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南

作品数:12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市九龙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2篇流动人口
  • 2篇干预
  • 2篇艾滋病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乙类
  • 1篇疫情
  • 1篇疫情分析
  • 1篇预后
  • 1篇早期干预
  • 1篇知己健康管理
  • 1篇腮腺炎
  • 1篇社区糖尿病
  • 1篇社区糖尿病患...
  • 1篇生存率
  • 1篇生存率分析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机构

  • 11篇重庆市九龙坡...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李南
  • 5篇梁艳
  • 5篇龙前进
  • 5篇姚远
  • 5篇汤成
  • 4篇余小凤
  • 4篇李大兴
  • 3篇秦军
  • 3篇邓世敏
  • 2篇王志勇
  • 2篇钟欣
  • 1篇熊鸿燕
  • 1篇曹彪
  • 1篇张萍
  • 1篇肖伦
  • 1篇郑艳
  • 1篇杨敏
  • 1篇王丽
  • 1篇陈熙
  • 1篇周勇

传媒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重庆医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97-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甲乙类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7—2012年九龙坡区法定报告的甲乙类肠道传染病三间分布特点,并比较分析各种疾病的变化情况;率的比较采用双侧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55.79/10万,占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37.13%,死亡率0.02/10万。主要病种痢疾占80.97%;甲型肝炎占11.56%。发病时间集中在7~9月,占34.58%;城区高于农村,城乡发病率比例为2.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1.98,P〈0.01);人群分布:0~4岁散居儿童占25.37%,20~49岁青壮年占38.32%,男女性发病率之比为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3,P〈0.01)。结论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痢疾是肠道传染病疫情的主要病种,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饮水和食品监管等综合防制工作。
谭学筠李南汤成梁艳邓世敏
关键词:传染病肠道流行病学特征
重庆市九龙坡区2008-2013年主要恶性肿瘤生存率分析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对重庆市九龙坡区2008--2013年全人群登记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生存率分析,为评价肿瘤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来自九龙坡区肿瘤登记的8746例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观察截至2013—05—31,去除660例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death certificate only,DCO)的患者后,实际有8086例纳入分析。应用suRV3.01软件计算l~5年观察生存率(0S),用Log—rank检验对男性和女性的总体恶性肿瘤观察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九龙坡区恶性肿瘤1年观察生存率为62.50%,2年为48.27%,3年为41.42%,4年为33.46%,5年为30.30%。发病居前10位的恶性肿瘤中,肝癌的5年观察生存率最低,为7.37%,其次是胰腺癌(9.69%)和肺癌(10.38%),并且这3种肿瘤男性和女性生存率均比较低。与前述3种肿瘤相比,结直肠肛门癌的5年观察生存率男性为38.16%,女性为39.87%,均较高。主要发生于女性的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5年观察生存率最高,为70.87%,其次是子宫癌(37.64%)、卵巢癌(37.45%)和宫颈癌(35.32%)。男性和女性总体恶性肿瘤的观察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89,P〈0.01。结论:主要恶性肿瘤中,肝癌、胰腺癌和肺癌是九龙坡区预后较差的肿瘤,结直肠肛门癌、女性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和宫颈癌是相对预后较好的肿瘤。九龙坡区女性恶性肿瘤患者总体生存率高于男性。
邓世敏李南梁艳汤成肖伦李大兴
关键词:肿瘤流行病学生存率预后
2008-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了解并掌握重庆市九龙坡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人群的基本情况和感染状况,为今后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九龙坡区2008-2012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上报的《检测咨询个案登记表》,网络下载后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采用SAS8.2软件对数据进行Chi-Square分析。结果 2008-2012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各VCT点求询者共计44 821人,男女之比为0.88∶1,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20~40岁为主,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学历以初中为主;求询者最多的是有非婚异性性行为史者,为29 244人,占总的求询者的65.25%,其次为有注射吸毒史者占14.59%;HIV阳性数为438人,总的检出阳性率为0.98%,各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是配偶/固定性伴阳性者,达11.64%,各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次为有男男性行为史者,阳性检出率为9.53%,各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注射吸毒史者阳性检出率为1.71%,各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一般情况与检出阳性率看,30~40岁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36%,其次为6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1.13%;从婚姻状况来看,离异或丧偶的检出率最高,为1.50%;从学历来看,大专以上学历检出率最高,为1.75%。结论以非婚性行为后前来求询的咨询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括非婚异性性接触和男男性行为,占67.92%。配偶/固定性伴阳性者、男男性行为人群等人群HIV阳性检出率较高,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该人群的检测和干预,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的传播。
何惊春余小凤李南王志勇易辉容龙前进周勇
关键词:艾滋病阳性率
2001-2013年重庆市九龙坡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和暴发疫情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重庆市九龙坡区2001-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其分布情况。结果 2001-2013年重庆市九龙坡区报告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共6 560例,年均发病率59.91/10万,无死亡,其中2006-2013年发生暴发疫情共17起537例,罹患率2.56%;发病呈周期性升高,形成2004年和2010年两个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139.73/10万、135.27/10万,发病有明显季节性,4-7月份占全年发病总数的58.35%;农村高于城市,城乡发病率之比为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92,P〈0.01);人群分布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6.63%,其中5~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占46.42%;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84,P〈0.01)。结论 2001-2013年重庆市九龙坡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周期性升高,近年来暴发疫情居九龙坡区中小学校首位,乡级小学是暴发的主要场所,应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从根本上减少腮腺炎发病。
谭学筠李南姚远肖潇钟欣秦军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流行病学
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将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社区糖尿病综合管理的60例2型糖尿病现状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20例,对其进行常规的综合管理及知己健康管理;B组40例,只对其进行常规的综合管理。管理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管理前后体质量、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A组患者管理前后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管理前后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FPG、2hPG、HbA1c、TC、TG、HDL、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管理后,两组患者FPG正常值知晓率、2 hPG正常值知晓率、HbA1c正常值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管理后,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率、血压控制率、HbA1c下降率、饮食习惯良好率、运动习惯良好率、遵医嘱服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和健康的方法,并且在患者的心理因素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糖尿病管理方法。
邓世敏梁艳蒋明争汤成曹彪李南李大兴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管理
重庆市九龙坡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2~39岁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分层,随机抽取2~4岁、5~7岁、8~10岁、11~13岁、14~16岁、17~19岁、20~29岁、30~39岁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共计820人,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8个年龄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82.86%~95.10%,其中30~39岁组阳性率最低82.86%,年龄与麻疹抗体阳性率线性负相关;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麻疹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分别为93.13%和89.16%;0剂次、1剂次、2剂次、3剂次及以上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92%、92.13%、95.19%和98.31%,接种针次和麻疹抗体阳性率存在线性趋势。结论针对此次监测结果,在现有麻疹控制策略上应巩固常规免疫、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完善监测系统、重点人群强化免疫、加强冷链管理和积极宣传动员。
郑艳易辉容龙前进李南余小凤姚远丁丹奕钟欣
关键词:麻疹
1953-2013年重庆市九龙坡区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控措施及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疟疾流行动态及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九龙坡区1953-2013年疟疾疫情、防控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发病率,分析发病的季节及城乡、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并总结防制过程.结果 1953-2013年报告疟疾13 675例,年均发病率为43.16/10万,有2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3、1977年,发病率分别为3 172.23/10万、224.80/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6-8月占58.92%(2 815/4 778);农村发病占77.50%(3 703/4 778);15~49岁年龄发病占81.12%(3 876/4 778),男女发病数之比为1.56∶1.0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7.69%(510/884);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调查及重点防治、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和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1993年以后发病率控制在1.00/10万以下,2002-2013年新发病例均为外源性输入病例.结论 九龙坡区疟疾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到高疟区务工的流动人员的监测管理,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成果.
谭学筠梁艳汤成李大兴蓝代礼李南秦军杨敏
关键词:疟疾防制
重庆市九龙坡区禽流感高危职业人群及外环境监测结果分析
2019年
目的对重庆市九龙坡区高危职业人群及外环境进行禽流感病毒监测,了解高危职业人群感染情况以及外环境污染状况,评估该地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风险,为该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决策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1-2015年重庆市九龙坡区从事家禽养殖、屠宰、销售等人群的血清样本进行H5N1、H7N9病毒抗体检测。采集2010-2016年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活禽市场、家禽散养户、家禽屠宰加工厂、家禽规模养殖场(户)采集笼具表面擦拭、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的擦拭、地面擦拭、禽类饮水、污水、粪便等标本进行Flu A及H5、H7、H9亚型检测。结果 119份高危职业暴露人群血清样本H5N1、H7N9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集外环境标本1 257份,阳性428份,阳性率为34. 05%,其中H5亚型所占比重最高(55. 37%);各地区中属于城市街道的杨家坪街道阳性率最高(42. 97%),不同地区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 386,P<0. 01);各个类型外环境标本中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表面擦拭标本阳性率最高(52. 42%),不同类型外环境标本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7. 103,P<0. 01);全年第一季度外环境标本阳性率最高,为45. 03%,不同季度外环境标本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 999,P<0. 01)。结论重庆市九龙坡区外环境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普遍存在,发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较高,其中H5亚型为主要威胁。
龙前进李南姚远邓春燕余小凤张鹏解合川张萍丁丹奕
关键词:禽流感
重庆市九龙坡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200名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检测。结果九龙坡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
谭学筠李南廖怀平秦军梁艳汤成王丽陈熙
关键词:慢性病患病率
重庆市九龙坡区流动性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实践与评价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通过地区性干预模式的建立,达到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传播和蔓延的目的。方法建立一套以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实施多年的干预活动,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对干预效果和模式进行评价。结果经过5年的实践,地区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综合干预模式得到建立,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得到提高,综合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以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的流动人口综合干预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可以推广。
姚远熊鸿燕李大兴李南易辉容龙前进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