检后,确诊为三日疟原虫。患者体温及疟原虫无性体密度分别为37.8℃、2100个/ul血。 李春富 聂仁华 刘慧 孙院红 李贵深 岩东关键词:三日疟 云南东南部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纵向观察 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了解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变化趋势,指导合理用药。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体内临床观察法,进行纵向监测。结果1981~1983年共观察恶性疟病人78例,其中对氯喹敏感(S)2例,抗性(R)76例,包括Ⅰ级抗性(RⅠ)34例、Ⅱ级抗性(RⅡ)12例、Ⅲ级抗性(RⅢ)30例,抗性率为97.44%。2005~2006年共观察32例,其中S19例,S或RⅠ2例,抗性11例(RⅠ8例、RⅡ1例、RⅢ2例),抗性率为36.67%(11/30)。两组病例对氯喹的抗性率和抗性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云南省南部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较1983年明显下降,但仍有34.38%(11/32)的抗性病例,且存在着RⅢ抗性病例,提示当前氯喹仍不能用于当地恶性疟现症病人的治疗。 杨恒林 李春富 杨亚明 杨品芳 杨锐 聂仁华 沈加员 吴超关键词:恶性疟原虫 氯喹 氯喹治疗三日疟1例 被引量:2 2008年 随着我国疟疾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疟疾发病和流行程度越来越低,三日疟病例在全国已经非常罕见,2007年10月云南中缅边境地区的缅甸勐冒县发现了1例三日疟病例,用氯喹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刘慧 李春富 聂仁华 孙院红 李贵深 沈旭关键词:氯喹 三日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