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艳
- 作品数:20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胰管支架近端移位的原因分析及内镜下治疗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胰管支架近端移位的原因及内镜下治疗方式方法。方法2007年4月至2015年1月共967例胆胰疾病患者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置入胰管支架,10例出现胰管支架移位。比较胰管线状支架及胰管单猪尾支架移位发生率,并总结不同类型支架的取出方法。结果胰管线状支架移位率较单猪尾支架更高[3.23%(7/217)比0.40%(3/750)]。对于3例移位的单猪尾支架,2例用活检钳直接取出,另外1例未取出,改再置入一单猪尾支架,术后无不适。对于7例移位的胰管线状支架,2例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网篮和球囊将支架拖出乳头口,另外5例导丝引导下用球囊将支架拖出乳头口,后用圈套器一次性成功取出。结论胰管线状支架比单猪尾支架更容易移位,移位后的胰管线状支架可在导丝引导下通过球囊和(或)网篮直接取出,移位后的胰管单猪尾支架可通过活检钳直接取出。
- 曾春艳李国华周小江朱勇刘丕曾皓吕农华陈幼祥
- 早期结直肠癌活检与术后病理诊断差异性分析
- 熊丹丹陈幼祥曾春艳陈硕陈飞吴姹妍
- 牵线法辅助内镜下胃粘膜下肿块的切除
- 目的:ESD已广泛用于早癌,侧向发育息肉,粘膜下肿块的切除,但该技术操作难度较大,尤其对于胃底、胃体前壁大弯等部位及病变与浆膜层无法分离(向腔外生长)等粘膜下病变的切除更困难,且部分病变易掉入腹腔。牙线牵引法已成功用于部...
- 曾春艳祝荫舒徐周小江李国华吕农华陈幼祥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并十二指肠穿孔9例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发十二指肠穿孔的原因、诊治方法。方法对9例ER-CP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病因、操作方法、穿孔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等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2002年5月~2010年5月共行ERCP6233例,行治疗6134例(98.41%),其中胆管结石3567例,胆胰恶性肿瘤977例,其他1590例。乳头预切开或开窗术283例;胃大部切除(毕Ⅱ式术后)10例。并发十二指肠穿孔9例(0.144%),其中6例有腹部外科手术史;乳头预切开穿孔3例(1.060%);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内镜穿孔2例(20%);胆管结石ERCP术后穿孔8例(0.224%),胆胰肿瘤ERCP术后穿孔1例(0.102%)。9例患者8例术中出现右肾周积气,术后出现皮下气肿;1例出现腹腔积气。3例乳头预切开穿孔者行鼻胆管引流+胃肠减压和药物治疗痊愈;2例内镜穿孔经钛夹闭合穿孔+胃肠减压+药物治疗痊愈;1例进内镜穿孔、1例取石过程穿孔、2例毕Ⅱ式穿孔均行外科手术修补治疗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毕Ⅱ式术后乳头预切开,有腹部手术史穿孔率较高;术中肾周积气对及时诊断穿孔有重要意义;根据穿孔情况可选择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
- 陈幼祥吕农华曾春艳李国华周小江
- 关键词:ERCP十二指肠穿孔
- SPOP通过Hh/Gli信号通路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
- 曾春艳罗时文吕农华陈幼祥
- 单腔与双腔内镜下闭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关创面或穿孔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观察比较单腔内镜(SCE)与双腔内镜(DCE)下荷包缝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相关手术创面或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黏膜或黏膜下肿块患者38例,随机分成A、B两组,并行ESD术。其中SCE组予以SCE下闭合创面或穿孔,DCE组予以DCE下闭合。结果 38例行ESD术后,创面或穿孔均予以SCE或DCE下尼龙绳成功闭合。结论应用SCE或DCE下尼龙绳和钛夹成功闭合ESD创面或大穿孔,两者疗效相当,但SCE应用更加广泛。SCE有望取代DCE用于ESD创面或大穿孔的闭合,这为内镜下闭合大面积胃肠穿孔或ESD创面提供了新的途径。
- 曾春艳李国华祝荫舒徐周小江吕农华陈幼祥
-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穿孔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的1951例住院患者资料,对于ERCP出现并发症的病例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ERCP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951例病例中,出现并发症277例。ERCP术后胰腺炎101例(5.18%);并发高淀粉血症(不包括胰腺炎)54例(2.77%);并发胆道感染134例(6.87%);并发上消化道出血8例(0.41%),并发肠梗阻1例(0.05%)及十二指肠穿孔1例(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胆管癌(P=0.002,OR=2.39,95%CI:1.38~4.14)、ERCP手术时间超过60min(P=0.020,OR=3.77,95%CI:1.23—11.53)、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P=0.008,OR=2.56,95%CI:1.28~5.14)、ERCP术中导丝进入胰管(P=0.012,OR:1.43,95%CI:1.08~1.87)为术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胆管癌(P〈0.01,OR=2.93,95%CI:1.88~4.56)及住院期间多次行ERCP(P〈0.01,OR=2.53,95%CI:1.63~3.93)为术后胆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行EST(P=0.03,OR=0.65,95%CI:0.44~0.97)及ERCP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P=0.03,OR=0.64,95%CI:0.39~0.95)为术后胆道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胆管癌、行EST、ERCP手术时间超过60min及术中导丝等器械进入胰管均易发生ERCP术后胰腺炎。胆管癌、住院期间多次行ERCP术易增加ERCP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而行EST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
- 徐平平曾春艳龙顺华郭贵海刘志坚李国华陈幼祥
- 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感染
- 人SPOP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 2015年
- 目的构建人pUB6/V5-HisB-SPOP真核表达质粒及稳定表达外源性人SPOP基因的人胃癌AGS细胞系。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SPOP 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UB6/V5-HisB,构建人pUB6/V5-HisB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空载体pUB6/V5-HisB和表达质粒pUB6/V5-HisB-SPOP分别转染人胃癌AGS细胞株,杀稻瘟菌素筛选阳性克隆,扩大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POP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双酶切和基因测序结果均证实人pUB6/V5-HisB-SPOP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SPOP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空载体组比较,SPOP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成功构建人SPOP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稳定表达SPOP基因的胃癌AGS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SPOP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奠定实验基础。
- 曾春艳罗时文
- 关键词:胃肿瘤AGS细胞基因表达
- 早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 熊丹丹陈幼祥曾春艳陈硕陈飞吴姹妍
- 靶向纳米颗粒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免疫性疾病。传统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但存在药物的消化道稳定性不足、病变部位的药物靶向递送欠佳、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近年来,靶向纳米颗粒作为新型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可增加药物的溶解性,延长药物在肠道的滞留时间,靶向递送药物到达炎症部位,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潜在的不良反应。本文就靶向纳米颗粒在IB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俊曾春艳陈幼祥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靶向治疗