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欣然
- 作品数:12 被引量:75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4
- 2002年
- 本研究采用“自知、助学自验、自评”结合的培育方法 ,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育实验。结果表明 :运用该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水平有显著效果 ,特别是对中、低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小学生效果显著 ;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但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显著提高并不一定导致学业成绩的显著提高。同时 ,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也影响着数学自我效能感 ,二者是相互依存。
- 寇冬泉刘电芝曾欣然
- 关键词:数学自我效能感小学生
- 小学生爱护公物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初探—小学生品德行动的心理模拟调查之一
- 一、问题的提出 1、探讨我国少年儿童爱护公物行为的心理结构及发展的阶段性。 2、为我国德育心理学探索研究的科学方法。 3、配合共青团重庆市委贯彻中国儿童第六次全国会议精神,为学校少先队员建立“三化制度”(系统化、制度化、...
- 曾欣然
- 文献传递
- 激发内部动机 促进德育自主性被引量:1
- 2010年
- 榜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教育,这种教育活动在于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和学习榜样行为的主动性,通过满足受教育者追求美、欣赏美、评价美的心理需要,使个体的道德品质获得发展。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在榜样教育中应注意真诚性、归因方式、自主性、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的影响,提高个体模仿榜样的内部动机,提高德性修养。
- 肖聪阁曾欣然
- 关键词:榜样教育德性教育内部动机
- 李明素舍已教人的德性分析
- 2008年
- 2007年7月17日,重庆市退休教师、共产党员李明素同志在洪水围困的危急关头,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冒着危险和丈夫、儿子一起将32名受困群众转移到自己家中,她的英雄行为受到全国人们的赞扬,她是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道德典范,是令人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
- 胡会丽曾欣然
- 关键词:舍己救人德性退休教师共产党员道德典范助人为乐
- 幼儿情感教育的德育心理学原理被引量:2
- 1994年
- 幼儿情感教育的德育心理学原理王纬虹,曾欣然自从《谈谈对幼儿品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理解》一文在《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6期发表以后,不少幼教研究者和教师先后向我们提出了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有哪些心理规律的问题。本文拟从德育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我们的思考...
- 王纬虹曾欣然
- 关键词:情感教育德育心理学幼儿情感品德心理结构社会主体交往活动
- 中小学生“爱人民”品德素质发展的情境模拟测查被引量:2
- 1997年
- 本研究从德育规范内容与品德的心理反映形态结合入手,采用品德情境模拟测评法系统地测查了中小学生“爱人民”品德素质的发展水平、特点及趋势。研究证实:中小学生“爱人民”的品德行动存在一个动态的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其中每一种心理成份有3至7级水平;中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存在关键转折期,各种品德心理成份发展的关键期的出现时间不完全一致;测评学生品德素质的发展,应该以学生实现品德价值为中心。
- 曾欣然陈旭
- 老年知识分子再创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老年知识分子再创造自我效能感。方法 使用自编问卷以某师范大学和老年大学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知识分子再创造者和未再创造者在自我效能感的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兴趣爱好对再创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结论 老年知识分子再创造者自我效能感比未再创造者高 ,而影响再创造自我效能感最大的因素是兴趣爱好。
- 冯春曾欣然
- 关键词:老年知识分子兴趣爱好
- 刘兆吉创建美育心理学的阶段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把刘兆吉先生创建美育心理学、发展文艺心理学的创新的全程,分为八个阶段:创新萌发期、创新奠基期、创新积累期、创新融合期、压抑中断期、创新始创期、创新拓展期、创新再新期,丰富了人生创造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为我们培育创新人才,提供了启示。
- 曾雁曾欣然
- 关键词:文艺心理学
- “偶像-榜样”教育的德性心理分析被引量:18
- 2006年
- 榜样教育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偶像-榜样”教育从个体德性心理的内部机制出发,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发展具有积极的心理效应和促进作用。榜样教育应客观看待偶像、榜样的异同,因势利导,以丰富、生动的“偶像-榜样”教育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
- 王书贾安东曾欣然
- 关键词:榜样教育
- 八十年代大学生党员成长过程的心理学研究
- 本研究的直接目的:第一,初步探明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结构及层次、入党动机及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第二,为系统研究大学生党员成长过程提供第一手资料。第三, 为高校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 曾欣然张大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