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小凡

作品数:10 被引量:32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气温
  • 3篇降水
  • 2篇夏季
  • 2篇极端降水
  • 2篇干旱
  • 1篇地面气温
  • 1篇氧稳定同位素
  • 1篇雨量
  • 1篇灾害
  • 1篇蒸发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日变化特征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水分
  • 1篇同位素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机构

  • 9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0篇朱小凡
  • 8篇张明军
  • 8篇王圣杰
  • 5篇董蕾
  • 4篇强芳
  • 2篇王琼
  • 2篇靳晓刚
  • 1篇汪宝龙
  • 1篇李韧
  • 1篇李效收
  • 1篇杨东
  • 1篇谢昌卫
  • 1篇王杰
  • 1篇骆书飞
  • 1篇吴通华
  • 1篇陈粉丽
  • 1篇马露
  • 1篇宋苗
  • 1篇王蔚华
  • 1篇曾婷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ENSO事件对安徽省气候变化和旱涝灾害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选用1960—2012年安徽省降水与气温数据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相关分析法和X2拟合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来安徽省气温和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ENSO对气候变化和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发现:(1)近53年来,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的出现频数分别为16次和15次,El Nino事件多发生在春、夏2季,结束于冬季;La Nina事件多发生在夏、秋2季,结束于春、冬季;(2)从时间上看,近53年来安徽省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升温趋势尤为明显;(3)空间上,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淮河以北降水呈减少趋势,而淮河以南则呈增加趋势;气温的高值中心位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4)El Nino事件使得降水量减少,气温增加,而La Nina事件使得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5)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分别与安徽省的旱灾和涝灾存在显著的关系,旱涝灾害大多发生在ENSO事件年的当年、次年或前一年,且旱灾在连续性的El Nino事件年发生的概率更大。
曾婷杨东朱小凡宋苗马露薛双奕
关键词:ELNINO事件LA气温旱涝灾害
基于格点数据的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0.5°×0.5°中国地面逐日降水格点数据集,选取最大1日降水量(RX1day)、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R95极端降水量(R95)、湿天降水量(PRCPTOT)、持续干旱日数(CDD)和日降水强度(SDII)等指数,利用Sen斜率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1年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特征,并探讨了各极端降水指数与北极涛动的关系,此外还与早期基于气象台站观测数据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除CDD显著下降(P<0.01)外,其他指数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上,RX1day、RX5day、R95、PRCPTOT和SDII在研究区内主要呈现西部明显增加、东部微弱减小的趋势,但CDD则整体呈现减小趋势。基于NCAR资料的夏季北极涛动指数与西北干旱区的CDD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表明夏季北极涛动与该区的干旱事件发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与早期站点数据的研究相比,格点数据覆盖度更好,能更为细致地描述空间变化特征,特别是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区的细节刻画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董蕾张明军王圣杰朱小凡任正果王琼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降水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水分迁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评述了高原活动层水分的野外观测和参数化方案.其中,基于观测数据的数理统计,无法准确获取较大时空尺度上活动层水分迁移特征.为此,通过是否分别考虑未冻结和冻结状态两条途径,建立了4类活动层水分参数化方案:1基于土壤含水量的Clapp-Hornberger公式等;2引入土壤温度的克拉贝龙方程与Clapp-Hornberger公式耦合;3引入冰的阻塞作用;4通过土壤温度和含冰量修正的Clapp-Hornberger推广式.但这些方案对冻结期的水分迁移模拟结果并不理想,仍需进一步的改进.
王蔚华吴通华李韧谢昌卫朱小凡
关键词:参数化方案陆面过程模式青藏高原
2008—2013年新疆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6年
选用中国自动气象站与CMORPH融合的逐时降水量0.1°网格数据集,使用逐时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8—2013年新疆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逐时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北疆的逐时降水量和降水频率较南疆大,山区较盆地大,逐时降水强度的高值区更多地分布在降水稀少的盆地区域;大部分区域的逐时降水量、降水频率和降水强度均是6月最大,7月次之,8月最小;逐时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且后者的区域特征更为显著,两者在山区的峰值时间主要集中在18:00—23:00,而盆地区域的降水峰值时间多集中于0:00—5:00;白天和夜间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基本一致;此外,逐时降水量与逐时降水频率的相关性最高,与逐时降水强度的相关性次之,而逐时降水频率与逐时降水强度的相关性最差,特别是在干旱的盆地区域。
朱小凡张明军王圣杰杜铭霞强芳靳晓刚王杰
关键词:夏季降水日变化
1962-2011年长江流域极端气温事件分析被引量:129
2013年
根据1962-2011年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并根据选取的16个极端气温指标,分析了该地区极端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持续日数分别以-0.84、-2.78、-0.48、-3.29、-0.67d.(10a)-1的趋势减小,而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以2.24、2.86、2.93、1.80、0.83、2.30d.(10a)-1的趋势增加,日最高(低)气温的极低值、日最高(低)气温的极高值和极端气温日较差的倾向率分别为0.33、0.47、0.16、0.19、-0.07oC.(10a)-1;(2)冷指数(冷夜日数、日最高气温的极低值、日最低气温的极低值)的变暖幅度明显大于暖指数(暖夜日数、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日最低气温的极高值),夜指数(暖夜日数、冷夜日数)的变暖幅度明显大于昼指数(暖昼日数、冷昼日数);(3)空间分布上,长江上游区域冷指数的平均值大于其中下游区域,而暖指数和生物生长季则是中下游多年平均值大于上游区域(暖持续日数除外);(4)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除了极端气温日较差之外,各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均呈现很好的相关性。
王琼张明军王圣杰骆书飞汪宝龙朱小凡
关键词:长江流域极端气温
基于格点数据的1961-2012年祁连山面雨量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0.5°×0.5°逐日降水量数据集和气象站点日降水量实测资料,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回归分析,研究了1961-2012年祁连山面雨量年际变化以及面雨量距平与干旱累计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套格点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祁连山及其周边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格局,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降水量,山区东段降水量大于西段降水量。1961-2012年祁连山面雨量的多年平均值为724.9×108m3,其中,春、夏、秋、冬的面雨量分别为118.9×108m3、469.4×108m3、122.5×108m3、14.1×108m3,夏季面雨量最大,占全年的64.76%。除春季外,其他季节面雨量都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夏季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加1.7×108m3。山区面雨量与祁连山及其周边区域的干湿程度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干旱累计强度与面雨量表现出负相关性,山区面雨量较多时这一地区的干旱强度也较弱。
强芳张明军王圣杰刘杨民任正果朱小凡
关键词:面雨量主成分分析
新疆天山托木尔峰地区夏季大气0℃层高度变化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1986—2010年夏季新疆天山托木尔峰南北2个探空站(阿克苏和伊宁)的探空资料与1986—2006年14个水文监测站的径流量,运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该时段内夏季托木尔峰南北不同时次(北京时间20时和8时)大气0℃层高度的变化特征,并探究了该地区径流量对大气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情况。研究表明:1986—2010年托木尔峰南北的夏季大气0℃层高度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存在着空间与时段上的差异。托木尔峰南部的升温比北部的升温更为明显,南部阿克苏和北部伊宁大气0℃层高度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1.99m/a(p>0.1)和1.56m/a(p>0.1);阿克苏和伊宁20时的升幅分别为0.52m/a和0.37m/a,低于8时的升幅(3.46m/a和2.76m/a),即温度较低的时段大气升温更为明显。1986—2006年大气0℃层高度与径流量的相关分析表明,托木尔峰周边水文站径流量与大气0℃层高度普遍表现为正相关,且冰川融水补给比重越高的地区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相关系数,破城子、协合拉和西大桥水文站在8时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9,0.76,0.66(p<0.01)。通过对0.5°×0.5°分辨率的地面气温格点资料与不同探空站大气0℃层高度的分析表明:0℃层高度与地面温度的相关性在高海拔山区表现得更好,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变化可以通过高海拔地区冰冻圈(冰川、积雪与冻土)冻融过程对区域径流产生重要影响。
强芳张明军王圣杰董蕾任正果朱小凡
关键词:径流量地面气温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黄土高原云下二次蒸发效应被引量:16
2015年
根据GNIP提供的1985年1月至2004年12月黄土高原8个站点的409个降水同位素数据及同期的气象资料,结合HYSPLIT4.9模型,分析了该区δ18O的和d的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二次蒸发的比率,并对不同气象因子影响二次蒸发的程度作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①冬季风和夏季风期间,在黄土高原内由南向北δ18O的呈上升趋势,d呈下降趋势;自东向西δ18O仅在夏季风期间有上升趋势,而在冬季风期间呈现下降趋势,d总呈现下降的趋势,δ18O和d的变化幅度可以指示季风的路径.②该区全年存在二次蒸发效应,夏季风期间最为明显,蒸发比率介于1.51%~5.88%之间,平均值为3.87%.冬季风期间蒸发比率总体较低,介于1.06%~5.46%之间,平均值也降为3.03%.黄土高原边缘站点蒸发比率受季风变化影响较大,而中部站点受季风变化影响较小.③温度对二次蒸发的影响较大,降水量和水汽压其次,相对湿度较小.此外,风速和海拔对二次蒸发的影响较弱.
靳晓刚张明军王圣杰朱小凡董蕾任正果陈粉丽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黄土高原
1962—2012年青海省降雪初始终止日期和降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根据1962-2012年青海省27个站的逐日降雪资料,利用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降雪初始终止日期和降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降雪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9、10和11月,终止日期则主要在4、5月;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降雪最早的地区,柴达木盆地最迟,且大部分地区的降雪初始日期都在逐渐推迟,而降雪终止日期有所提前;3、4月和10月的降雪日数较多(以小雪和中雪为主),且在以不同的速率(1~3d·10a^-1)减少;降雪初始终止日期和降雪日数均存在比较明显的突变现象;纬度、海拔和年平均气温分别与降雪初始终止日期和降雪日数均存在密切的关系,且在不同月份降雪初始终止日期与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相关性不同;此外,雪季长度与降雪日数还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朱小凡张明军王圣杰李效收董蕾任正果
关键词:降雪
1961-2011年中国南方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被引量:123
2014年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1961-2011年全国0.5°×0.5°逐日降水量数据集和气象站点日降水量实测资料,评估了该套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可信度,并选取了世界气象组织等推荐的5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格点资料研究了中国南方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结果表明,内插到气象站点位置的格点资料和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之间的偏差普遍较小,偏差在-10%-0之间的站点个数占总个数的50.64%,在绝大多数区域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80以上;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多年平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越靠近西北方向越干旱,而越靠近东南方向越湿润;1961-2011年间,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极端降水量(R95)、日降水量≥20mm天数(R20mm)和日降水强度(SDII)的年际倾向率分别为0.17mm·a^-1、1.14mm·a^-1、0.02d·a^-1和0.01mm·d^-1·a^-1,持续降水日数(CWD)则以.0.05d·a^-1的速率减少;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RX5day、SDII和R95呈增加趋势的格点所占比例分别为60.85%、75.32%和75.74%;各极端降水指数与总降水量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且均通过了0.01水平的置信度检验。
任正果张明军王圣杰朱小凡董蕾强芳
关键词:极端降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