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军
- 作品数:9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端粒酶与骨肉瘤
- 2014年
- 骨肉瘤是儿童及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手术治疗和辅助化疗的效果并不理想。目前研究发现,端粒酶与骨肉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通过逆转录酶活性复制和延长端粒DNA来稳定染色体DNA长度,并参与骨肉瘤基因稳定的调控过程。该文就端粒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超邵明杨艳梅种阳焦志坚李国军
- 关键词:端粒酶骨肉瘤端粒酶抑制剂
- 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髓内钉固定治疗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42例75岁以上、骨密度T值≤-2.5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关节置换组(89例),女51例;平均年龄为(80.3±4.5)岁;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髓内钉组(53例),男22例,女31例;平均年龄为(79.6±5.7)岁;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等。结果关节置换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4±8.4)min]较髓内钉组[(60.6±11.6)min]短,切口长度[(12.7±2.3)cm]较髓内钉组[(8.5±2.3)cm]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功能训练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关节置换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髓内钉组,髋关节SF-36评分明显高于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较髓内钉固定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
- 邵明毕郑刚贺胜种阳李国军李超焦志坚张名硕
- 关键词:髋骨折
- 髓内钉与髓外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髓外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5例不稳定型(Russell-Taylor 分型B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40例,女25例;年龄为32~87岁,平均53.4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髓内钉组34例,髓外内固定组31例(其中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1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65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髋内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7.9±19. 0)min] 较髓外内固定组[(79.8±22.4)min]短,术中出血量[(112.6±63.4)mL]较髓外内固定组[(178.5±97.5)mL]少,骨折愈合时间[(21.0±6.5)周]较髓外内固定组[(28.0±8.7)周]短,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83.4±8.1)分]较髓外内固定组[(79.2±7.4)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骨不连,均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者,改为髓内钉固定后骨折愈合;2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其中髓外内固定组1例,髓内钉组1例。结论髓内钉较髓外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更有优势。
- 李国军邵明贺胜毕郑刚种阳李超焦志坚张明硕
- 关键词:髋骨折骨钉骨板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新型股骨近端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和处理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探讨新型股骨近端内固定术(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1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结果所有患者获12~72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率达96.0%。15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内固定物相关术后并发症,其中骨折复位固定的患者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或内向穿出7例,其中5例再行人工关节置换,髋内翻5例,主要发生于股骨转子内后方存在明显骨折碎裂的患者,骨折延迟愈合3例,为骨折累及股骨距及小转子术中做软组织广泛剥离,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2分。结论PFNA螺旋刀片的位置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性骨折及骨折复位不良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 宋铁楠王旭明于小均李国军李英豪邵明
-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手术后并发症
- 锁定板微创技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锁定板MIPO技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运用锁定板MIPO技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骨折类型、骨折愈合时间、6个月时的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33例老年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平均年龄72岁,其中2例随访失败。87%的股骨远端骨折是关节外骨折;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56(8~29)周;术后6个月时平均活动范围超过105°:伸0°~30°,屈90°~140°;术后6个月的平均膝功能评分89.5;治疗过程中无植入失败、骨折不愈合和感染发生;术后早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7例(22.6%),均在膝关节水平以下。结论:锁定板结合MIPO技术是一种治疗老年人股骨远端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 焦志坚李超种阳李国军张世谦邵明
- 关键词:股骨远端骨折锁定板微创术
- 预弯钢板+髂腹股沟入路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预弯钢板+髂腹股沟入路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MIPPO)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0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采用髂腹股沟入路传统手术治疗,25例)及微创手术组(采用预弯钢板+髂腹股沟入路MIPPO治疗,25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微创手术组短(少)于传统手术组(P<0.001)。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两组均在术后4~6周出现骨痂,术后3个月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微创手术组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弯钢板+髂腹股沟入路MIPPO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程道林韩爽王旭明徐浩宇李国军金志全毕郑刚邵明
- 关键词: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髂腹股沟入路
- 股骨骨折术中辅助闭合复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被引量:7
- 2016年
- 股骨骨折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造成,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对于其治疗,生物学固定及微创已成为共识。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术中辅助复位设备,包括体外无创牵引器、自制牵引复位器、计算机辅助复位系统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达到治疗微创、降低术中治疗难度及减少并发症的目的。但对于个体化治疗中各种辅助设备的选择尚存争议。本文主要对各种附属闭合复位技术的适应证、术中骨折复位特点及优缺点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微创治疗的设备研究提出一些新的设想。
- 张杰邵明毕郑刚郭新珍谷丽娜王旭明张世谦李国军于小均
-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折固定术闭合复位牵引术外科手术
- 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基本方式被引量:29
- 2020年
- 股骨颈骨折是指由股骨头下到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6%,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其发病率仍在逐年提高。老年人是股骨颈骨折的高发人群,主要由于老年人骨矿物质密度降低引起骨折易感性增加,且髋周肌群退化,反应能力下降,无法抵消外来应力[1,2]。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保守治疗容易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患者机体恢复,因此,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本文就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 毕郑刚徐浩宇邵明王旭明程道林李国军
- 关键词:骨矿物质密度并发症发生率老年股骨颈骨折机体恢复高发人群股骨头
- EMT与骨肉瘤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细胞转化为间充质细胞的过程,EMT可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既往研究发现,EMT可以通过影响多种基因及通路来影响多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除此之外,EMT也会与细胞周期中的某些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骨肉瘤细胞作为骨肿瘤中转移性较强的一种,其转移性与EMT的关系尚未明确。该文旨在阐明EMT与骨肉瘤细胞转移性的相互关系,希望可以为抑制骨肉瘤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 种阳李国军张世谦邵明杨艳梅
- 关键词:骨肉瘤上皮-间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