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会晖

作品数:19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道德
  • 5篇道德法则
  • 5篇哲学
  • 3篇人性
  • 2篇道德哲学
  • 2篇定言命令
  • 2篇形而上学
  • 2篇意志
  • 2篇义务
  • 2篇人是目的
  • 2篇实践哲学
  • 2篇实在性
  • 2篇先验
  • 2篇先验自由
  • 2篇相容论
  • 2篇决定论
  • 2篇康德哲学
  • 2篇本体
  • 1篇道德形而上
  • 1篇道德形而上学

机构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武汉大学
  • 3篇柏林洪堡大学

作者

  • 19篇朱会晖
  • 2篇葛彬超
  • 1篇张闯
  • 1篇张传有

传媒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艺术评论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学术论坛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世界哲学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哲学评论
  • 1篇第五届全国分...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康德对“人是目的”命题的普遍主义论证被引量:3
2009年
实践哲学的根本性问题,在于确立规范性的来源、道德的基础。对于康德而言,人之所以道德,是因为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的基础就是人的尊严。从"人是目的"命题切入,可以看到康德关于人的尊严基础的思想。在对人性公式的讨论中,康德首先指出除了人格中的人性以外,其他的目的都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其价值都是相对的;他通过排除法说明,如果自在目的存在的话,它只能是人格中的人性。然后,康德通过他所说的分析方法,或由果及因的回溯性的方法,说明只有最高的客观目的,亦即自在目的,才能使义务和道德得以可能,而道德和义务的存在,说明了人格中的人性就是自在目的。
朱会晖张传有
关键词:人性尊严义务
我国解释学研究的新路标——《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评析
2013年
武汉大学何卫平教授是国内少数长期从事解释学专门研究的知名学者之一,《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是何教授多年来学术积累的成果,是国内不可多得的关于解释学的研究性的学术著作,可谓我国解释学研究的新路标。
朱会晖
关键词:解释学路标知名学者学术积累学术著作研究性
康德论天才与鉴赏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与地位被引量:1
2020年
对于天才与鉴赏力的关系问题,康德的启蒙主义美学作了独特的回答,他努力整合新古典主义和当时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的合理因素,充分强调天才独创性和想象力的审美理念在创作中的实质性作用,又坚持(基于鉴赏力的)规则与秩序是艺术更为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方面,他彰显了天才在艺术创作中的多方面的功能,阐明它不仅独创地提供诗意想象和审美理念,还提供出诸多基本的艺术规则、概念的独特内涵以及具体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他又凸显了鉴赏力在创制中持续发挥的重要的范导性功能及其甚至比天才更不可或缺的地位,反对赫尔德等狂飙突进运动代表对艺术技巧、技术和学院规范等规则的忽视,指出普通的艺术家也能通过模仿带来美的形式。
朱会晖
关键词:艺术天才鉴赏力
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研究的批判性反思被引量:1
2009年
文章尝试对康德道德法则"人性公式"的有关研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作一些清理和辨析,对克里斯汀.考斯佳、艾伦.伍德等国际权威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试图揭示康德某些独特的理路与运思方式。在康德哲学中,人格中的人性是纯粹实践理性,也就是人通过法则先天规定意志、设定道德目的的能力。在根本上,人首先应当做的是出于对已有的绝对价值——它体现在每个人的人性——的尊重而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有待实现的价值而行动,而后者要以前者为限制性条件。把人格中的人性看作目的是指以这种人性为一切经验目的设立的最高依据;康德不否定人应该出于某种目的而行动,也不否定行为应具有某种经验性目的。
朱会晖葛彬超
关键词:道德法则意志
为己与为他基于理性崇高性的统一——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价值论基础比较之尝试
2011年
反思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价值论基础相同与差异是一种尝试。两种价值论都是建立于理性之上的,据此,以理性为最终根据的行动本身就值得欲求,人们应当把这种行为本身(而不是活动的结果)作为最终目的。然而,两人的伦理学的理论背景是不同的。以理性为根据的行为分别体现于亚里士多德的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和康德的依据善良意志的行为,而两者都意味着在能力范围内尽力符合理性的要求;两者是相互一致的,因为两人有比较相似的德性理论,尽管其中又存在一定差异。理性要求生命的崇高性,作为最高目的的这种崇高性并非仅指个人的崇高性,而是自我与他人共同具有的崇高性,尽管具有崇高性的人的范围对两人而言存在差异。
朱会晖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德性崇高性利他主义
对康德的相容论内涵的再思考被引量:4
2016年
康德断言,人的意志自由与其经验性活动的必然性是相容的。学界对康德的相容论作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争论双方分别站在本体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立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不断有新的代表和观点出现,而主观主义的解释成为了更为流行的解释。本文首先对康德的理性、行为、品格、意向等相关性概念进行分析,说明它们的对象都有本体和现象两个层面,梳理了理知的品格与经验性的品格的微妙关系,继而介绍和讨论相关学界争论中的重要观点与论证,最终说明,本体主义的理解,而不是主观主义的理解,才真正契合康德的相容论。主观主义解释尤其难以说明,理知的品格和经验性的品格如何统一于同一个主体,而前者又构成了后者的根据。这种解释通过理性本体与理知的品格不能被用于解释行为,来说明理性与理知的品格并无规定行为的力量,这也是不充分的。
朱会晖
关键词:相容论决定论本体
对王夫之哲学本体论基础的再思
2011年
王夫之在主客、体用之间互为条件的交互性上,建立了一种基于主客交互性的关系哲学,超越了认为主观或客观的某一方有着绝对的逻辑优先性的思维模式。事物不仅在属性上发生着变化,而且事物的存在本身就处在一个不断重新生成的过程之中,由此,道、人性同样处在一种新陈代谢、生生不已的过程中。王夫之过程论的哲学基础建构,打破了线性、僵化地看待世界的方式,张扬了天与人存在的创生性、能动性与开放性,对人的本体论地位和人在世界中的意义作了一种革新性的诠释。
朱会晖
康德关于自由与必然的相容论是融贯的吗?
2020年
康德的自由观认为,本体界行为的自由与现象界行为的必然性不矛盾,前一种行为可以构成后者的根据,这种诉诸本体的相容论为其实践哲学提供了重要前提,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学者们就他律行为的可能性、性格和准则改变的可能性、个体内自由选择之间的相容性、人与人之间自由的相容性、行为归因和道德评价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笔者就康德相容论的这些国际学界所争论的焦点和深度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以说明渐趋成熟的康德思想很好地维持了自身的融贯性,可以有力应对以上的种种批评。
朱会晖
关键词:本体
康德哲学中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之关系新释——批判的建构性道德哲学之基石被引量:2
2019年
康德的自由观构成了其实践哲学的基础,而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的区分是其自由观的一个核心性的区分。本文对康德哲学中的实践自由与先验自由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异、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说明康德在保持其哲思的严格性本色的同时,以作为先天的自律能力的实践自由(而非本体的先验自由)为实践哲学奠定自由意志的基石,从而超越传统的独断论的意志自由论和经验主义决定论,建立了先验主义自由观,为实践哲学提供了富有合理性与意义的理论基础。
朱会晖刘梦瑶
关键词:先验自由意志自由决定论
道德法则究竟如何可能?——围绕《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文本解读
2012年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对自由的现实性与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的演绎,说明道德法则乃是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基本实践原则。道德法则(实践性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善良意志,即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与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善良意志。联结定言命令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与谓词"其准则总是能把自身视作普遍法则而包括在自身之内的意志"的第三者就是纯粹意志的理念。在实践视角下的自由是理性存在者根据自由理念及与之一致的道德法则理念而行动的能力。人的理知世界的成员身份与纯粹意志使人意识到理性存在者无与伦比的崇高性,纯粹实践理性(亦即自律的能力)就是具有最高的尊严和价值的自在目的,因此,有自由的有限存在者应当遵循定言命令。自由和道德法则理念都指向超验的本体世界,唯有在实践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实在性。康德开辟了独断论形而上学与主观主义怀疑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先验观念论的道路,确立了批判的、建构性的形而上学。
朱会晖
关键词:道德法则意志第三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