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崇抒

作品数:19 被引量:14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气溶胶
  • 8篇碳气溶胶
  • 7篇污染
  • 5篇黑碳
  • 5篇黑碳气溶胶
  • 5篇PM
  • 4篇元素碳
  • 4篇PM2.5
  • 3篇有机碳
  • 3篇污染特征
  • 3篇PM10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水溶性离子
  • 2篇颗粒物
  • 2篇化学组分
  • 2篇OC
  • 2篇
  • 2篇EC
  • 2篇城市大气
  • 2篇春季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地球环境...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安工程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9篇朱崇抒
  • 14篇曹军骥
  • 14篇刘随心
  • 5篇沈振兴
  • 4篇张婷
  • 3篇张勇
  • 2篇张二科
  • 1篇王启元
  • 1篇韩月梅
  • 1篇杜娜
  • 1篇董俊刚
  • 1篇闫增峰
  • 1篇同帜
  • 1篇吴枫
  • 1篇胡塔峰
  • 1篇戴文婷
  • 1篇李建军
  • 1篇韩永明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过程工程学报
  • 2篇中国粉体技术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安冬春季PM10中碳气溶胶的昼夜变化特征被引量:36
2009年
为探讨西安市大气碳气溶胶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来源,于2006-12-19-2007-01-21(冬季)和2007-04-01-2007-04-30(春季)连续采集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并采用IMPROVE热光分析法分析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昼夜浓度.结果显示,冬季白天PM10及其中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55.0、62.4和7.5μg/m^3,夜晚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48.7、66.1和6.9μg/m^3,对应春季白天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7.9、26.7和6.9μg/m^3,夜晚分别为362.1、31.9和8.6μg/m^3.冬季白天OC与EC的相关系数为0.44,较之春季0.81要差,主要与冬季采暖期燃料的多样性有关.碳气溶胶组分中,冬季白天和晚上二次有机碳气溶胶(SOC)的平均浓度为8.9和10.2μg/m^3,远高于春季(2.8和3.4μg/m^3),说明冬季较高的OC排放及较低的大气扩散能力利于碳气溶胶中SOC的生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燃煤排放及郊区的生物质排放对碳气溶胶有重要的贡献,而春季机动车的贡献明显增加.
李建军沈振兴同帜曹军骥韩月梅刘随心朱崇抒
关键词:碳气溶胶
基于多源数据的西安大气重污染过程案例分析
2023年
基于大气污染六要素(PM_(2.5)、PM10、SO_(2)、NO_(2)、CO和O_(3))、PM_(2.5)化学组分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微波辐射计数据和大气再分析数据,采用物质平衡和硫/氮氧化速率(SOR/NOR)等方法对2019年1月西安市一次重污染事件过程和成因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将该次污染过程划分为累积阶段(P1)、维持阶段(P2)和消散阶段(P3),本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是由于不利天气形势叠加反馈效应造成的,P1和P2阶段西安在500hPa都受平直西风气流影响,海平面气压为均压场,等压线稀疏,天气形势稳定,且925hPa以偏东风为主,不利于大气污染扩散.地基微波辐射计可辅助反映气象条件与重污染间的反馈机制,其反演的水汽密度和逆温均与PM_(2.5)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38.反馈机制主要表现为:当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辐射冷却效应使地面降温,进而导致或加强逆温,混合层高度降低,水汽积聚,高湿条件通过加速二次转化和促进气溶胶吸湿增长使污染进一步维持,因此P2阶段二次无机离子(SO_(4)^(2-)+NO_(3)^(-)+NH_(4)^(+),SNA)和"其他"组分对PM_(2.5)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43.2%和23.1%,且SOR、NOR和消光系数均在P2阶段达到峰值.NH4NO_(3)、有机物(OM)、(NH4)2SO4和元素碳(EC)对消光系数的总贡献率超过85%,但各组分占比排序在每个阶段略有不同.
王楠高宇星屈垚曲静师菊莲时迎强周岳朱崇抒
关键词:重污染化学组分
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9年
为探讨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于2015年9月7日至9月17日利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仪在汉中市三个不同站点分昼夜采集PM_(2.5)滤膜样品,并分别利用热光碳分析仪(DRI—2011)和离子色谱(Dionex—600)分析PM_(2.5)中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组分,主要探讨PM_(2.5)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昼夜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汉中秋季PM_(2.5)浓度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包括SNA (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类物质,白天和夜间占比分别达到32.3%、39.6%和28.9%、39.6%; PM_(2.5)颗粒物呈酸性。除SO_4^(2-)、Mg^(2+)和Ca^(2+)之外,PM_(2.5)及其化学组分均呈现夜间浓度高于白天的特征。离子的赋存形态分析表明:SO_4^(2-)更多以(NH_4^+)_2SO_4^(2-)的形式存在于PM_(2.5)中。本文相关结果可为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
张勇刘随心刘随心曹军骥张婷朱崇抒张婷朱崇抒
关键词:PM2.5水溶性离子
关中平原大气黑碳气溶胶变化规律及成因
木文在关中平原选取了西安作为城市采样点,渭南、临潼和户县三地农户为农村采样点并开展了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工作,在西安开展了连续四年的城市大气黑碳气溶胶(BC)、元素碳(EC)和气象数据的同步连续观测,在农村采样点分夏季...
朱崇抒
关键词:黑碳元素碳关中平原气溶胶
西安黑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8
2009年
对2006年3月~2007年2月在西安获得的黑碳气溶胶观测资料及相关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幅度很大,全年黑碳日均浓度变化范围为1400~30000ng·m^-3,平均值为10000ng·m^-3。在春、秋、冬3季其浓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西安市黑碳浓度秋、冬季节的月份高,春、夏月份低。黑碳季节平均浓度分别为春季9400ng·m^-3,夏季为7100ng·m^-3,秋季12000ng·m^-3,冬季11900ng·m^-3。黑碳浓度的频次分布表明低浓度值在春季和夏季所占比例大大高于秋、冬季节。研究发现气象要素(风速和混合层高度)对黑碳浓度有重要的影响。
朱崇抒曹军骥沈振兴刘随心
关键词:黑碳气溶胶影响因素
西安大气黑碳气溶胶的观测和分析
2004年在西安站点利用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10个月大气中每5 min黑碳气溶胶(BC)浓度的演化特征。每5分钟BC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12月11日,为124.5μg/m3,最小值出现在7月11号为...
朱崇抒曹军骥刘随心
文献传递
陕南农村冬季PM_(2.5)主要化学组分特征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对陕南农村冬季PM_(2.5)采样分析,获得PM_(2.5)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分特征。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89.5±42.0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观测期间PM_(2.5)中OC、E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6.0±6.9μg·m^(-3)和5.7±3.2μg·m^(-3),OC/EC平均比值为3.0±0.4。主要水溶性离子组分为NO_3^-、SO_4^(2-)和NH_4^+。粒子数浓度与表面积浓度峰值主要集中在0.5μm以下粒径段。PAHs、BeP和Ba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8.9±10.9 ng·m^(-3)、3.0±0.9 ng·m^(-3)和1.2±0.7 ng·m^(-3),PAHs污染较严重,强致癌物BaP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平均浓度限值。当地农村以石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及采用的燃烧方式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因素。
朱崇抒曹军骥刘随心屈垚张婷
关键词:PM2.5化学组分农村
汾渭平原城市大气污染演变及典型污染过程——以宝鸡市为例被引量:4
2023年
为探究汾渭平原城市近5a(2017~2021年)大气污染演变及典型污染过程特征,以宝鸡市为例,综合利用空气质量监测数据(6参数)、气象数据及污染期间颗粒物化学组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宝鸡市2017~2021年空气质量改善较为显著,CO-95per (CO日均值第95%分位数)和SO_(2)浓度分别下降了47%和36%,表明宝鸡市近年来控煤效果明显;PM_(2.5)浓度下降了24%,O_(3)-8h-90per浓度(O_(3)日最大8h平均值第90%分位数)年际差异不大,2021年O_(3)-8h-90per浓度与2017年持平,且为近5a最高值,随着PM_(2.5)污染的逐步改善,O_(3)污染开始凸显.PM_(2.5)与O_(x)浓度的相关性在夏半年明显强于冬半年,归因于夏半年较高的O_(3)浓度增强了大气氧化性,促进了二次颗粒物的生成.结合气象要素对冬半年和夏半年污染天分析发现,冬半年低温、高湿、低风速静稳天气最容易导致PM_(2.5)污染,夏半年O_(3)污染天一般出现在高温、低湿天气.对以PM_(2.5)(污染过程1)和PM10(污染过程2)为首要污染物的2个典型污染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污染过程1中EC (元素碳)和SNA (SO_(4)^(2-)、NO_(3)^(-)和NH_(4)^(+)三者统称)浓度均明显升高,表明本地一次排放以及二次组分均有大幅增加;污染过程2受外来沙尘传输影响,Al、Si、Ca和Fe等地壳元素浓度迅速升高.从PM_(2.5)各组分贡献来看,两次污染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分别为SNA(52%)和粉尘(65%).
时迎强屈垚师菊莲刘随心王璐瑶王楠周岳张婷苏慧朱崇抒曹军骥
关键词:污染过程
一种改进的纳米颗粒物采集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纳米颗粒物采集系统,其包括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板、采样泵、流量计和纳米微粒切割器,太阳能电池板与蓄电池相连,蓄电池与采样泵相连,采样泵与流量计通过管道相连,流量计与纳米微粒切割器通过管道相连,纳米微...
朱崇抒曹军骥戴文婷刘随心
文献传递
西安大气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理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西安开展了大气PM2.5和PM10中碳气溶胶的连续观测,并采集了三类主要污染来源样品(燃煤,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进行对比分析,采用IMPROVE-TOR方法准确地测量了样品的有机碳(O...
曹军骥朱崇抒刘随心
关键词:有机碳元素碳污染源解析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