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
- 作品数:21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干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局部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
- 1998年
- 目的:为了研究黄斑功能和黄斑活动状况的客观测量并对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进一步理解。方法:对干性型老年性黄斑变性69例和正常人不同部位的黄斑48例进行检测黄斑区的局部振荡电位(FOPS)和局部视网膜电图(FERG)的a波及b波。刺激光斑分别用3°、5°、10°与15°的蓝光、绿光及白光。结果: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在5°黄斑区域内FOPs振幅降低及波节减少与视力具有显著相关、FOPs振幅降低与对照组有高度显著差异(P<0.01),a波与b波振幅的降低与对照组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10°刺激光斑下,a波、b波与FOPs振幅的降低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15°刺激光斑下,仅FOPs振幅的降低存在显著差异(P<0.05)。一组早期AMD患者表现为OP_3与OP_4子波振幅的明显降低(P<0.01);而另一组的改变则以OP_1与OP_2为主(P<0.05)。另外,16眼AMD患者全部子波均降低。结论:黄斑区OPs的记录可较客观而灵敏地反映AMD的循环状况,并对中心视功能的客观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 吴星伟张皙朱萍黄路路Severns ML
- 关键词:老年性黄斑变性局部视网膜电图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频谱分析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通过对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 (LERG)的Fourier分析 ,进一步了解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细胞功能异常的情况。方法 49例RP患者的LERG被记录研究。应用手提眼底镜式局部刺激器通过放大的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况 ,闪烁光频率 31Hz。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LER的基波 (fundamentalharmonic ,1f)与二次谐波 (secondharmonic ,2f)在RP眼表现振幅降低。 1f的异常率在发病时间 <5年组、5~ 15年组、15~ 2 5年组与 2 5年以上组分别为 6 /11、9/14、10 /12、11/12 ,1f/2f的异常率为 2 /11、5 /14、7/12和 9/12。 1f/2f伴随发病年龄增加而呈升高趋势 ,并与视野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常染色体隐性与散发性RP患者的 1f与 2f下降程度较常染色体显性型RP明显 ,1f/2f比值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1)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眼 ,黄斑内层与外层视网膜的损害同时存在 ;(2 )基波与二次谐波的比值变化表明了视网膜内层与外层的相对损害程度 ,随着病情的发展 ,黄斑部内层的损害有加重的趋势 ;(3)不同遗传分型的视网膜黄斑功能受损程度与部位迥异。认为LERG的Fourier分析对RP眼黄斑功能异常的定位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 吴星伟张皙朱萍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视网膜电图频谱分析
- 视网膜静脉阻塞及其并发症干预治疗新方法的研究
- 吴星伟张皙宫媛媛孙勇邱庆华孙晓东朱萍
- 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学称其为“暴盲”或“视瞻昏渺”,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特点是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沿受累静脉有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所产生的黄斑囊样水肿(CME)与新生血管(NV)的玻璃体出血、增殖性视网膜脱离...
- 关键词:
-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电图
-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电图研究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研究视网膜脱离(RD)复位后视网膜电图改变,探讨视功能损害的程度和部位。方法10只健康灰兔分为实验组 4组 8只,正常对照组 2只。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 0. 1%透明质酸钠方法建立 RD模型。在术前和术后1,2,3,4周时分别记录视网膜电图。结果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最大反应a,b波,单闪光明视锥细胞反应和闪烁光反应振幅,在视网膜复位后逐渐升高,复位1周时恢复到正常时的60%~65%、复位3周时视网膜ERG恢复到70%~90%。暗视最大反应a波潜伏期在视网膜复位后2天,延长10.9%,复位1周后逐渐恢复。OPs和其它各波的潜伏期未见有显著改变( P>0. 05)。结论复位后的视网膜电图虽然逐渐恢复,但 a,b波的不完全恢复提示了光感受器和Muller细胞功能的改变。
- 孙晓东张皙吴星伟宫媛媛朱萍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电图视功能
- 视网膜脱离眼的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
- 2001年
- :目的 :通过对视网膜脱离 (retinaldetachment ,RD)眼的局部视网膜电图 (localelectroretinogram ,LERG)记录分析 ,进一步了解RD眼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第二级神经元功能异常的情况 ,并对LERG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12 0例RD患者 12 8只眼的LERG被记录分析 ,应用手提眼底镜式局部刺激器通过放大的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况 ,记录a波、b波与OPs各项成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LERG的a波、b波与OPs的异常率 :在 <1周组分别为 15 %、15 %与 10 % ;在1~ 2周组为 35 %、45 %与 5 0 % ;在 2~ 4周组为 46 86 %、5 6 2 5 %与 6 2 5 % ;在 4~ 8周组为 76 %、84%与 88% ;在 8周以上组则为 86 96 %、91 30 %与 95 5 6 %。a波与b波在脱离时间 <1周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1~ 2周组a波与b波开始有明显降低 (P <0 0 5 ) ,随着发病时间的延迟 ,b波的下降较a波更为迅速 ,在 2~ 4周则具有高度显著意义 (P <0 0 1) ;b/a值在早期RP病变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 ,伴随病程增加有降低趋势 ,在 4~ 8周组即出现显著性降低 (P <0 0 5 )。在眼底镜下黄斑部脱离的 48只眼中 ,LERG各项成分的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在眼底镜下观测不到黄斑脱离的 80只眼中 ,b波、OPs与OP2子波振幅也表现异常 (P <0 0 5 )。
- 吴星伟张皙宫媛媛孙勇朱萍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振荡电位视觉障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振荡电位被引量:9
- 2000年
- 目的研究振荡电位(OP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阶段的表现,探讨DR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指标、并为DR国内分期提供功能学信息。方法选择83名糖尿病患者、155眼,进行眼底检查、眼底摄像;按国内DR分期将患眼分成眼底无改变、1期、2期、3期、4期但无玻璃体出血等5组,对所有患眼按国际标准化方法进行OPs检测。选择43只正常眼作对照。结果OPs总和振幅、OP2振幅在眼底无改变时下降.在1期时进一步下降;OP3振幅在1期时较对照下降,OP1振幅在2 期时较对照和无改变组下降,OP4在3 期时较对照下降4期的OP2振幅以及3期和4期的OPs总振幅分别与0期、1期和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有差异。结论OPs和OP2振幅在DR临床前期下降,是DR早期诊断的敏感与客观性指标;OPs及其子波振幅在DR早期和病变分期呈负相关,在DR后期的阶段性改变不明显。
- 孙勇吴星伟张皙许迅朱萍吴颖宫媛媛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振荡电位视网膜电流图
- 迈之灵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观察迈之灵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1例(41眼)临床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病人被随机分为2组,迈之灵组23例(23眼),予迈之灵2片,po,bid,4wk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丹参组18例(18眼),先予丹香冠心注射液16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qd,1wk后改为丹参片,3片,po,tid,连续服用11wk。观察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及视网膜电流图的动态变化,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wk4,8末,迈之灵组视力提高优于丹参组(P<0.05,P<0.01)。治疗wk4末,迈之灵组渗出、出血吸收率61%,高于丹参组的28%(P<0.05);视网膜血管渗漏改善明显,优于丹参组(P<0.05)。治疗wk12末,迈之灵组暗适应眼最大电反应的b波振幅及b/a值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且2组有差异(P<0.05,P<0.01);迈之灵组总有效率91%,丹参组56%,2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迈之灵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有效、安全,早期疗效优于丹参。
- 宫媛媛俞素勤王泓王卫峻朱萍吴星伟许迅
-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七叶素荧光素血管造影术视网膜电描记术迈之灵
-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振荡电位观察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应用视觉电生理技术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振荡电位变化,了解术后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善情况。方法选用美国LKC公司UTAS-E2000型电生理仪,按照国际标准化建议对7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巩膜扣带术术前、术后记录振荡电位,术后随访5个月。选择43例为对照组。结果视网膜脱离后,振荡电位振幅明显下降,子波数减少,手术复位后1个月,子波数增加,但振荡电位的总振幅在随访期间无明显变化,仅在术后5个月有缓慢增长趋势,一些病例可在术后远期出现改变。结论视网膜脱离复位后,其微循环在短期内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与手术方法及视网膜的病理损害有关。
- 宫媛媛吴星伟张皙朱萍
-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振荡电位巩膜扣带术复位
- 视网膜脱离眼的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频谱分析
- 2001年
- 目的 了解视网膜脱离 (RD)眼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细胞功能异常的情况。方法 12 0例RD患者 12 8只眼的LERG被记录分析 ,应用手提眼底镜式局部刺激器通过放大的瞳孔直视眼底监控固视状况 ,闪烁光频率 31Hz。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LERG的基波 (1f)与二次谐波 (2f)在RD眼振幅降低。 1f的异常率在发病时间 <1周组、1~周组、2~周组与 4~周与 8周以上组分别为 15 %、2 5 %、47%、76 %和 91% ,1f/ 2f的异常率为 5 %、14%、2 8%、6 4%和 87%。随着发病时间的延迟 ,2f的下降较 1f更明显 ,1f/ 2f呈升高趋势。在眼底镜下黄斑部脱离 (4 8眼 )与不脱离 (80眼 )两组中 ,1f与 2f的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2f在前组的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而在后组则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黄斑部脱离组的 1f/ 2f比值升高 (P <0 0 5 )。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复位前的LERG振幅有显著相关。结论 RD眼的黄斑部光感受器细胞与光感受器后神经元的功能损害同时存在 ,RD伴黄斑脱离者的视网膜内层功能受损程度明显增加 ,RD眼的LERG振幅与解剖复位后的视功能恢复有显著相关。
- 吴星伟张皙许迅宫媛媛孙勇朱萍
-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黄斑
- 黄斑Ⅰ号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ERG研究
- 目的:通过对黄斑局部视网膜电图(macular local electro- retinogram,MLERG)闪烁光反应的Fourier分析,客观了解中药黄斑Ⅰ号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
- 吴星伟宫媛媛汪辉朱萍邱庆华宋义谢正高孙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